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优秀话剧既反映当今“火红的年代”的风貌,又配合政治形势,对广大人民群众起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爱华”也保留话剧同名 ,及时改编演出了《年青的一代》、《南海长城》、《千万不要忘记》、《雷锋》等。演出后,观众反映很好,袁滨忠的有些经典段子至今还在广泛流行、盛唱。 企事业单位往往喜欢利用文艺形式,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沪剧是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带有浓郁上海地域色彩的文艺形式。好多企事业的工会组织,往往通过团体包场看戏,跳过了干巴巴的政治说教,同样也达到了教育职工的目的。“爱华”搭准了他们的脉搏,抓住时效,把以上的优秀现代剧目,争取、组织团体包场,效果也十分显著。 剧团也重视移植、演出了话剧的经典版本。如《雷雨》、《夜店》、《少奶奶的扇子》等,后来好多剧目也成了“爱华”的保留戏。《少奶奶的扇子》,自五、六十年代起,老中青三代人一直演到九十年代,几个主要段子目前还在观众中泛泛演唱。 “爱华”也移植其他热门戏。如歌剧《红珊瑚》的主题歌——“珊瑚颂”的流传,给沪剧《红珊瑚》引来了大量的观众;福建蒲仙戏《团圆之后》也被移植为沪剧《父子恨》。在这个戏中袁滨忠头戴状元帽、身穿大补服、脚踏粉底靴,扮相十分俊俏,使观众难得一见——欣赏到他的古装戏。这两个戏中,袁还有几处足见功力的肉段戏。如《红珊瑚》中的“岛遇”、《父子恨》中“哭灵”等,都成为青年演员学袁派的范本。 题材选择上演绎少数民族的爱情戏也是爱华沪剧团的另一个特色。沪剧演少数民族戏在其他剧团是不多的。“爱华”当然是针对观众群中的青年观众占多数的情况而定的。除了上面已讲到的苗族戏《苗家儿女》外,也改编演出了藏族戏《我们播种的爱情》,景颇族戏《恩仇箭》等。舞台上的异族的风情、灿烂的服装、动听的唱腔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袁滨忠和韩玉敏演唱《苗家儿女》中的“话别”一折,至今还为大家公认是经典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