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新版《雷雨》大家说

白水 2010-11-6 23:21:0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6 23:23 编辑

……戏曲翻演话剧,早在京剧改良和文明戏时就有尝试,后来无论是京昆这些历史悠久的“国剧”还是越沪这些新兴的地方剧种都不乏例子。可形式与內容如同皮肉,哪能分得清清楚楚。有人总结戏曲是“虚”的,话剧是“实”的。但如今,这“虚”的要表现“实”的,这“实”的要填充“虚”的。过了,便易陷入“文明戏”般的荒诞不经;不夠,又显出“话剧加唱”的呆板滞重。两者揉捏,分寸难矣。
      难则难矣,这条路还是一直有人走着。五四时候,戏曲演绎话剧,让国人结识了西方经典,是“引进来”;而新世纪初,戏曲演绎话剧,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华的传统,意在“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对于国人,戏曲形式对话剧內容的“借花献佛”是否可以让文化断裂的他们,重拾那埋没在废墟中的瑰宝?还是旧的形式终将在新的內容淹没下逐渐丧失自我,被世人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不关成败,首先是存在着的。所以无论旁观、褒奖、咒骂、批评……只是不要忽略了它的声音……
      (摘自 《上海戏剧》2010年第9期“专題-对话的一种”——前言)
申灏 2010-11-7 01:33:20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了新版雷雨,有人说好,感觉很震撼,有人觉得难适应不舒服,说不像老版雷雨,变化太多了。
不像老版 ...
叶子 发表于 2010-11-5 18:20


很赞同叶子的观点。
chen9001 2010-11-7 11:29:18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热烈,是好事情.即使有些争论,又有何妨?

还是这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电视台,现在比的是收视率,那么戏曲演出呢,恐怕就要看上座率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讨论有利于促进艺术的发展。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子墨1 2010-11-8 12:19:08 显示全部楼层
新版雷雨很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口味,谢谢上海沪剧院,谢谢茅善玉院长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戏。希望有更好更多的沪剧作品奉献给我们年轻人。
华雨文 2010-11-8 21:58:51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了新版雷雨,有人说好,感觉很震撼,有人觉得难适应不舒服,说不像老版雷雨,变化太多了。
不像老版 ...
叶子 发表于 2010-11-5 18:20



    丁是娥对陈瑜、孙徐春主演的版本表示极大不满,我想想,何苦呢?大可不必。

我赞同这句话,我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所以我认为谁都能去尝试新的感觉与新的把握,人物可是创新,按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观众审美。就如以前的祼照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而今多少人要拍这种私房写真。
但是角色选的好坏并不是技术处理了,是整个戏的重点。现在圈子里一号,二号用大牌拉票房,后面的演员许多都是有关系的居之是常事,虽然在这部戏里没有这样,但是这是大环境影响下的小环境,是否能真正找到适合角色的演员是很重要的。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能否真正找到适合角色的演员很重要!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白水 2010-11-9 07:33:2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9 08:08 编辑

【转帖】关于对曹禺戏剧的创新 (作者:田本相)  

    我赞成曹禺戏剧的演出,应该有一个新的面貌、新的创造。但是,以我的观察,要达到创新的目的,是否应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曹禺戏剧舞台的创新,应当从曹禺的剧作中去寻找新的意蕴、新的思路、新的手法。在我看来,一切皆以导演对曹禺剧本的解读为转移。譬如解读的态度,解读的细度和深度,尤其是解读的发现和创意。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所有导演大师,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于契诃夫的剧作,焦菊隐对郭沫若、老舍的剧作等,都是在高度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中才完成他们的舞台创造的,甚至由此形成他们的导演体系。剧本,在我看来,依然是导演创新之源。当然,这种看法是对后现代那种否定经典、任意解构经典的做法持反对态度。

  二是适度原则。当你准备在导演曹禺的戏剧中有所创新时,你应当遵守适度的原则——历史适度、观众适度、环境适度、艺术适度。
  历史适度是一个对待传统的问题,创新必然反传统,创新就是对传统的创新。但是,反传统要适度,这是一个明智的导演必须考量的。一旦反得过头,那么势得其反。
     观众适度就是要考虑你所面对的观众的审美习惯、审美需求和审美程度,否则,不是对牛弹琴,就是牛自弹琴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既不低估观众,也绝不迁就观众,更不该“忽悠”观众,以假充真。
     环境适度就是你的创新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环境,譬如文化艺术的潮流等等。
     艺术适度是当你考虑到以上原则后,落实到艺术上,在方式和手法上的创新。艺术的创新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最美的、最艺术的,必然是最适度的、最讲究分寸的。
     这几点都构成对艺术家的考验。
(摘自 田本相的文章——新排《原野》:解读与创新的偏离
   来源:文艺报 )
叶子 2010-11-9 20:53:2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0-11-9 20:57 编辑

