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一系列的介绍来看,爱华沪剧团和袁滨忠在继承、创新、发展这几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他们演的还是沪剧,唱腔革新了,观众还是说他是沪剧曲调。 今天我们回顾袁滨忠的艺术生涯,希望袁派艺术代代相传,可用《红灯记》中的一句话——“庆幸后继有了人”。 可喜的是上海沪剧院在2004年也为钱思剑度身定作,请原作者之一夏剑青,把原“爱华沪剧团”65年版的沪剧本作适当的修改;还请了院外的导演何双林为其表演上作加工、提高,复演了沪剧《红灯记》。演员阵容上有两位正、副院长、名家茅善玉、马莉莉配戏、助演,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把袁派的精典剧目传承下来了。 2005年上海沪剧院又在袁太太的大力支持下,办了袁滨忠的专场演唱会,比较全面地展示袁派的代表剧目和丰富的唱腔,体现了“袁派”戏的魅力。在最后一场尾声戏中,当舞台上出现袁滨忠虚拟的形象,演唱到怀念、呼应观众和家属这个片段时,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全剧在高潮中结束,观众带着留恋的心情离开了剧场。 现在仍活跃在沪剧舞台上,学习“袁派”的专业演员有钱思剑、黄爱中等。他们刻苦努力,年富力强。他们的表演都为观众所肯定。希望他们再进一步学习、探索,真正取得袁派艺术的真谛。 去年6月份钱思剑有举办了《饮水思源 艺苑建树》的个人演唱会。结合艺术实践,他不但学习、继承了“袁派”唱腔的精华,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发展了“袁派”唱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