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发文简述了《四季调》,这次来谈一下《道情调》,好在《道情调》在网上还有一些相关资料可以参考,所以相比《四季调》不会存在太多疑虑。 经过网上收集到的资料表明,道情已经目前已经可以划分成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源于唐朝时期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等(通过考证全国各地民间都有自己的演绎方式,曲调、演绎方式个别地区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将渔鼓改成竹板......)。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反映出道情在我国各地产生了很多分支但大多都以渔鼓和简板伴奏。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传唱(含唱新闻、劝世文)。 经过本站版主雁声先生收集整理的一篇有关道情的文字中显示,道情在江南这一“分支”据记载最早是流传于扬州、泰州地区的民间演唱形式,演唱者常手持渔鼓简板敲打节拍,边演边唱。道情的曲调细分则有“耍孩儿”、“倒板浆”、“银绞丝”、“八段景”等,据传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修改而成,人称《板桥道情》。 因为道情与早期滩簧“幕表戏”一样,没有固定的唱词,而郑板桥创作的《板桥道情》是有固定唱词的,加上当时郑板桥特殊的“明星身份”所以当时的《板桥道情》属于江南地区第一个被广为传唱(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第一首被唱“红”)的道情曲。数百年来,《板桥道情》以其俊逸悠远的风格和超凡脱俗的韵味,深受喜爱。之后江浙沪等各主要剧种将其吸收衍变,拿来抒发人物抑郁、惆怅、烦闷的心情。我们通常听到的《道情调》即其中的“耍孩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珍珠塔》中的“方卿唱道情”了。 参考资料:吴越人家《沪剧唱腔音乐欣赏专题之:道情调》及《百度百科》 如有不正之处请广大网友进行补充。 为了较为全面地比较和欣赏“道情调”的风貌,我们这里来听一下由筱文滨老先生对该曲调的介绍,然后是解洪元和杨飞飞分别在《芦荡火种》和《妓女泪》中的“道情调”。最后将各大剧种的名家版“方卿唱道情”荟萃一堂,其中包括:弹词--周云瑞陈希安、锡剧--王彬彬濮阳、越剧--尹桂芳陆锦花毕春芳、淮剧--周筱芳、扬剧--金运贵 ——原帖及音频附件由吴越人家编辑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