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专题栏目
›
戏迷交流
›
周良材:百年沪剧与松江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周良材:百年沪剧与松江
[复制链接]
来源:
滩簧西乡调
2010-9-29 10:56:26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此文根据周良材先生2010年8月14日在“东方讲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并经老先生审定而成。先上挂的是第一部分。
谢谢大家啊!那么高的高温,大家来听我的课,我觉得有点对不起,因为我究竟会讲得怎样自己心中都没有数。我平时研究的与今天要讲的并不完全一样。我研究的是戏曲史,包括沪剧史。而大家呢绝大部分是喜欢唱的,我今天只是讲,所以究竟如何是好呢?之前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总的是讲松江跟沪剧,其他暂时不讲。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内容:第一讲讲松江在沪剧历史中的地位,现在许多人说“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之一。”我认为不是“之一”,也没有之二、之三,松江就是沪剧的发源地,因为松江当年是府。第二个问题想谈谈沪剧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我曾与一些外国学生讲过这,他们非常有兴趣,感到沪剧发展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三个内容是重点,就是讲讲我在与沪剧几十年的接触中,感受到的松江人在沪剧中的作用,包括从陆小妹一直到文牧等一些松江人。
一、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
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不是发源地之一。可能因为我们松江是在现在上海的西边,所以一直以为西乡调是松江的,东乡调与松江不搭界。我今天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纠正松江仅仅有西乡调这个说法。我这样说是有历史根据的。
说起松江,可能有好多种说法。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般会说,“松江么,东到华阳(桥)西跨塘(桥)呀!”而现在的年轻人则说不对了,松江还有新城、大学城。我认为,前者是“小松江”的观点,后者是“中松江”的观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根本还是只从现在的松江区域来说的,因而也就出现了“松江是沪剧发源地之一、是西乡调的发源地”的说法。
我今天要强调的是,我们既然要研究沪剧的历史,首先就要确立历史观点,即当年的“大松江”的观点。而不能站在现在的“小松江”、“中松江”观点上。
试想,你如果去问一个史学家:“什么是松江?松江在哪里?”那他一定会反问你:“你问的是哪个时代的松江?”因为松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沪剧起源、诞生在清代,那时的松江,是松江府,当时管着七个县、一个厅,即是“大松江”,府衙设在华亭县。更何况这七县一厅中恰恰没有松江县或者松江厅,于是人们就找不到这样一个具体的“松江”。这就如同人们去水果行里买水果,只能买香蕉、生梨、苹果等一样,而无法买到一个叫“水果”的东西。整个沪剧的起源、产生、发展,实际上一直都在“松江府”的管辖之内的。
松江府建于元朝,一直到清朝灭亡、民国元年为止,共630多年。沪剧恰恰是在这个阶段中产生的。松江府管辖着华亭县、娄县、青浦县、金山县、南汇县、奉贤县、上海县和川沙厅。所谓的“东帮”是属于南汇、川沙的,“西帮”即西乡调则是青浦、金山等娄县附近一带的。我是天马山人,小时候就知道我们是娄县的,因为常听道士先生念经时说“松江府娄县”。后年2012年,是松江撤府100年。今天在座的恐怕没有百岁老人,因此,诸位都不是松江府人,而只是松江县人——江苏省松江县人,或者是上海市松江县(区)人。所以我说,东帮、西帮都是松江的,东帮南汇、川沙是松江府的,西帮金山、青浦、娄县也是松江府的。因此讲,没有东帮、西帮,只有松江。就是说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以后讲沪剧发源时,应“强调大松江,不谈东西帮”;或者说“只讲松江,不讲东乡西乡”。
至于东乡调和西乡调,它们本身都并不是一种剧种的概念,而仅仅是区域概念,上海钹子书、太保书、锣鼓书等曲艺,也有东乡调、西乡调。沪剧院里有张先辈图,第一行并排的是胡兰卿、许阿方,胡兰卿的学生施兰亭,就是前几天来松江参加研讨会的施小轩父亲
施春轩
的伯父(施春轩父亲叫施竹亭)。他们都是浦东人,唱的发音都是“吃仔三口黄浦水,轧拉轧拉硬舌根”的浦东乡音,算是东乡调。当年百代公司灌唱片,第一张胡兰卿的也是浦东口音。西乡调呢有代表性的是陆小妹,同治年间就已唱得很红了。现在外面在唱的长腔长板、基本调,是浦东的比较多,其他曲调,包括夜夜游、进花园、寄生草,都是西乡的味道比较浓。因此,沪剧是个东西乡调合流的结果。就是说,滩簧一进入上海之后,东西乡调就根本不存在了。所以说,不论东乡调西乡调,都是松江府辖下地域成长起来的。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3
