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周良材:百年沪剧与松江

叶子 2010-9-30 20:57:1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0-9-30 21:00 编辑

“......沪剧院就有这么个青年演员,稍稍出了点名了,就要让服装师傅给她穿鞋子。服装师傅说:“我从阿是娥手里开始做起,她都未曾叫我帮她穿过鞋子,侬能唱几句就想叫我帮侬穿鞋子?做梦!!”
   
    什么阿是娥不阿是娥的,摆什么老资格?活脱脱一副旧式娘姨的腔调嘴脸,在许多文艺演出中有时为了抢妆什么都要做,司空见惯,这位旧戏班的过来人不明白她的工作是为了剧组还是为了个人,分工不同,岂有尊卑?
君子动口 2010-9-30 22:39:57 显示全部楼层
“ 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不是发源地之一”只是周先生的一家之言。
滩簧西乡调 2010-10-1 11:05:0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365 于 2010-10-1 21:48 编辑

三、松江沪剧人在沪剧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几位松江沪剧的代表人物。
     第一个要讲的是陆小妹。她是松江叶榭人,生于1867年(正是西佘山教堂开建的那年),去世于1916年,活了近50岁。要是现在还活着的话,那今年该143岁了。她既能唱上手(男口)戏,又能唱下手(女口)戏。上手戏她还能唱些“忌子戏”(即演唱难度相当高的戏)。看家戏是《女看灯》、《卖红菱》,包括《朱小天—十八押》。《十八押》唱的是败落乡绅朱小天回忆当初在赌场输光家产的情形,他连押十八回,青龙白虎赌法是一赔三,所以若押中了,那连本带利就1块钱变为4块、4块变为16块、16块变为64块、64变为256,256变为1024……一直要翻18次。这出戏比较难唱,虽然板式很简单,但烦琐的数字翻倍计算,从个位数开始,一直要唱到六百亿(687亿1947万6736)以上的数字,需要惊人的记忆力和清晰的口齿,对于一个并没有文化的演员来说,是何等的不容易啊!我年纪轻的时候曾听筱文滨唱过,后来,王盘声也唱过,但讲唱得很吃力的。陆小妹能唱的确不容易。可惜的是她的音响资料一点都没留下来。就连夏福麟等前辈也说只听说过陆小妹“大本事”,但都没听到过她的唱的声音。
     第二个是张彩霞,人称“松江梅兰芳”。她出生在山阳,但一直生活在船上,摇来摇去。22岁时要结婚了,才在松江上岸租了房子。当时她与高贵生、小阿宝共有三只船,一直在练塘、同里、平望、金泽等一带演戏的。平时他们是分头在各处演的,到年档时就三只船合起来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会串”。19岁时,她从在各处唱码头,开始到松江的“松汇小筑”、秀野桥堍的“翰林厅”、岳庙里的“春申茶园”等场子演了。“松汇小筑”当时就是松江的“大世界”,各种各样的剧团都有的,能在那里演的确不容易。当年她这个“松江大阿囡”、“松江梅兰芳”的名气很响的。恐怕现在还有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的。《珍珠塔—哭塔》、《赵五娘—剪发卖发》是她的拿手戏。后来年纪大了,娘娘旦、老旦的角色也唱得很好。
     第三个是陈鹤轩。那时已是发展到申曲了。他的中山社是三十年代中期“申曲”跑码头班社是最有盛名的。应当讲那时的京戏班子在跑水码头的都是很厉害的。陈鹤轩敢把他们的《火烧红莲寺》等学过来演成申曲。虽然武功、服装等都及不上京戏,但在杭嘉湖一带,硬是靠语言方面(本地话)的优势,把京戏给压下去了。杨美梅就回忆说,一次他们与同在一个码头的京戏《秦香莲》唱对台戏,京剧场子场子冷清清,而沪剧场子相当热闹。京戏的那帮人搞不懂,就问看戏的。看戏的回答说“你们的话听不懂,他们的都是本地话,听得懂。”
     《阮玲玉自杀》是中山社在松江一炮打红的时装戏。当时,松江还没有别的戏曲班子演过时装戏,所以,中山社在“松汇小筑”一演这戏后,整个松江都轰动了。一传十,十传百,城里城外,四乡八镇的人赶往“松汇小筑”。日场观众是四乡的农民,从几十里外摇着船进城来看杨美梅与陈鹤轩的这出时事新闻戏。夜场观众多是城里的乡绅和有钱人家,他们都是坐了黄包车来的,所以一到晚上只听见一片“叮当叮当”声。可以说是场场座无虚席。
     陈鹤轩的中山社全体演职人员有50人左右,换一次码头,两只能装三百担米的大船,要用小火轮拖驳的,因为他那时的布景等已规模较大了。等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知道中山社擅长演连台本戏的施春轩,就请陈鹤轩、杨美梅等到市区接下“恩派亚大戏院”的演出。他们乡下水陆班子的那套居然撑了很大的市面。
