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前期我在高中求学。班上好多同学都十分崇拜这颗“星星”,我经常与同学、还有邻居(交大的学生)同去看袁的《苗家儿女》、《青春之歌》、《红灯记》等演出。课余,我们还常在一起学唱沪剧。同年级的其他班里有一位同学,他家是本地人。他小时候父亲就教他唱沪剧,大一点时再教他学拉“申胡”(沪剧专用的胡琴)。他掌握了一点基本功。有他的加盟伴奏,我们的沪剧活动就更加丰富多采了。记得当时我们起先唱得最多的是《星星之火》和《罗汉钱》等。看了袁滨忠、韩玉敏的《苗家儿女》后,觉得其中一段“话别”更是吸引人。我和同学们中午和下午课间时在教室里天天唱。连得下乡劳动,晚上睡在地铺上还是“大家唱”。唱得大家都会了。一位同学的女邻居闻得我会唱“苗家儿女”,缠着我,要跟我学唱。星期天我专程去教,教了几次,她也唱得很好了。 一天,我与班上十几位同学一起去新光剧场看爱华沪剧团《红灯记》的演出,觉得这个戏的政治意义和艺术质量都非常好。后来学校结合爱国主义的教育,准备在国庆节举行全校文艺汇演,每个班级都要报节目参加。好多同学不约而同想到了演沪剧《红灯记》的片段。尽管困难重重,操作过程不必细述,但大家还是一样一样地克服了。其中剧本是靠说明书上印的唱词和我的记忆整理出来。谱子由我哼唱后,请音乐老师记谱、补充、整理。同学们一致推荐我出演李玉和。后来在专业团体——红霞歌舞团的具体帮助下,我们在课余认真地排练了多次,许许多多的困难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终于在国庆的前一天,彩装演出了“刑场斗争”一折。虽然演来十分粗糙,许多地方很不到位,但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连谢了三次幕。这件事使我和同学们终生难忘——因为演的是我们仰慕的“袁派”戏。 就说沪剧《红灯记》,我前前后后看了十七遍(包括每次改动后的各个版本)。从1963年春节“爱华”在红都剧场首演开始,又走遍在新光、瑞金、大众、中国、中央、大世界等剧场的轮演,直至67年10月国庆节在群众剧场,看到他在世时的最后一次演出为止(后又在“共舞台”看过王盘声、张杏声的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