+15
收起
理由
zxhanmimi
+ 5
frankwyj
+ 5
白水
+ 5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15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32
小荷花
2010-9-29 11:45:43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上傳周良材先生2010年8月14日在“东方讲坛”百年沪剧与松江上的演讲录音整理的第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rankwyj
2010-9-29 14:34:1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滩簧西乡调 老师上传周良材老先生文章,周老师的博学多才历来让人钦佩尊重。王盘声老师的“庵堂相会”“盘夫”中就有“松江府辖管上海城”。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松江府辖管上海城”。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zxhanmimi
2010-9-29 15:46:4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上官云
2010-9-29 17:04:13
显示全部楼层
滩簧西乡调先生:辛苦了!拜读了老先生的发言,长了见识,接下来就是等侬咯下文了,谢谢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上官云
2010-9-29 17:24:50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从很多老的、传统沪剧的唱词中也可知道,当年的松江是相当的热闹、繁华的。比如:“卖红菱”中薛金春对范凤英说:“......红菱勿是本地产,是上海批到松江城......”可见,作为府治所在地,松江的经济地位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倾听
2010-9-29 19:10:4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0-9-29 19:31 编辑
回复
6#
上官云
楼上的朋友差矣,"上海批到松江城"仅仅是唱词罢了,在周老先生的"大松江"范畴内,上海与松江在同一区域内哦。
谢谢楼主,看了周老先生的大作,其中的"滩簧一进入上海之后,东西乡调就根本不存在了",“只讲松江,不讲东乡西乡”。 我情不自禁的联想,楼主的网名"滩簧西乡调"该改一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上官云
2010-9-29 22:25:48
显示全部楼层
请这位“倾听”朋友看看清楚,我所说的是“松江府治”所在地(也就是老百姓所俗称的“松江城”),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就是管“大松江”范畴的州府官员办公的地方(松江府治(府衙)在今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松江二中附近)。尽管上海县隶属松江府管辖,但在行政区域上还是应该有区分的。不能因为“大松江”范畴的原因,而忽略、混淆了“上海县”和“松江府治”两个不同行政区域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陆敬文
2010-9-30 08:55:00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周良材老先生的讲座〝百年沪剧与松江〞没有赶得上聆听,滩簧西乡调很辛苦把它整理出来上传给大家,使更多的爱好者来了解沪剧的发展史,这是件大好事值得赞抇,我们等待着下一篇的上传,谢谢滩簧西乡调所做的工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谢谢陆老师的鼓励、鞭策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滩簧西乡调
2010-9-30 09:28:16
显示全部楼层
二、沪剧的四个历史时期
第二个问题我讲讲沪剧发展的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从唱滩簧开始到申曲形成为止,即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开始到1911年灭亡;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即申曲时期,从1911年到1940年;第三个时期是沪剧时期,也是成熟时期,从1940年到解放;再有就是鼎盛时期、高峰期,是解放后到文革;文革时期是摧残期,沪剧的一家一当都被摧残在那时期。现在呢,都在叫复兴沪剧,这就要看将来怎样了。
