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新版《雷雨》大家说

华雨文 2010-11-3 22:19:16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一部戏,大家如果不带着与原版或是前版比的眼光去看,会有新的发现,就这部戏而言是成功的,但是要比较的话,各有千秋。但是戏是要磨出来的,给观众骂出来的,听到观众越多的声音就能让戏改得越完美,但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所以有时要包容一些。
zjw55511 2010-11-4 09:50:06 显示全部楼层
新版雷雨总体上不如以前马莉莉当年演出的版本,最糟糕的就是演周萍演员没有选择好。看了十分失望,上海沪剧界那么多的好男演员为何不用。唱腔上让沪剧迷感到失望,是导演主张还是作曲意思,糟糕透了。一些唱腔改的没有沪剧味道了。
  唯一让人看到满意的是,布景服装亮丽了许多,陈瑜演的鲁妈感觉还是她20年前演唱的好听,不知道陈瑜老师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马莉莉汪华中、张杏声、张清等表演的雷雨超过新版 。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编?导?演?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chen9001 2010-11-4 11:32:49 显示全部楼层
戏曲讲究"唱\念\做\舞",因此经典剧目的唱腔不宜"大动",假使要对某些唱段来个"颠覆性"的"改革",更要慎之又慎.
对沪剧<雷雨>来说,过去许多剧团都演过(解放前就已经对此剧进行了移植),但在戏迷的心目中,人民大舞台的名家会演版,是一个标杆(抢救经典的"音配像"就是100%使用了上海电台的室内录音).
对经典剧目动"大手术",往往吃力不讨好,在观众中还会引起纷争,外地一位"领军人物"前几年的新"liangzhu",就是一个例子.
参与人数 2 +10 收起 理由
映春成林 + 5
白水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10

白水 2010-11-4 12:05:1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4 12:06 编辑

要尽量保持曹禺作品的原汁原味 改编要尊重曹禺作品的精神   
      今年9月3日,在为纪念曹禺先生诞辰百年,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剧协承办的“经典与当代”硏讨会上,马莉莉呼吁要尽量保持曹禺作品的原汁原味,她说:“我希望曹禺的作品不要改变,你要改,你可以自己重写一个,以前的东西,你改了,就不经典了,就像你改过的 《 日出 》 ,那就成了你的 《 日出 》 ,不是曹禺的 《 日出 》 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映春成林 + 5 对极了.听听大众前辈的意见吧.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zxhanmimi 2010-11-4 15:35:24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各位评论新版“雷雨”,太精彩了!尽管我没有看过新版“雷雨”,但对大家的评论一点也不意外,感到完全是预料中的事。我要在此说一句,戏的好坏第一取决于剧本,第二取决于演员。这二个要素的前提是文学功底,也就是文学修养——这决定了一个人对客观问题的领悟层次......有感而发,就简单说上这几句吧.
倾听 2010-11-4 17:39:1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0-11-4 18:07 编辑

与老版雷雨比较,我觉得新版雷雨无疑也是成功的。
       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唱腔,舞美,灯光,声响颇有新意。戏曲贵在创新,我们不能被老版本所束缚,用一成不变,先入为主的眼光,用耳熟能详的老版唱段来"规范"创新后的新版雷雨,这样既不客观。也不实事求是,即是对演职人员辛勤劳动的无视,也是对没有到现场(剧场)看过新版雷雨的观众的误导。
       马莉莉对雷雨改编的一些言论,充其量也只是她这个作为曾经演过繁漪的一个演员的独家之言,仅此而已。
zxhanmimi 2010-11-4 17:49:1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倾听
马莉莉老师演的繁漪这个角色的亮丽度和鲜明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得到沪剧戏迷朋友首肯的!
KAILIAN 2010-11-4 17:57:38 显示全部楼层
挺21楼的,有道理
叶子 2010-11-4 22:03:0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0-11-4 22:10 编辑
上周六晚上七点三十分在央视11套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播放了上海沪剧院晋京演出的新版《雷雨》的实况录像 ...
又见蔷薇开 发表于 2010-11-2 15:12

引用 又见蔷薇开:最著名的那段“花园会”唱段,从原来的客厅里真正移至了花园中......诸如此类颇有新意...

“花园会”被移至花园中,并不是此次新版雷雨的新创,在1988年马莉莉、张清、倪幸佳主演的雷雨赴香港演出时就采用在花园里的场景、布景了,并非颇“新意”。
zjw55511 2010-11-5 13:04:43 显示全部楼层
新版雷雨成功与否,不是说几句话能说定的,观众是最好的评判者,上座率如何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出现场场爆满的局面,说明观众是认可的,我不知道雷雨在上海演出的情况如何,我是绝对不会买票是观看的,还是买套当年马莉莉、张杏生、陈瑜老师当年出演的雷雨,真是百听不厌的。
   有谁了解一下新版雷雨观众购买票的情况,这是最好的证明吧。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映春成林 + 5 顶脱了呀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雀鸣轩 2010-11-5 13:31:22 显示全部楼层
偷鸡摸狗的事,弄到了光天化日之下,正有新意。
叶子 2010-11-5 18:20:5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0-11-5 19:43 编辑

