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特色鲜明的沪剧“袁派”艺术

2011-8-11 11:56| 发布者: 信息采编| 查看: 15731| 评论: 0|原作者: 骏良|来自: 本站论坛

摘要: 袁滨忠注意用各种表演手段来塑造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尽可能用完美的音乐语言组织成一整套唱腔,从而揭开人物多变的内心世界,抒发丰富的、细腻的思想感情。因此他的演唱、他的表演是跌宕多姿的。他演的角色都有鲜明 ...

但“夜夜游”的的曲调在具体运用时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味套用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间还是要有所变化。如在《千万不要忘记》一剧中,袁扮演青年工人丁少纯一角,当他“以赚钱为准则”而旷工去打野鸭(与往常一样,回家后由岳母去卖掉换钱),给妻子和岳母叙述为赶回末班火车而误点了,索性返回去再打更多的野鸭而获得“丰收”而不顾上班迟到的时。袁滨忠依旧运用了“夜夜游”曲调。但他又不是在《桃李颂》中的唱法。这时的演唱显得有气无力,有些地方音节的跳跃性特别强。刻画出一个意志有些消沉、浮夸,忘记了工人阶级远大目标的后进青年的形象。这种“夜夜游”的唱法使观众感到是完全符合丁少纯当时精神面貌的。他没有把原来的曲调改得面目全非,而是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适当作了些变化。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此“宗”还是“夜夜游”,还是沪剧。所以说效果是好的,创造是成功的。不象现在,有的地方戏曲(包括沪剧),曲调改革后,不象该剧种了,到成了“戏歌”,或者说是用地方方言在唱歌曲了。

“袁派”艺术是“在继承上发展,从传统中创新”,广采博收、绚丽多变、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所以他的艺术特色是渊源流长,水到渠成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这是专家和观众一致公认的。

看看现在有好多沪剧演成话剧加唱,沪剧唱得像歌曲(好听一点叫“戏歌”),台词用字、词接近或者完全按普通话的语法规范,地域色彩也消失了。我不否定沪剧为适应形势需要和观众审美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除了在一些严肃题材上要求剧目和唱腔可以规范些、经典剧目则力求保留,不随意删改外,其他剧目和唱腔完全可以更生动、活泼些,地域色彩浓厚些。但沪剧要坚持姓“沪”,不要创新得把老祖宗的“遗产”全丢光了。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