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敏也讲起过。她同袁滨忠在《恩仇箭》中演对手戏。一经我重新提起,她也肯定说原来就是这样唱的。 同样袁滨忠在《父子恨》中又借鉴了越剧的元素,在《红灯记》中也糅合了京剧的成分(重头在“赴宴斗鸠山”一场戏中),非常妥帖。 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演现代戏时,剧情和唱腔的矛盾尤为突出。在舞台实践中,袁滨忠往往感到原有传统的、程式化的某些曲调已不适应刻画人物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他认为沪剧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作适当的“洗心革面”,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因为时代在发展,艺术也要推陈出新,顺势应变。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唱腔新一点,节奏快一点,有时代气息。 唱腔的革新、破旧既要体现借鉴前辈的长处和传统的精华,但又要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而变化。“袁派”唱腔就是经常跳出了老框框和旧圈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唱腔,才适合剧情的需要和剧中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用恰如其分的音乐语言塑造出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韩玉敏老师也曾对我讲起过,有很多唱腔都是她和袁滨忠根据剧情需要和自身条件自己创作的;有的唱段在几场演出后两人有同感,觉得不舒服。他们自行修改、设计(所谓“二度创作),再会同作曲再三斟酌商量后重新定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