     陈鹤轩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其他剧中里的好多戏变为了沪剧,如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等,风靡了松江及杭嘉湖地区。还有一个贡献是在他手里开创了“敲闹场”,这也是向京戏班学来的。在他之前,沪剧只有靠“唱开篇”、“敲阳档”等拉开场子的。
     第四个呢是沈开文。他与上面几个都不一样,他不是演员,而是琴师,是专门帮石筱英、邵滨孙拉琴的。他的贡献一是改用钢丝改良了申胡,二是他与演员一起创作了哀怨悱恻的“反阴阳”曲调。1946年,顾月珍唱《西太后-冷宫怨》时,突然嗓子唱不上去。沈就对顾说:你这样唱不上去,很吃力。我们不妨把“阴阳血”拉个反调,低一点试试。结果顾月珍一唱,觉得特别舒服,效果特别好。所以她在唱《红楼梦-黛玉焚稿》时,又一次用了这个新创作的“反阴阳”调。现在是几乎所有旦角唱到回忆类情节时都会用上“反阴阳”,成了主要曲调了。他的琴托邵派、石派,因为能与唱丝丝入扣,效果格外好。所以行内有“丁是娥解洪元离不开朱介生,石筱英邵滨孙离不开沈开文,王雅琴王盘声离不开周根生”这样一说。当年我牵头组织春申沪剧团时,这些琴师都是一定要请到的。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的是文牧。讲到他的名字,也许不是很多人都熟悉。但是要是说起《芦荡火种》及其阿庆嫂、胡传奎、刁德一等,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而文牧就是这个戏、这些人物的创造者。
     对于他,我可以讲上一两个小时。这个人真的了不起,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好多地方都是他带出来的。他作风正派,待人忠厚。
     记得人民沪剧团一次开展“忆苦思甜“活动,以激发大家的革命热情,大局意识。那天会上,一说起当年日本人、汉奸的欺侮,女同志们的哭诉、伤心当然不要说了。但文牧那天的激愤,更让人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就是个“文相公”,向来文质彬彬的,今天怎么会这么激动呢?原来他在松江戏班子跑码头演出的那段时光,就是跟日寇、伪军、汉奸、翻译、兵痞……打交道的过程。所以后来写《芦荡火种》时,眼前活生生就晃动着“刁德一”、“胡传奎”这些人影,因此这些典型人物形象就写得特别生动。
     我们现在能记得住的沪剧那些戏,基本上都是他写的。除了《芦荡火种》,还有《罗汉钱》、《阿必大回娘家》、《庵堂相会》等等,都是他创作或者整理的。
     说起《罗汉钱》,它与文牧的关系又非一般。解放后不久的一天,他很是愤愤不平地对我说:“现在有些人说什么沪剧么就是‘话剧+唱’,包括我们有些名演员也这样说。我就不服帖!我们沪剧有歌有舞,有这么多的曲调,怎么就成了‘话剧+唱’呢?!我们当年在乡下唱对子戏、同场戏的时候,话剧在哪儿啊?我就要编只戏,让他们看看是不是‘话剧+唱’!于是他就编了这只《罗汉钱》,把沪剧的那些个曲调,如夜夜游、寄生草、进花园、吴江歌……等等都用了进去。在这之前,我们的沪剧大多是长腔长板,难得有曲调用进去的。第二呢,他就有意识在剧中让演员大大发挥戏曲的表演手法,如第三场“回娘家”那场戏,小飞蛾、张木匠、五婶等三人,一路上边唱吴江歌边走“链条箍”,打破了时空约束,一只有限的舞台,变成了无限的空间。这种“时空转换”在话剧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文牧十分重视沪剧的历史记载,提出要搞沪剧史。事实上,我们的沪剧的确在历史记载这方面是很拿不出的,说到陆小妹,就已很靠前了,但也拿不出记载的史料。现存在上海沪剧院的沪剧《先辈图》上,胡兰卿、许阿方已是最早的前辈了,但他们离现在也只不过100多年,再早的就不知其详了。我一接触沪剧,文牧他就带着我,去茶馆里,与老艺人一起喝茶,听他们讲述过去的事,让当时还健在的那些老演员,把他们的上一代的事写出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王雅琴回忆先生王筱新的文章、石筱英回忆她养父石根福的文章、邵滨孙回忆文月社的文章、赵春芳回忆先生赵三宝的文章。可以说,是文牧提议的结果,才让沪剧历史记载往前移了几十年。
     造成沪剧没有历史记载的现象原因当然蛮多,但正如朱镕基批评过的那样,我们上海人当中好些人是精明不高明。他们是捞不着现钞的、讨手脚、嫌麻烦的、没有眼前利益的,就不肯去弄。所以你们看,沪剧、滑稽这两种上海土生土长的剧种,就没有历史记载的东西呀。人家北方的那些梆子戏、皮黄戏啊,都是一拿就能拿出几百年、几十代的历史不断的史料。
