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周良材:百年沪剧与松江

来源: 滩簧西乡调 2010-9-29 10:56:2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此文根据周良材先生2010年8月14日在“东方讲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并经老先生审定而成。先上挂的是第一部分。

    谢谢大家啊!那么高的高温,大家来听我的课,我觉得有点对不起,因为我究竟会讲得怎样自己心中都没有数。我平时研究的与今天要讲的并不完全一样。我研究的是戏曲史,包括沪剧史。而大家呢绝大部分是喜欢唱的,我今天只是讲,所以究竟如何是好呢?之前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总的是讲松江跟沪剧,其他暂时不讲。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内容:第一讲讲松江在沪剧历史中的地位,现在许多人说“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之一。”我认为不是“之一”,也没有之二、之三,松江就是沪剧的发源地,因为松江当年是府。第二个问题想谈谈沪剧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我曾与一些外国学生讲过这,他们非常有兴趣,感到沪剧发展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三个内容是重点,就是讲讲我在与沪剧几十年的接触中,感受到的松江人在沪剧中的作用,包括从陆小妹一直到文牧等一些松江人。
     一、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
     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不是发源地之一。可能因为我们松江是在现在上海的西边,所以一直以为西乡调是松江的,东乡调与松江不搭界。我今天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纠正松江仅仅有西乡调这个说法。我这样说是有历史根据的。
     说起松江,可能有好多种说法。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般会说,“松江么,东到华阳(桥)西跨塘(桥)呀!”而现在的年轻人则说不对了,松江还有新城、大学城。我认为,前者是“小松江”的观点,后者是“中松江”的观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根本还是只从现在的松江区域来说的,因而也就出现了“松江是沪剧发源地之一、是西乡调的发源地”的说法。
     我今天要强调的是,我们既然要研究沪剧的历史,首先就要确立历史观点,即当年的“大松江”的观点。而不能站在现在的“小松江”、“中松江”观点上。
     试想,你如果去问一个史学家:“什么是松江?松江在哪里?”那他一定会反问你:“你问的是哪个时代的松江?”因为松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沪剧起源、诞生在清代,那时的松江,是松江府,当时管着七个县、一个厅,即是“大松江”,府衙设在华亭县。更何况这七县一厅中恰恰没有松江县或者松江厅,于是人们就找不到这样一个具体的“松江”。这就如同人们去水果行里买水果,只能买香蕉、生梨、苹果等一样,而无法买到一个叫“水果”的东西。整个沪剧的起源、产生、发展,实际上一直都在“松江府”的管辖之内的。
     松江府建于元朝,一直到清朝灭亡、民国元年为止,共630多年。沪剧恰恰是在这个阶段中产生的。松江府管辖着华亭县、娄县、青浦县、金山县、南汇县、奉贤县、上海县和川沙厅。所谓的“东帮”是属于南汇、川沙的,“西帮”即西乡调则是青浦、金山等娄县附近一带的。我是天马山人,小时候就知道我们是娄县的,因为常听道士先生念经时说“松江府娄县”。后年2012年,是松江撤府100年。今天在座的恐怕没有百岁老人,因此,诸位都不是松江府人,而只是松江县人——江苏省松江县人,或者是上海市松江县(区)人。所以我说,东帮、西帮都是松江的,东帮南汇、川沙是松江府的,西帮金山、青浦、娄县也是松江府的。因此讲,没有东帮、西帮,只有松江。就是说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以后讲沪剧发源时,应“强调大松江,不谈东西帮”;或者说“只讲松江,不讲东乡西乡”。
     至于东乡调和西乡调,它们本身都并不是一种剧种的概念,而仅仅是区域概念,上海钹子书、太保书、锣鼓书等曲艺,也有东乡调、西乡调。沪剧院里有张先辈图,第一行并排的是胡兰卿、许阿方,胡兰卿的学生施兰亭,就是前几天来松江参加研讨会的施小轩父亲施春轩的伯父(施春轩父亲叫施竹亭)。他们都是浦东人,唱的发音都是“吃仔三口黄浦水,轧拉轧拉硬舌根”的浦东乡音,算是东乡调。当年百代公司灌唱片,第一张胡兰卿的也是浦东口音。西乡调呢有代表性的是陆小妹,同治年间就已唱得很红了。现在外面在唱的长腔长板、基本调,是浦东的比较多,其他曲调,包括夜夜游、进花园、寄生草,都是西乡的味道比较浓。因此,沪剧是个东西乡调合流的结果。就是说,滩簧一进入上海之后,东西乡调就根本不存在了。所以说,不论东乡调西乡调,都是松江府辖下地域成长起来的。


      (未完待续)
参与人数 3 +15 收起 理由
zxhanmimi + 5
frankwyj + 5
白水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15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大神点评32

