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袁”腔绕梁—再忆“滨忠”之时尚的剧目

2011-8-11 11:50| 发布者: 信息采编| 查看: 8449| 评论: 0|原作者: 骏良|来自: 本站论坛

摘要: 无论是剧团要创名牌、求生存的需要,还是树“明星”的需要,在观众心目中,爱华沪剧团和袁滨忠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艺术形象。因此剧团选择剧目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同时安排、组织的唱腔也讲究高质量的。老团长、沪剧表 ...

剧团也把优秀电影文学剧本改编为沪剧本。如《雄鹰飞回苗山冈》——改编成《苗家儿女》、《春风吹到诺敏河》——改编成《春风》等。尤其是剧团在下乡演出时,发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文学剧本《自有后来人》非常适合改编成舞台剧。所以就有后来的沪剧《红灯记》,并被京剧再移植、改编为“革命样板戏”。这个戏家喻户晓、影响全国。在这个戏中,袁滨忠跨角色“行当”,出色地表演了戏曲舞台上的第一个“李玉和”,博得行内外的一致好评,也是他艺术生涯达到顶峰的显著标志。

有的小说出版后,引起读者的“购书热”。“爱华”又及时地它们引为舞台剧。如沪剧《奇怪的信号弹》、《青春之歌》、《苦菜花》等都是改编演出的。这样把小说中抽象的艺术形象化作舞台上栩栩如生的动态人物,得到了沪剧观众的赞赏。

通过改编演出,剧团把电影观众、小说读者“拉”进了沪剧队伍,而这个队伍中又是青年人居多。这样“雪球”越滚越大,扩大了剧团的影响,袁滨忠自然成了最好的媒介。他精湛的演技和动听的唱腔给人有耳目一新感,也自然争取了许多新的沪剧观众,其中大部分是青年观众。《奇怪的信号弹》就是我在学生时代第一次看他演的主角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此以后,他的戏我几乎一个不漏看,成了他的“铁杆戏迷”。对他的戏和唱腔,我至今还能如数家珍般的说出道道来。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