形成期时主要是对子戏和同场戏。对子戏,如《卖红菱》、《卖桃子》等等;同场戏就多了,《陆雅臣卖娘子》、《借黄糠》、《赵君祥卖囡》等等。但对子戏与同场戏最大的区别,就是妇女地位的问题。先讲对子戏,是大力宣扬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婚姻的,如《十打谱》等;还有是寡妇再嫁,《小孤孀粜米》、《磨豆腐》(《双推磨》);再有一类是自由恋爱遭父母干涉后只能从命与别人结婚,后来与初恋情人又再相会,叫“婚后重会”,如《卖红菱》、《拔兰花》等。正因为都是演男女婚姻自由,所以,封建当局就以所谓“滩簧小戏唱一出,十个寡妇九改节”来反对演出。当年,我与文牧一起到松江来,住在红楼宾馆,到博物馆去翻了好多史料,看见里面全部是禁止滩簧的,凡是唱滩簧的,男的就“刺面为记”,就像秋海棠一样,在面孔上划个叉;女的么就“收局禁锢”。这样一来,唱滩簧的就跑不出去了。造成这结果主要是封建当权的可恶。到了同场戏,《陆雅臣卖娘子》、《借黄糠》、《借妻堂断》、《卖妹成亲》这一类戏中,那些乡村大户人家,有一定社会地位人家家里的妇女,和对子戏里反封建妇女完全不同,全都是听从“三从四德”的,服服帖帖,服从封建礼教,不像对子戏中是反对封建礼教的。可以说,同场戏(墙门戏)艺术上是进步了,它开始的确有“戏”了,但思想上应当讲是退步了,不反封建了。戏剧,一定要有情节,有人物性格,讲一只完整的故事,有始有终,有情有节,这才叫“戏”。对子戏其实不是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它还只是个小品,只讲了一个片段。一些外国人很佩服我们的歌舞剧,既有唱的又有跳的,还有剧情、故事。他们则要么是歌舞,唱歌跳舞;要么是芭蕾舞,演员只跳,不开口的;要么是像《茶花女》那样的歌剧,全部是唱,连说白也是唱的。对子戏所以不能称为戏,是因为它没有剧情。而同场戏的的确确有戏了。这是沪剧的形成期。
接下来是发展期。“孙文闹革命,滩簧好进城。”辛亥革命后,滩簧能进城了,可以到茶馆里唱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时候,“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开出来了,但没有节目。于是,滩簧就正好进去唱了。原来的对子戏也好,同场戏也好,本来都是没有演出场地的,都要么是“敲白地”,场地上划个圈,就唱了;要么是“跑筒子”,一个拉着胡琴走,一个敲板,一个小姑娘跟在屁股后面唱,就像“叫花子“那样。石筱英就是一直跟着石根福、石美英“跑筒子”的,所以后来我们剧团要去外地巡回演出时,说条件可能比较差。石大姐就说“我们过去跑过筒子的,条件根本不用讲的”;还有在乡下“唱高台”的。
发展期开始有场子了,可以进茶馆、娱乐场唱了。乐器上也加进了琵琶等。原本在乡下的东帮、西帮都进上海城了。但这时候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适合城市的剧目,唱来唱去就是《阿必大会娘家》、《陆雅臣卖娘子》等一些乡下戏,唱了一段时间,没人看呀。到上海滩了呀,这可怎么办?于是他们开始要想办法了。也是巧,那时候文明戏没落了,没有观众要看。许多唱文明戏的人没路可走,就到滩簧这行业中来了。文明戏有许许多多的戏呀,包括弹词戏《杨乃武与小白菜》、《珍珠塔》等,就搬到滩簧里。因为看戏的是城里人了,看戏的要求也高了,不能老看乡下戏,要有反映古代的,反映上海城里的。所以又出现了一些“寡妇怨”、“离婚怨”以及依照时事新闻临时编起来的如《黄慧如与陆根荣》等,在剧场也立得住了。时间长了,有固定观众了,于是也就出现布景了。年纪稍大些的观众都还记得,那时候的布景一般是这么几类:一种是野外布景,几棵树啦;一种是厅堂;还有是草舍等等。剧团与剧团间也为了拉生意,有竞争了。这当中竞争得最厉害的是筱文滨与施春轩两大剧团,但他们的竞争是很文雅的,蛮有本事的。施家班弄了只戏《野兰香》,讲三个小姑娘——绿野、罗兰、丁香,一个是悲的,一个是喜的,一个则是泼辣的。这三个不同性格的角色,每隔三日,由顾月珍、丁是娥、汪秀英轮换饰演。此戏连演七十二场,且场场客满。他们的《三朵花》也是走的这个路子。这样一来,不少观众为了要看到每个演员饰演的不同角色,就同一个戏,硬是看了三次。
文滨剧团呢,是从请搞文明戏的入手,搞些怪头怪脑的戏,如《冰娘惨史》、《寒梅吐艳》、《碧落黄泉》等等。
到了四十年代,一直到解放,那一段是成熟期。因为抗战开始后,灯火管制,要省电,电影无法拍了,电影界的人很多失业了。他们中的好多舞台美术啊、化妆啊、演技啊等都是比较高级的。这些人才都到沪剧团来找出路。同时,那时由于晚上要戒严、管制,即在六点钟后不能出租界,所以人们不大愿意远行,那么就看戏,因此沪剧在租界里很出风头。
另外,丁婉娥与丁少兰拆开后,那时候办了个小囡班——“婉社儿童申曲”,现在好多很出名的演员当时都是她那班里成长的,如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筱爱琴等。
戏呢也出现了西装旗袍戏,如小说改编的《秋海棠》、《啼笑因缘》,还有外国戏《魂断蓝桥》、《王子复仇记》等,时事新闻戏《苦命女单帮》、《阮玲玉自杀》等,基本上奠定了沪剧现代戏的地位。
流派的出现也是那时候开始的。杨飞飞的《碧海春恨》、王盘声的《碧落黄泉》、丁是娥的《苦命女单帮》、邵滨孙的《唐寿哭少爷》、解洪元的《太子哭坟》等,各人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作。竞争的结果是涌现出了好多流派。
可惜的是现在的演员都没流派了,茅善玉、马莉莉等都没流派形成。原因之一是现在唱戏都靠作曲了,自己基本不参与唱腔设计,只要靠着作好的曲唱就是了。一次开会时,我说“现在的演员都没有流派了。”一旁的万智卿就接了口:“不是啊,现在都是‘万派’—— 万智卿派么!我怎样作曲,他们就怎样唱么。”石筱英对演员不参与唱腔的设计、只能按照作曲作好的没有演员个人特色的曲唱是很有意见的。她一次就对我发牢骚说:“老周啊,哪能办啊?我唱了几十年滩簧,哪能到现在倒唱勿来了啊?!”从前那些演员,没有流派就甭想出名。他们都知道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与琴师合作,像杨飞飞、王盘声等等都是。后来我搞春申沪剧团时,那些个演员还都是拉着自己的主胡来,一起研究自己的唱腔的。