大家看了新版雷雨,有人说好,感觉很震撼,有人觉得难适应不舒服,说不像老版雷雨,变化太多了。
不像老版雷雨有什么不可以?有什么不好?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冗长拖拉慢节奏,单薄的音乐伴奏,还会符合现时的欣赏需求吗?
什么是忠于原著?忠于原著不能是与丁版、马版划等号。
马莉莉在她的书中回忆,丁是娥对陈瑜、孙徐春主演的版本表示极大不满,我想想,何苦呢?大可不必。丁演过了,马又演了,最早的丁版要演3个多小时,马演时有没有一字不漏原封不动?不也把全剧时间大大压缩了,有照搬吗?马演过了,难道不能还有其他人尝试以新的视角新的形式来诠释人物吗?百花齐放才好看,越剧红楼梦还有徐王版、袁尹版不同的流派版本呢!
曾有人说过,一百个人的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名剧已被全世界无数次以不同形式演过,越剧赵志刚、京剧傅希如不是都演过“王子复仇记”吗?演到国外,人家也未排斥呀!
茅版雷雨其实也并未违背曹禺笔下的人物思想命运的框架,而是运用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当然每一出戏的推出都期望能让广大的观众接受,但我认为应该更倾向于新观众和黑发观众。
至于洪豆豆的发音高低、朱俭形象难看,只是属于技术问题,作些调整是不难处理的。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忠于原著不是与丁版、马版划等号。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晓明 2010-11-5 20:50:26 显示全部楼层
马版《雷雨》没有看过整场,丁版《雷雨》更是只听过少数几段唱段。因此无法简单拿茅版《雷雨》去和他们做比较。但我相信,三个版本肯定各有其独到之处,肯定各有其精湛一面,肯定各有其追捧者。不能简单的评说哪个是精华,哪个是糟粕(本不该用这个词,但注意到了有些网友把茅版《雷雨》说的一文不值,用词蛮尖刻的)
不是吗?上了年纪的观众或者说是资深沪剧老观众对丁,王,杨等名家的经典版至今仍津津乐道。因为这样的经典戏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刻骨铭心。但他们同时对未作大手术的马版《雷雨》也没特别反感。但是茅版《雷雨》却不然,大胆的对老祖宗作了整形手术。当然我们的老年(资深)观众无论在视觉上,感情上说什么也是不能接受的。个人觉得这很好理解也很正常。
而茅版《雷雨》在当今的时代用新的艺术创造,用漂亮的的舞台美术,灯光以及丰富的伴奏音受到了当今的年轻观众的青睐。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情。因为毕竟新陈代谢是不可逆转的。
沪剧是个年轻的剧种,家底薄。留给后人的资源本来就不多。既保留传统经典,又有创新发展。无论是对沪剧流派来说还是对沪剧剧目来说都是一个课题,一个很难完成的课题。所以我很赞成华雨文小姐的说法,我们得包容一些。
综上,不同时代造就着不同的戏以及不同的演这个戏的人,当然也造就了不同的观众。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三个版本肯定各有其独到之处。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白水 2010-11-6 08:19:2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6 08:21 编辑

2010年10月27日,中国剧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等单位举行上海沪剧院“百年曹禺,百年沪剧”系列演出研讨会,围绕沪剧院进京演出成功的现象和沪剧的发展路径、发展前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由上海沪剧院进京演出的成功,专家在研讨中进一步对目前沪剧发展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
  如何保持沪剧旺盛的时尚活力?专家认为只有继续提高审美品位,表现现实生活,才能长久地焕发青春。郭汉城说:“要加强与观众的联系,剧目创作要坚持‘三贴近’。” 刘厚生提出,沪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竞争面临一些新难题。比如,以往沪剧擅演“西装旗袍戏”独具优势,如今很多其他剧种也借鉴了这种演出形式。在舞台样式趋同的情况下,保持剧种本体韵味,应该在音乐下多下功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说,沪剧包容性强、表现力大,这应该是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增强影响力的一个方向。《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赓续华指出,上海沪剧院可以借鉴一些现代推销手段。
  与会评论家们还强调,沪剧的整体传承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专业的沪剧演出团体日渐萎缩,寥寥可数,沪剧小演员人数较少。同时,专家们也对目前沪剧的青年演员在继承创造唱腔方面的薄弱表示了担忧。沪剧生源严重不足,因地域和方言限制,还不能像兄弟剧种那样到外省市招生。专家提议:沪剧的发展离不开包括方言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演员在学习地方文化上多下功夫,才会在剧本创作、表演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
  “可喜的是,上海沪剧院人才梯队已经形成,小演员很有潜力。”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说:沪剧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多演出,吸引更多观众。同时在剧目创作上要进一步坚持“三并举”的方针。

摘自:中国网滨海高新 刘茜 的文章《“时尚”沪剧寻求持久青春》
KAILIAN 2010-11-6 20:51:09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对待沪剧的认识上,同样也存在着代沟啊,姜是老的辣,但还有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后面一句就不说了。懂的。新版《雷雨》--给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又见蔷薇开

17
粉丝数
14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