     再说一说文牧与江青的一场斗争。文革中,文牧的《芦荡火种》被改编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了,我们大家都开玩笑说文牧这回是红人了,可以“窜上了”。但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他竟进了“牛棚”,属“专政对象”。这个既没有历史问题又没有政治问题的文牧,戴上的罪名是“破坏样板戏”。经过我多次询问,他这才说出了真相。
     原来,当时北京京剧团要将《芦荡火种》改成京剧,人民沪剧团团长陈荣兰石一开始时不同意的。她说,我们这戏写的是芦苇荡,你们北方么白洋淀的戏本来就不少,何必还要来改它呢?北京京剧团说:“不是我们要改,是江青同志指令我们改呀!”见来头那么大,陈荣兰只得同意把本子给他们了。本子改编好后,张春桥把改编本拿给沪剧团征求意见。文牧想,既然已把本子给人家改了,就没必要多插手。所以他只是对剧中郭建光一开始的那段唱段说了几句。本来沪剧本写的是“月似银钩星似棋,山河似画多娇丽,虞山脚下稻初熟,阳澄湖里蟹正肥,浪里渔舟撒丝网,又见那水击芦苇野鸭飞……”相当有江南风情的画面感。但京剧本改成的是“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白稻谷黄绿柳成行……”文牧说,看来最好要请作者来江南体验一下生活,因为芦花白是夏天,稻谷黄是秋天,绿柳成行则是在春天,这白、黄、绿三种颜色怎么可能在郭建光的眼里同时出现呢?谁知就是这个小小的意见给文牧闯下了大祸。因为他不知道这句话是江青想出来的。但面子上江青他们并没有在这个句子做文章,而且后来也把唱句改成了“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而是抓住《芦荡火种》以阿庆嫂为主人翁,只歌颂地下党没歌颂武装斗争这个“辫子”,说文牧不仅为刘少奇歌功颂德,不为毛泽东思想唱赞歌,还要企图破坏革命样板戏,就让他靠边了。
     最后我还想说一个人,那就是你们松江的文化馆前副馆长徐林祥。他写过不少剧本,对业余沪剧创作的热情和贡献,上海滩上没有人不服帖他的。当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新五公社文工团戏剧集》,为一个公社、乡出版一本他们自己写的剧本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实际上就是徐林祥的功劳。
      除了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之外,其实松江还有些一辈子在舞台上作了绿叶的沪剧人,比如沈侠民老先生等人就是,我们也不应忘记他们。
     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当年有那么多的人为沪剧的诞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也还有好多人在关心着沪剧、推动着沪剧的发展,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希望松江的业余沪剧在这方面继续能有大的贡献。
     今天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周良材,松江天马山人,著名戏剧评论家、原上海市戏剧家协会艺术室主任、副研究员。解放初即进入市文化局从事戏曲改进工作,后长期致力于戏曲评论和戏曲史研究,醉心于滩簧老戏的挖掘与论文撰写,先后担任《中国戏曲志・上海卷》和《上海文化艺术志》、《上海沪剧志》编委,《上海锡剧志》、《上海甬剧志》主编等。1989年任以流派创始人邵滨孙、王盘声、赵春芳、杨飞飞、王雅琴等沪剧名家为主的“春申沪剧团”团长,期间组织演出和录制的《抢亲奇缘》、《陆雅臣卖娘子》等一大批剧目,现已成为沪剧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朱妙奇 2010-10-1 21:34:15 显示全部楼层
细心读过周老先生<百年沪剧与松江>的文章,使人对沪剧的前世今生有了更为深刻,理性的了解,受益非浅!也感谢滩黄西乡调先生费心上传了文章!
叶子 2010-10-1 22:19:56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先生的论述让人开阔思路。
周的观点是一家之言。
如今,有关名人的故居籍贯之争也是硝烟四起,已超出了学术讨论范畴,深层次的是什么?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深层次。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倾听 2010-10-1 23:37:5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0-10-2 00:18 编辑