现在沪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自己戏曲表演的特色了,布景、道具样样是实的,真要成“话剧+唱”了。除了那个“三寸”(嗓音)外就没别的本事(表演、演技)了,开门关门、上下楼梯等身、法、步都没了,真的跟话剧演员都一样了。但京剧演员就不一样,你看秋海棠,他脸上被划得那样了,但他跑龙套、翻跟头,都还能做啊。可我们现在的沪剧演员,一没有自己的特色,二表演上没有本事,都个个是所谓“本色演员”,演花旦的,根本不去研究老旦,老太太怎么走,都不懂不研究。我就一再在各种场合说过,象茅善玉要是再不研究唱腔、人物性格、形体动作……那么只能一辈子唱“金丝鸟在哪里”了。我们看看石筱英呢,她当时演小姑娘就是小姑娘,演少妇就是少妇(娘娘旦),等到后来,年龄大了,唱老旦,再到后来面孔越来越大,那就唱彩旦,《阿必大会娘家》雌老虎、《金绣娘》老板鸭。解洪元他就很明白,一看王盘声、袁滨忠等出道了,就自己改演老生了。有一回我去看顾月珍他们的《祥林嫂》,最后一场时,我对她的一学生讲,你看你那老师,要是我是刚进来的话,真的肯定看不出那祥林嫂是你老师在演的,她完全是“脱形”了,没有演员自己,完完全全是祥林嫂了。现在这样的演员找不到了,本事没有,但都“粉”(骄傲)得很,能够“朗寸”(唱)几句,下面给点掌声,就不得了了,骨头轻得吓煞人!沪剧院就有这么个青年演员,稍稍出了点名了,就要让服装师傅给她穿鞋子。服装师傅说:“我从阿是娥手里开始做起,她都未曾叫我帮她穿过鞋子,侬能唱几句就想叫我帮侬穿鞋子?做梦!!”
高峰期就是解放后到文革前。这个时期一是政治上大翻身,“灵魂工程师“,进入国家剧团,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入党。二是艺术上,有名牌编剧、名牌导演。可惜好景不长,到了1966年,文革来了。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5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雀鸣轩
2010-9-30 10:34:48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周老先生的大文,敬佩之极,他把沪剧发展讲的明明白白。但在松江为沪剧发源地-说,不能自园其说,明朝年间海瑞到松江修海防,这时根本谈不到上海,这时是大松江。到清朝上海己称县,特别到晚清上海出现租界上海不断扩大。当时花鼓戏在黄浦两岸地头村间流行,他们也想进城,进勿去,当时行政衙门禁止不许唱,认为是下三烂的东西,所以花鼓戏一定产生于民间乡村田头。民国年间进入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上官云
2010-9-30 12:33:55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年间海瑞到松江修海防,这时根本谈不到上海,这时是大松江。到清朝上海己称县......”对于雀鸣轩朋友的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元至元29年(1292年)设上海县......”《摘自辞海(1979版缩印本)》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这样的讨论很好啊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雀鸣轩
2010-9-30 15:27:3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上官云先生指正,元已有上海县,这是在松江府监管下,这时是大松江。由于历史不熟,对勿起。但是沪剧发源我认为是来自民间,乡村田头。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学术问题可以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雀鸣轩
2010-9-30 16:12:45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是民间戏曲发展时期,甬剧称宁波滩簧,越剧称绍兴戏,锡剧称常锡文戏,苏剧称苏滩,沪剧称本地滩簧,并无松江滩簧之称。象周先生所讲吃仔三囗黄浦水,轧拉轧拉硬舌艰。沪剧发源于黄浦两岸,一个申字代表-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倾听
2010-9-30 17:08:10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先生哪里人氏?松江天马山,楼主也是松江人吧。"沪剧发源于松江",真的要双手一拱贺喜松江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原创达人
原创达人
本站精英
本站精英
热心会员
热心会员
滩簧西乡调
好友
发布
24
粉丝数
20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