回复 35# 华雨文
  确如华版所说,找到适合角色的演员很重要。
所谓看戏,与听音带的区别就在于:除了聆听,还有视觉感受。
演员是剧中人的形象体现者,演员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称职的演员,一是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二是演员的自身条件和角色比较贴近。
对于新版雷雨中周萍的扮演者,我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恭维她几句,真像前面网友所感叹的,搞不懂他这副腔势怎会引得繁漪的倾慕?
参与人数 2 +10 收起 理由
倾听 + 5
晓明 + 5 演周萍的人选也确实没有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10

maylingsoong 2010-11-9 21:16:1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华雨文
  确如华版所说,找到适合角色的演员很重要。
所谓看戏,与听音带的区别就在于:除了聆听, ...
叶子 发表于 2010-11-9 20:53



    搞不懂他这副腔势怎会引得繁漪的倾慕?

就是如此,虽然我们现在不太能苛刻演员的形象与角色,每个人心中的角色都加上了自己的想像,但是,想像与具象的差距这个度就要把握好啦。如果周萍是那样子的人,我看看繁漪是不会有兴趣的。
cbl625 2010-11-13 09:19:41 显示全部楼层
新版雷雨与老版不同,颇有新意,不少地方增加了激情,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就拿<花园会>一段来说,在花园里发生,名副其实,音乐配得也不错,现代人看起来带劲.从这一点来说,应该是一个创新.
沪灵灵 2010-11-21 01:29:44 显示全部楼层
茅善玉演的蘩漪和丁是娥演的蘩漪相差十万八千里。没有可比性。
又见蔷薇开 2010-11-21 10:41:43 显示全部楼层
演员的成功在于积累,但愿新版《雷雨》能演出作品的精髓。也许一部经典作品正是需要不断地打磨才能赢得观众的首肯,新的东西总要让戏迷挑剔一番的,这对于演员来讲,是一件好事。大家的言论激烈,观点鲜明,不难看出,大家对沪剧还是饱含热情的态度。过去的辉煌只能属于过去,今天的路是一条崭新的大道,只有在不断地磨砺中才能一花独放。
花园深处暗香来 蔷薇悄悄独自开
又见蔷薇开 2010-11-21 10:46:23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更应该像话剧靠拢。比如说明星版话剧《雷雨》中的周萍饰演者濮存昕就很有张力,既有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一面,又有富家公子的贪婪本性,也有帅气英俊的儒雅外表,很绅士的那种,给人的感觉特别棒。特别是举枪自杀的那一节,幕后响起了优雅的英文旋律,一步步,慢慢地走向死亡之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是一次成功的典范。男主人公的心境完美地表达了出来。朱俭在形象方面上欠佳,唱得也一般。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叶子 + 5 很欣赏你的说。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花园深处暗香来 蔷薇悄悄独自开
叶子 2010-11-25 19:27:46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蔷薇开 发表于 2010-11-21 10:46
沪剧更应该像话剧靠拢。比如说明星版话剧《雷雨》中的周萍饰演者濮存昕就很有张力,既有唯唯诺诺、胆小怕事 ...

撇开其他不论,单从外表形象来看,居峰倒是与周萍接近得很,身段俊朗,面容清秀,笑起来色迷迷的,很是迷人。
演员是角色的形象体现者,而朱俭那浮肿的眼袋+啤酒肚,还有头颈后面的赘肉,实在难以激起观众的愉悦感。
blogfeiyunpu 2012-4-15 22:20:48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是本教科书,它提供一次机会,让有敬畏心的后辈切身的体会、体验剧种的本质美感和成功之道,从而得以提升整体的自我了认识和审美能力。经典也是一块试金石,你对本剧种的理解有多少,艺术功力达到多少,对传统的诚意有多少,在它面前,统统无从还价,精确地丈量到毫厘。所以,我们应该多演经典,但同时要慎演经典,否则它会把我们的无知,短视和狭隘照得无处遁形

以上这段引文充分表明了马本人的自信,以及自丁之后舍我其谁的自豪。

同时,对某些人的没有好好体会脚色敲响警钟。

语重心长!!!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2-4-15 22:33:21 显示全部楼层
叶子,你好。你说得对啊。可是在娱乐版记者那里,就有宣传真实的花园会如何如何创新的提法见之铅字。
博客飞云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又见蔷薇开

16
粉丝数
14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