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腔绕梁—再忆“滨忠” “象海燕张开翅膀海上飞,飞向天际追白云……”。近日我走过一家居民的门口,听见里面在放我十分熟悉的已故著名沪剧演员袁滨忠先生在沪剧《雷雨》里的演唱录音,看来这也是一位“袁迷”在欣赏。这声音又圆润又甜糯,演唱的思想感情也十分丰富。听着听着这天籁般的绕梁之声,它再次勾起我对这位杰出艺术家的怀念……。 三年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曾两次播放过一档“袁腔绕梁忆滨忠”的访谈节目( 约两小时四十分钟),为的是纪念袁滨忠逝世四十周年。我作为嘉宾访谈,也参与了节目的录制。 当时年轻的袁滨忠先生作为建国后一个承上启下的、新的沪剧流派创始人,好多沪剧观众至今还深深缅怀着他。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我们的面前,他的一些经典唱段仍被专业和业余沪剧演员作为范本在教学和传唱。可见袁滨忠在沪剧观众中的魅力之大。 上次节目因时间上的局限,我没有把该说的说完,本月二十八日又是袁滨忠先生逝世四十三周年的纪念日。我作为沪剧老观众、他的铁杆“粉丝”,还是“袁腔绕梁——再忆滨忠”,把我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形式来追忆他的点点滴滴,以飨热爱他的广大观众。 袁滨忠,上海爱华沪剧团演员,苏州人,生于1933年,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1949年进文滨剧团(后改为上海艺华沪剧团)学艺,师从沪剧泰斗筱文滨。1951年转至上海爱华沪剧团,从艺18年左右。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在沪剧发展史上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所创造的艺术流派——“袁派”是一个年轻的、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沪剧流派。“袁派”的影响深远,在沪剧界是罕见的,值得后人去研究和总结。现在戏曲界对很多青年演员称“王子”,但称得上“流派”的能有几位? 作为一个看了五十多年地方戏曲,尤其是对沪剧,对袁滨忠有特殊感情的我,同大家一起追忆和探讨。 一颗耀眼的“星星” 青年人一般喜爱音乐、歌曲、舞蹈等。戏曲往往是中、老年观众的偏爱。对青年人来说,跨进戏曲圈子好象还有那么一段距离。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此情此景从剧场内观众的年龄层次来看,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沪剧场子内也不例外。但喜爱袁滨忠的观众却与此大相径庭,青年观众占了很大的比例。我当时就了解过他们的成份,市区的工人和学生来看戏的很多,场内总是坐得满满的。近郊的农民来捧场也不算少,但当时限于交通不便,他们往往来看日场(文革前,星期日和节假日各剧团都加演日场。最早些时候,除了天天演日夜两场外,有的时候甚至加演早场),看完了就急匆匆赶车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