赞成叶子网友的观点。
     所谓的"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一说纯碎是地域之争,沽名钓誉。浦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全力以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没有闲工夫就此一说来搭理。周有本事把文章放到解放日报,文汇报,对于学术问题,二报是非常严谨的,你是付研究员,能把你的一面之词登出来,算你本事大。真的是吃饱了瞎折腾,一派胡言。
   

    假设某日周良才被浦东宣传部门请去,或许他马上会改口说浦东的川沙是沪剧的发源地。现在这样的所谓"学者"昧着良心说话的比比皆是,唉。大环境使然。
365 2010-10-2 19:08:05 显示全部楼层
近几年,各地争名人故里如西施故里之争,争土特产原产地如金华火腿之争,以及近来曹操墓真假之争……层出不穷,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局部地方的经济利益。

对于广大沪剧爱好者来说,沪剧确切的发源地在哪里并不太重要。所以,不管怎么说,姑且当做一家之言听之。
滩簧西乡调 2010-10-2 20:04:07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周老先生的观点是一家之言”的判断。
     艺术应该百花齐放,学术需要百家争鸣。希望有更多的一家之言——列史料,摆事实,亮观点,靠论证服人,不误导强加于人。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剑鸣视点 + 5 以事实说话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上官云 2010-10-3 13:06:16 显示全部楼层
滩簧西乡调先生言之有理----“艺术应该百花齐放,学术需要百家争鸣。”
  周良材老先生耄耋之年还如此关心沪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实乃当前沪剧界一大幸事,如果我们每个上海人、乃至每个江南地区的人都能像老先生那样,还愁我们的沪剧事业不能振兴么?至于老先生的学术观点,我认为在探讨百年沪剧的发展史上,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没有“一花开放”哪来的百花齐放?没有“一家之鸣”哪来的百家争鸣?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呀!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陆敬文 2010-10-4 09:33:42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先生对沪剧的究研很深,对沪剧的历史发展、流派唱腔、剧目和午台表演艺术都较熟悉和了解,希望他身体健康再能为大家举办沪剧讲座,让广大青年人了解沪剧、喜爰沪剧。同时也谢谢滩簧西乡调所做的工作,你辛苦了!
滩簧西乡调 2010-10-6 13:01:14 显示全部楼层
让广大青年人了解沪剧、喜爰沪剧 ...
陆敬文 发表于 2010-10-4 09:33

谢谢陆老师的鼓励!
陆老师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愿望。希望有更多前辈老师能把所了解的沪剧史料、演员情况、唱腔特色等告诉给广大戏迷。到时候我们还举办类似讲座,希望陆老师能大力支持,来松讲课。好吗?先谢了~~~
雀鸣轩 2010-10-6 15:20:02 显示全部楼层
据滩簧西乡所言,瓶花斋脞录,乾隆年已有花鼓。民国八年,张泽镇志,春秋农村聚资唱滩簧,今之沪戏,俗称花鼓戏。不知这沪戏之沪什么意思,正有先见之明,不容易。
雀鸣轩 2010-10-7 10:56:52 显示全部楼层
据沪剧百家介绍,丁少兰浦东川沙人,沪剧从街头卖艺进游艺场笫一人。一九一六年,天外天与师兄陈阿东,组班以东乡滩簧东乡调进入游艺场。一九一八年前,女角由男扮,笫一个女演员是孙是娥,以改良本滩,献演于上海新世界游艺场。现今可听到东乡调,女囗有阿必大回娘家,雌老虎桩头,欺嫂失妻中的三好婆独叹。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很有史料价值~~~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滩簧西乡调 2010-10-12 12:28:53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八年,张泽镇志,春秋农村聚资唱滩簧,今之沪戏,俗称花 ...
雀鸣轩 发表于 2010-10-6 15:20

受雀鸣轩网友此帖启发,求博物馆朋友摄《张泽志》该页发我(图中红线为本人所加)。此民国抄本由松江博物馆收藏,清代娄县章耒、徐复熙初稿,封作梅增辑,封文权续辑。本人对史志向来陌生,还请行家研究。
张泽志关于滩簧叙述a.jpg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雀鸣轩 2010-10-12 16:20:32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滩簧西乡朋友的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滩簧西乡调

24
粉丝数
20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