小荷花 2010-9-29 11:45:43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上傳周良材先生2010年8月14日在“东方讲坛”百年沪剧与松江上的演讲录音整理的第一部分。
frankwyj 2010-9-29 14:34:1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滩簧西乡调 老师上传周良材老先生文章,周老师的博学多才历来让人钦佩尊重。王盘声老师的“庵堂相会”“盘夫”中就有“松江府辖管上海城”。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松江府辖管上海城”。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zxhanmimi 2010-9-29 15:46:4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上传!
水果.jpg
上官云 2010-9-29 17:04:13 显示全部楼层
滩簧西乡调先生:辛苦了!拜读了老先生的发言,长了见识,接下来就是等侬咯下文了,谢谢侬!!!
上官云 2010-9-29 17:24:50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从很多老的、传统沪剧的唱词中也可知道,当年的松江是相当的热闹、繁华的。比如:“卖红菱”中薛金春对范凤英说:“......红菱勿是本地产,是上海批到松江城......”可见,作为府治所在地,松江的经济地位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
倾听 2010-9-29 19:10:4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0-9-29 19:31 编辑

回复 6# 上官云


    楼上的朋友差矣,"上海批到松江城"仅仅是唱词罢了,在周老先生的"大松江"范畴内,上海与松江在同一区域内哦。
   谢谢楼主,看了周老先生的大作,其中的"滩簧一进入上海之后,东西乡调就根本不存在了",“只讲松江,不讲东乡西乡”。 我情不自禁的联想,楼主的网名"滩簧西乡调"该改一改了。
上官云 2010-9-29 22:25:48 显示全部楼层
请这位“倾听”朋友看看清楚,我所说的是“松江府治”所在地(也就是老百姓所俗称的“松江城”),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就是管“大松江”范畴的州府官员办公的地方(松江府治(府衙)在今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松江二中附近)。尽管上海县隶属松江府管辖,但在行政区域上还是应该有区分的。不能因为“大松江”范畴的原因,而忽略、混淆了“上海县”和“松江府治”两个不同行政区域的概念。
陆敬文 2010-9-30 08:55:00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周良材老先生的讲座〝百年沪剧与松江〞没有赶得上聆听,滩簧西乡调很辛苦把它整理出来上传给大家,使更多的爱好者来了解沪剧的发展史,这是件大好事值得赞抇,我们等待着下一篇的上传,谢谢滩簧西乡调所做的工作。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谢谢陆老师的鼓励、鞭策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滩簧西乡调 2010-9-30 09:28:16 显示全部楼层
二、沪剧的四个历史时期
   
