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道情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情称道歌,保存于道教科仪、斋醮之中,也被传道者用作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 道教音乐于明代传入扬州,由道士口传心授而世代传承。因道教醮仪必有音乐,道观早晚朝也常招来邻里众人院外立听或于夏季礼请里人入院纳凉静听,道教音乐迅速传入民间。民间艺人欣赏道情曲调优美,给人以清雅、高亢、清风徐徐之感,纷纷学习效仿,并走乡串户演唱,藉以谋生。于是,道情逐步演化为民间曲艺的一个种类。 及至清代,道情与扬州方言相结合,同时又吸收了苏北地区民歌小调以及扬州清曲、扬州弹词等诸多元素,独立于道教歌曲之外,而形成为扬州地方曲种之一的扬州道情。她系南方诗赞体道情的一个分支,其音乐继承了道教音乐的精粹,又吸收了苏北地区民歌小调,委婉而活泼,旋律简练朴实,富有乡土气息。演唱流动演出与书场演出,流动演出以说唱短篇为主,书场演出多说唱中、长篇,多数书目系由弹词改编。 古代文人大多喜听道情,他们的和喜爱和介入使道情的文化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清雍正七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扬州道情填词十首,以通俗、精炼的语言分叙渔、樵、耕、读、僧、道、丐、艺各行人物生活和历史变迁。这一有说有唱,文彩极佳的曲目流传甚广,二百多年来,江淮各地道情艺人世代传唱,至今不绝,以至扬州道情一度也曾被称为“板桥道情”。 扬州道情曾对扬州地方戏曲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扬剧《珍珠塔》中有《方卿羞姑》一折,方卿扮作游方化缘的道士,运用大段道情唱段,阐述人生哲理,将全剧推向高潮。唱腔委婉悠扬,令人回味无穷。 上世纪50年代,扬州道情于苏北地区极为繁盛,常年活跃在城乡演唱的职业道情艺人,多达600人以上。但随着现代音乐元素的传播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扬州道情又迅速走向低谷。时至今日,扬州能熟练演唱者已寥寥无几,许多独有的曲目也散佚难寻,亟待抢救。 200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来扬访问。“扬剧王子”李政成为招待贵宾即席演唱了一首扬州道情《老渔翁》,博得宾主交口称赞。令兴致正浓的江主席高兴地走上台来,接过渔鼓和简板,情不自禁地演示一番,一度在古城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