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特色鲜明的沪剧“袁派”艺术

2011-8-11 11:56| 发布者: 信息采编| 查看: 15682| 评论: 0|原作者: 骏良|来自: 本站论坛

摘要: 袁滨忠注意用各种表演手段来塑造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尽可能用完美的音乐语言组织成一整套唱腔,从而揭开人物多变的内心世界,抒发丰富的、细腻的思想感情。因此他的演唱、他的表演是跌宕多姿的。他演的角色都有鲜明 ...

又如《苗家儿女》中“话别”的一折,唱腔优雅、甜糯,体现了主人公热恋时的幸福、向往;当复员回来,发觉迈香婚变,在家中火炉边,一面烤火,一面独叹的一段唱显得压抑、忧郁,表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在担任党支书的母亲卡咪的启发、教育下,以及与迈香“小桥会”沟通、解释情由后,唱腔转向畅朗、明亮。通过不同的音乐语言、声情并茂的唱腔,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渡妥帖自然、层层递进,象剥春笋一样,一层层地去壳,细致得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把一个鲜龙活跳的青年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苗》剧在唱腔设计上,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运用多种板式和曲调。在剧中人欢快时,用长腔类唱腔作为基调,结合“流水板”、“三送”等;情绪懊丧时用“慢中板”等,说明问题时,用适合叙事的“清板”(而且他往往不用弹拨乐器来衬托)等,在误会消失后,心情豁然开朗了,音乐旋律又体现了明快亮丽,刚柔相济。剧中“话别”一段飘逸潇洒的唱腔,听后使人句句入耳、声声动听。尤其是“让我在树王身上刻下我心愿”一句,在处理上运用了常用曲调“三送”起腔。但“三送”而不“送”,如上面所说,被他有意地“切断”了,只是在“愿”字上加了一个短促的音节,与鼻腔共鸣拍拖了一下,让人听起来感到格外清新、别致。这段唱腔四十多年后仍为经典中的经典。不同板式的合理运用,显得唱腔丰富而不呆板,多变而不重复,体现了袁派鲜明的特色。

又如在《谁是母亲》中的“认娘”一段,袁滨忠唱了短短的十四句。却把袁派的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透彻无边。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