     第二个问题我讲讲沪剧发展的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从唱滩簧开始到申曲形成为止,即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开始到1911年灭亡;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即申曲时期,从1911年到1940年;第三个时期是沪剧时期,也是成熟时期,从1940年到解放;再有就是鼎盛时期、高峰期,是解放后到文革;文革时期是摧残期,沪剧的一家一当都被摧残在那时期。现在呢,都在叫复兴沪剧,这就要看将来怎样了。
    形成期时主要是对子戏和同场戏。对子戏,如《卖红菱》、《卖桃子》等等;同场戏就多了,《陆雅臣卖娘子》、《借黄糠》、《赵君祥卖囡》等等。但对子戏与同场戏最大的区别,就是妇女地位的问题。先讲对子戏,是大力宣扬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婚姻的,如《十打谱》等;还有是寡妇再嫁,《小孤孀粜米》、《磨豆腐》(《双推磨》);再有一类是自由恋爱遭父母干涉后只能从命与别人结婚,后来与初恋情人又再相会,叫“婚后重会”,如《卖红菱》、《拔兰花》等。正因为都是演男女婚姻自由,所以,封建当局就以所谓“滩簧小戏唱一出,十个寡妇九改节”来反对演出。当年,我与文牧一起到松江来,住在红楼宾馆,到博物馆去翻了好多史料,看见里面全部是禁止滩簧的,凡是唱滩簧的,男的就“刺面为记”,就像秋海棠一样,在面孔上划个叉;女的么就“收局禁锢”。这样一来,唱滩簧的就跑不出去了。造成这结果主要是封建当权的可恶。到了同场戏,《陆雅臣卖娘子》、《借黄糠》、《借妻堂断》、《卖妹成亲》这一类戏中,那些乡村大户人家,有一定社会地位人家家里的妇女,和对子戏里反封建妇女完全不同,全都是听从“三从四德”的,服服帖帖,服从封建礼教,不像对子戏中是反对封建礼教的。可以说,同场戏(墙门戏)艺术上是进步了,它开始的确有“戏”了,但思想上应当讲是退步了,不反封建了。戏剧,一定要有情节,有人物性格,讲一只完整的故事,有始有终,有情有节,这才叫“戏”。对子戏其实不是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它还只是个小品,只讲了一个片段。一些外国人很佩服我们的歌舞剧,既有唱的又有跳的,还有剧情、故事。他们则要么是歌舞,唱歌跳舞;要么是芭蕾舞,演员只跳,不开口的;要么是像《茶花女》那样的歌剧,全部是唱,连说白也是唱的。对子戏所以不能称为戏,是因为它没有剧情。而同场戏的的确确有戏了。这是沪剧的形成期。
    接下来是发展期。“孙文闹革命,滩簧好进城。”辛亥革命后,滩簧能进城了,可以到茶馆里唱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时候,“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开出来了,但没有节目。于是,滩簧就正好进去唱了。原来的对子戏也好,同场戏也好,本来都是没有演出场地的,都要么是“敲白地”,场地上划个圈,就唱了;要么是“跑筒子”,一个拉着胡琴走,一个敲板,一个小姑娘跟在屁股后面唱,就像“叫花子“那样。石筱英就是一直跟着石根福、石美英“跑筒子”的,所以后来我们剧团要去外地巡回演出时,说条件可能比较差。石大姐就说“我们过去跑过筒子的,条件根本不用讲的”;还有在乡下“唱高台”的。
    发展期开始有场子了,可以进茶馆、娱乐场唱了。乐器上也加进了琵琶等。原本在乡下的东帮、西帮都进上海城了。但这时候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适合城市的剧目,唱来唱去就是《阿必大会娘家》、《陆雅臣卖娘子》等一些乡下戏,唱了一段时间,没人看呀。到上海滩了呀,这可怎么办?于是他们开始要想办法了。也是巧,那时候文明戏没落了,没有观众要看。许多唱文明戏的人没路可走,就到滩簧这行业中来了。文明戏有许许多多的戏呀,包括弹词戏《杨乃武与小白菜》、《珍珠塔》等,就搬到滩簧里。因为看戏的是城里人了,看戏的要求也高了,不能老看乡下戏,要有反映古代的,反映上海城里的。所以又出现了一些“寡妇怨”、“离婚怨”以及依照时事新闻临时编起来的如《黄慧如与陆根荣》等,在剧场也立得住了。时间长了,有固定观众了,于是也就出现布景了。年纪稍大些的观众都还记得,那时候的布景一般是这么几类:一种是野外布景,几棵树啦;一种是厅堂;还有是草舍等等。剧团与剧团间也为了拉生意,有竞争了。这当中竞争得最厉害的是筱文滨与施春轩两大剧团,但他们的竞争是很文雅的,蛮有本事的。施家班弄了只戏《野兰香》,讲三个小姑娘——绿野、罗兰、丁香,一个是悲的,一个是喜的,一个则是泼辣的。这三个不同性格的角色,每隔三日,由顾月珍、丁是娥、汪秀英轮换饰演。此戏连演七十二场,且场场客满。他们的《三朵花》也是走的这个路子。这样一来,不少观众为了要看到每个演员饰演的不同角色,就同一个戏,硬是看了三次。
    文滨剧团呢,是从请搞文明戏的入手,搞些怪头怪脑的戏,如《冰娘惨史》、《寒梅吐艳》、《碧落黄泉》等等。
    到了四十年代,一直到解放,那一段是成熟期。因为抗战开始后,灯火管制,要省电,电影无法拍了,电影界的人很多失业了。他们中的好多舞台美术啊、化妆啊、演技啊等都是比较高级的。这些人才都到沪剧团来找出路。同时,那时由于晚上要戒严、管制,即在六点钟后不能出租界,所以人们不大愿意远行,那么就看戏,因此沪剧在租界里很出风头。
    另外,丁婉娥与丁少兰拆开后,那时候办了个小囡班——“婉社儿童申曲”,现在好多很出名的演员当时都是她那班里成长的,如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筱爱琴等。
    戏呢也出现了西装旗袍戏,如小说改编的《秋海棠》、《啼笑因缘》,还有外国戏《魂断蓝桥》、《王子复仇记》等,时事新闻戏《苦命女单帮》、《阮玲玉自杀》等,基本上奠定了沪剧现代戏的地位。
    流派的出现也是那时候开始的。杨飞飞的《碧海春恨》、王盘声的《碧落黄泉》、丁是娥的《苦命女单帮》、邵滨孙的《唐寿哭少爷》、解洪元的《太子哭坟》等,各人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作。竞争的结果是涌现出了好多流派。
    可惜的是现在的演员都没流派了,茅善玉、马莉莉等都没流派形成。原因之一是现在唱戏都靠作曲了,自己基本不参与唱腔设计,只要靠着作好的曲唱就是了。一次开会时,我说“现在的演员都没有流派了。”一旁的万智卿就接了口:“不是啊,现在都是‘万派’—— 万智卿派么!我怎样作曲,他们就怎样唱么。”石筱英对演员不参与唱腔的设计、只能按照作曲作好的没有演员个人特色的曲唱是很有意见的。她一次就对我发牢骚说:“老周啊,哪能办啊?我唱了几十年滩簧,哪能到现在倒唱勿来了啊?!”从前那些演员,没有流派就甭想出名。他们都知道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与琴师合作,像杨飞飞、王盘声等等都是。后来我搞春申沪剧团时,那些个演员还都是拉着自己的主胡来,一起研究自己的唱腔的。
    现在沪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自己戏曲表演的特色了,布景、道具样样是实的,真要成“话剧+唱”了。除了那个“三寸”(嗓音)外就没别的本事(表演、演技)了,开门关门、上下楼梯等身、法、步都没了,真的跟话剧演员都一样了。但京剧演员就不一样,你看秋海棠,他脸上被划得那样了,但他跑龙套、翻跟头,都还能做啊。可我们现在的沪剧演员,一没有自己的特色,二表演上没有本事,都个个是所谓“本色演员”,演花旦的,根本不去研究老旦,老太太怎么走,都不懂不研究。我就一再在各种场合说过,象茅善玉要是再不研究唱腔、人物性格、形体动作……那么只能一辈子唱“金丝鸟在哪里”了。我们看看石筱英呢,她当时演小姑娘就是小姑娘,演少妇就是少妇(娘娘旦),等到后来,年龄大了,唱老旦,再到后来面孔越来越大,那就唱彩旦,《阿必大会娘家》雌老虎、《金绣娘》老板鸭。解洪元他就很明白,一看王盘声、袁滨忠等出道了,就自己改演老生了。有一回我去看顾月珍他们的《祥林嫂》,最后一场时,我对她的一学生讲,你看你那老师,要是我是刚进来的话,真的肯定看不出那祥林嫂是你老师在演的,她完全是“脱形”了,没有演员自己,完完全全是祥林嫂了。现在这样的演员找不到了,本事没有,但都“粉”(骄傲)得很,能够“朗寸”(唱)几句,下面给点掌声,就不得了了,骨头轻得吓煞人!沪剧院就有这么个青年演员,稍稍出了点名了,就要让服装师傅给她穿鞋子。服装师傅说:“我从阿是娥手里开始做起,她都未曾叫我帮她穿过鞋子,侬能唱几句就想叫我帮侬穿鞋子?做梦!!”
    高峰期就是解放后到文革前。这个时期一是政治上大翻身,“灵魂工程师“,进入国家剧团,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入党。二是艺术上,有名牌编剧、名牌导演。可惜好景不长,到了1966年,文革来了。

