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网站《扬州扬剧网》的站长特地为我提供了一份介绍扬州道情的资料,现公布全文...... 扬州道情 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韦明铧 道情源于道教的仙歌道曲,后衍化为民间曲艺的一个种类。明时,“道曲”、“道歌”传入扬州,迅即流行,至清代与扬州方言结合,独立于道教歌曲之外而形成为扬州地方曲种之一的扬州道情。扬州道情又为南方诗赞体道情的一个分支,因其亦雅亦俗,曲调易学易记,爱唱者甚多,文人唱此显示高雅,劳动者唱此消愁解闷,一时极为风行。 扬州道情表演形式古老而简朴,所用乐器仅渔鼓、简板,以其击打的节奏作为唱句过门,节奏有长有短、有快有慢,变化多端。 扬州道教音乐继承了道教音乐的精粹,有诗乐特征,同时又吸收了苏北地区民歌小调,委婉而活泼。常用曲牌有20多支,其中【耍孩儿】、【浪淘沙】、【步步高】等,系全国道情流行地区普遍传唱的道牌。 古代文人大多喜听道情。文人的喜爱和介入使道情的文化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清雍正七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扬州道情填词十首,以通俗、精炼的语言分叙渔、樵、耕、读、僧、道、丐、艺各行人物生活和历史变迁事。二百多年来,这一有说有唱,文彩极佳的曲目流传甚广,江淮各地道情艺人世代传唱,至今不绝,以至扬州道情一度被称为“板桥道情”。 扬州道情与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为扬州古老的民间曲艺品种,其地域文化特征鲜明,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上世纪50年代,活跃在苏北城乡演唱的职业道情艺人,总数在600人以上,而目前扬州能熟练演唱者已寥寥无几,其独有的许多曲目也散轶难寻,亟待传承与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