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沪剧你的尊容很面熟.在沪剧院好像见到过你.真姓大名叫不出.据说你是徐蓉的同学.应该讲你对沪剧院实际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沪剧院演出场次,平均每月完成18埸才能确保全年指标的完成.这是绝对沒錯的.作为个人能否参演18场.看具体情况而定.每年创作一台新戏,复二台老戏.看你这位演员适合扮演何种角色?二台老戏中这位演员曾经参于过什么角色?如果三台戏他都有角色.那么这位演员平均每月18场演出是没问题的.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群众演员和配角演员身上.你指的某些主角的B制演员就难说了.这就是文艺单位的特殊性.与工厂工不同之处.如何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问题,取决于领导的巧安排了.我前面的贴中说的沪剧院演出场次,月平均18场.是纠正某人的不正确的说法!要完成全年指标220场.平均每月18场应该沒錯吧.决不是x人所说的一只手也不满尽有5场以下的演出.每出一台新戏.肯定在市区剧场公演.但也演不了几场.这种情况不光是沪剧院.各兄弟剧团都如此.市区演出结束,紧接下乡或去外地演出.B制才有机会参演了.这位演员这个月沒有参加演出.在家工资打六折.以后文艺体制怎样改?如何体显绩效工资?从中也存在不公的问题.此答有点离题了
笫二个问题,就是大环境问题.社会在前进.科枝在发展.人们娱乐产生多样性.包括你我在内.除非绝顶好戏,才会花几百元去市区剧场看戏.一般情况采取等.等到电视台播放或碟出版.更为现实的想法还有一种自娱自乐的思法.相比去剧场看戏更实惠.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也属正常.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好比历史车轮无法阻挡.需要我们去适应变化的形势.送戏进社区,送戏下农村.工厂.这就是你说的如何面对观众的问题.送戏下乡送什么戏?市区庞大的布景灯光送得下去吗?经济上核算一下!对方承受不了,院方更难以承受!那么只能演小戏.传统老戏.观众呢也是老的,人数少得可怜!是沪剧院一家吗?是小茅不努力吗?不!是整个戏曲不竞气!你个人有回天之力吗?你所希望看到文革以前的剧场.场场演出.芦蕩火种连演连满九个月吗?你也可以提一些改善大环境措施来讨论.主客观两方面都可以来讨论.从实谈,不离国情谈.
第三个向题.我国是有三百六十个剧种,(据说)外国人对此无法想像!众多的剧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份,以资本主义的观点就以市场经济手段.自生自灭.政府不资助.(有私人财团养文艺团体但素质是绝对高品质的)根据我国的性质必竞还姓社.除枪杆子必须牢牢撑握.笔杆子包括文艺宣传口子也不能是全放任不管不养的.若文艺团体国家一概不养,全部私有化.目前还是行不通的.为啥?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外国人看不懂!有人说,民间剧团不是很好吗?不!我说不好!只要他们发固定工资加四金,他们一天也无法生存!曾作为先进单位,全国闻名的民间剧团,不发固定工资加四金.-夜之间也不就沒了吗?变为文惠剧团了.这剧团演职员工,可能除了个别人发固定工资.剧团属私人老板养的.否则也难以生存.总之文艺体制改革.这-重大课题.我们百姓沒水平和能力来改变.沪剧院今天能从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在此叫一声好!也只有共产党政府能如此扶植剧种.保护民族文化.任何个人只能尽一份之力.决无回天之力!
看好. 看坏 立场不同结论各不相同!小茅希望你在新的一年里.尽你最大的努力,做好你该做的工作.人无完人同样适用你!广大戏迷尊重你.爱护你.支持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