   (未完待续)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雀鸣轩 2010-9-30 10:34:48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周老先生的大文,敬佩之极,他把沪剧发展讲的明明白白。但在松江为沪剧发源地-说,不能自园其说,明朝年间海瑞到松江修海防,这时根本谈不到上海,这时是大松江。到清朝上海己称县,特别到晚清上海出现租界上海不断扩大。当时花鼓戏在黄浦两岸地头村间流行,他们也想进城,进勿去,当时行政衙门禁止不许唱,认为是下三烂的东西,所以花鼓戏一定产生于民间乡村田头。民国年间进入城。
上官云 2010-9-30 12:33:55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年间海瑞到松江修海防,这时根本谈不到上海,这时是大松江。到清朝上海己称县......”对于雀鸣轩朋友的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元至元29年(1292年)设上海县......”《摘自辞海(1979版缩印本)》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这样的讨论很好啊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雀鸣轩 2010-9-30 15:27:3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上官云先生指正,元已有上海县,这是在松江府监管下,这时是大松江。由于历史不熟,对勿起。但是沪剧发源我认为是来自民间,乡村田头。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学术问题可以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雀鸣轩 2010-9-30 16:12:45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是民间戏曲发展时期,甬剧称宁波滩簧,越剧称绍兴戏,锡剧称常锡文戏,苏剧称苏滩,沪剧称本地滩簧,并无松江滩簧之称。象周先生所讲吃仔三囗黄浦水,轧拉轧拉硬舌艰。沪剧发源于黄浦两岸,一个申字代表-切。
倾听 2010-9-30 17:08:10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先生哪里人氏?松江天马山,楼主也是松江人吧。"沪剧发源于松江",真的要双手一拱贺喜松江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滩簧西乡调

24
粉丝数
20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