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袁”腔绕梁—再忆“滨忠”之时尚的剧目

2011-8-11 11:50| 发布者: 信息采编| 查看: 7907| 评论: 0|原作者: 骏良|来自: 本站论坛

摘要: 无论是剧团要创名牌、求生存的需要,还是树“明星”的需要,在观众心目中,爱华沪剧团和袁滨忠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艺术形象。因此剧团选择剧目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同时安排、组织的唱腔也讲究高质量的。老团长、沪剧表 ...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爱华沪剧团”从资历上来看还是“小弟弟”,袁滨忠韩玉敏还是“小字辈”。虽有老艺术家凌爱珍支撑着,毕竟势还单,力还薄。所以剧团特别着力在剧目的选择上下功夫,走自己的路。

“爱华”1951年建团后,据说共演过九十几个剧目,其中大戏是七十几个。从一系列演出来看,我给他们总结了剧目的套路是“题材广泛流行、贴近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热点、紧跟文艺动向”。剧团群策群力,自力更生,兼收并蓄,善于引进,充分利用戏曲这个综合艺术,力求做到“导演思路开阔、表演时尚前卫、作曲标新立异、服装绚丽多采、舞美朴实写真、灯光调度到位、效果几可乱真”等。套用现在的一句话——“与时俱进”。剧团采用最时髦的、有效的艺术手段,适应当时的观众需求,与演出市场抗衡,与兄弟剧团竞争,保证剧目在上演后一炮打响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演出剧目,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又说在文革开始后,各沪剧团相继停演,没有票房收入,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局面就显露出来了,许多剧团连工资都发不出,而“爱华”还有十六万元的积累(这笔数字在当时是不算小的了),这还不是靠剧团的几块“牌子”撑下来的,其中袁滨忠是最响当当的“硬牌子”。

剧目有袁滨忠和韩玉敏的参与演出,就体现出热烈澎湃的青春气息,久演不衰;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命力极强。“爱华”的好多剧目总是复演了好多次,经久不衰。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