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扬州道情演唱多为一人,一般流动于街坊店铺、茶坊酒楼及内河客轮、过江轮渡之中,行话叫“踩街”。亦有固定占街市一方空地演出的俗称“地摊”。清末扬州道情艺人洪小平说唱俱佳,备受听众欢迎,他的“地摊”摆在了剧场,由此开创了道情进入书场演出的先河。 扬州道情表演形式古老而简朴,所用乐器仅渔鼓、简板,以其击打的节奏作为唱句过门,节奏有长有短、有快有慢,变化多端,通常是简板打板,渔鼓打眼,有一板三眼、一板两眼、一板一眼等各种打法,不用其它乐器伴奏。扬州道情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有说有唱者,说唱并重。 扬州道教音乐继承了道教音乐的精粹,有诗乐特征,同时又吸收了苏北地区民歌小调,委婉而活泼。常用曲牌有20多支,其中【耍孩儿】、【浪淘沙】、【步步高】等,系全国道情流行地区普遍传唱的道牌,其余多则来自本地民歌,部分曲牌与扬州清曲曲牌同名,曲调也大体相似。现流行于世的《板桥道情》有别于异地《道情》,它采用的是流行于扬、淮间的两种“淮扬小调”,一为“宫”调式,一为“羽”调式,尤以“宫”调式最为盛行。 流动演出以短篇为重,曲目由艺人视情况选唱,在街头见什么店唱什么内容,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唱词,清明唱《西湖会》,端阳唱《盗仙草》,中秋唱《游月宫》,冬天唱《踏雪寻梅》等。短篇曲目以劝世、祝福、祝寿居多,也有唱神仙、才子佳人、英雄好汉的。 书场演出道情的艺人多说唱中、长篇。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白蛇传》、《青蛇传》、《白牡丹》、《白鹤传》、《落金扇》、《二度梅》、《封神榜》等。多数系改编自弹词,内容大致相似。 相关实物、器具 扬州道情所使用的乐器仅有两种,一为渔鼓(亦称道筒), 在约2尺长的竹筒上面蒙上鼓皮;一为简板(也称拍板),由两片约3-4尺长的竹片制成。扬州道情演唱时,通常戴道冠、穿道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