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发展应该走时尚路线还是该走传统路线?

来源: admin 2010-1-16 04:22:2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辩论。因为这是沪剧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结束时间: 2010-2-15 04:14 裁判: 华雨文

正方观点 (6)

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海本是时尚都市,作为代表上海本土文化的沪剧要发展必须走时尚路线

反方观点 (20)

沪剧起源于田头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沪剧自形成至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运腔更是沪剧的灵魂所在,戏曲本来就象征着“传统性”文化,所以必须坚持以传统为主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13761103973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大神点评43

我不直接来码许多字了。

通过一篇推介的罗怀臻访谈录来表明我的观点是支持正方的。

青春性与戏曲创新从《越女争锋》说起—罗怀臻先生访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2288d0100gmbm.html

谨在此摘录我认为必要摘录的话语:

(说明,原文本是越剧,为适应这儿的宗旨,我都把它改成了沪剧)

沪剧是具有青春性的地方剧种,我想既要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去展示和传播她,同时也要考虑到从传统中去创新。

今天的新一代沪剧人,应该显示出对自己的时代的自信,而不仅仅是小心翼翼地模仿。

通过现代文明意识、现代审美意识的观照,对地域的、剧种的特征和特性作一次新的提升。

青春剧与青春版是有区别的,青春版是年轻的生命承载迟暮的灵魂,复制前人的创造,青春剧则是当下青年人自己生命趣味的体现。

罗怀臻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学举办高校“戏剧鉴赏”课程高级研修班讲课时提出,戏曲应该创立新的程式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操作起来似乎很难,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他的回答是;罗怀臻:我认为解决不是难题,难题是我们想不想或敢不敢突破创新。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越剧早期从话剧和电影借鉴很多,话剧探讨的很多是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比如三四十年代青年人的爱情主题,主张恋爱自由,打破门第观念等等。越剧在当时是受到年轻人的喜欢。而现在年轻人在爱情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如网恋、异国恋、忘年恋。究竟是“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至于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可以以现代装出现,如直接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可以是给以往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如《梅龙镇》,即是以古装去演绎一个现代的爱情故事。戏曲的程式化是一种把握生活、美化生活、提取生活的创作方法,随着生活内容的变化和人际交流方式的演变,可以有新的程式产生和被运用。新的程式的创造并不一定是简单地照搬生活、模仿生活,而是可以从现代舞中有所借鉴,现代舞不是模仿生活,而是自由奔放地感应着世界。中国戏曲的真正创新在于新的程式规范的诞生,即合新的歌舞演新的故事。

人们往往在青春年少时容易养成爱好、兴趣,包括痴迷到追捧偶像,这种爱好成为生命的重要记忆,乃至到老都不改变。比如我年少时爱听邓丽君的歌,现在还是爱听,不管邓丽君之后诞生了多少同样很优秀的歌星,但是邓丽君的歌永远是我心中最动听的歌。正如现在有许多痴迷沪剧的老年观众,在他们或她们青年时期的恋爱季节就被沪剧里面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所打动,痴迷优美缠绵的沪剧故事,痴迷沪剧演员的表演和唱腔,甚至痴迷演唱沪剧的同龄演员,在她们曾经年轻的心灵积淀下一个个美丽的幻想,并由此欣赏享用和呵护了一生。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可能痴迷张惠妹、周杰伦,李宇春、张靓影,哪怕这一代青年人日后变老了,但是他们的青春记忆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稍有褪色。至于说现在的年轻人等到变老了就自然而然喜欢戏曲了,那是痴人说梦,一厢情愿,如果没有对戏曲了解和喜欢的起始和过程,那就不可能会有后来喜欢的结果。所以,为新一代人种植新一代戏曲和戏曲人的新鲜的时代记忆,才是真正对戏曲的发展和延传。

******************************************

这摘录的最后一段最后一整句最为关键,这句话讨论的是整个戏曲----沪剧自然不能例外。

没有一代代的传承,任何物种都得消亡。文艺形式同样如此。
博客飞云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华雨文 2010-1-16 09:08:08 显示全部楼层
时尚和传统并不相违背,我认为可以二者相结合,传统的戏可以用时尚的手段来表现。或者时尚的有冲击的,矛盾突出的,个性化强的戏用传统的手法和音乐来创作,这都是可以的,戏剧没有一条康庄大道,并没有对与错,只是在不断的尝试,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钟 2010-1-16 09:57:25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融合,传统戏就要老腔老调丝竹伴奏;时尚戏可以向二人转学习,只要票房收入高就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剑鸣 2010-1-16 12:10:21 显示全部楼层
过分强调传统路线或者过分强调时尚路线都不利于沪剧的发展,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有利于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她起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因此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但是,沪剧要发展,又必须注入时尚的元素,以适合新一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把发扬传统和时尚创新两者有机相结合,就可以使沪剧既不失传统,又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古龙 2010-1-16 12:43:21 显示全部楼层
过分强调传统路线或者过分强调时尚路线都不利于沪剧的发展,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有利于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她起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因此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但 ...
剑鸣 发表于 2010-1-16 12:10

很赞同楼上这段见解,顶一下。
既然京剧姓“京”,那么沪剧就也只应该是姓“沪”!
沪剧新戏只有有机融合传统元素,才会有机统一。离开传统沪剧的根基,“另辟蹊径”的所谓改革、所谓“新戏”,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沪剧的“韵味”,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因为戏曲不同于“流行歌曲”。反之,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拾人牙慧,不思创新,假一根鞭子以为大清帝国,也是束缚沪剧正常发展的绊脚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京剧.越剧都采用了传统根基.添加些现代性的曲调.不是很好吗?比喻沪剧可以用演出几个剧目.传统和现在对半
演.看一下票房率.就可以证实大众喜欢的是那一种.或许在距离不远的二个剧场.演戏.一个演传统.一个演现代.
看那个票率高.不就可以证实了.
总的来 说沪剧的发展应在传统基础上添入些现代慕前.剧中.的曲调.把戏的气氛深入.使观众能身入其戏这就是
水平.艺术.为啥有的戏台上几句白功和动作能让观众看了情不自禁的流泪伤心.这就是演出成功的一面.出票率一
定不低.总的来 讲我们是希望沪剧越来越兴旺.愿大家 谈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esidy 2010-1-16 17:52:18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应该要发展!不断的与时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贝贝 2010-1-16 18:39:07 显示全部楼层
过分强调传统路线或者过分强调时尚路线都不利于沪剧的发展,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有利于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她起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因此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但 ...
剑鸣 发表于 2010-1-16 12:10


同意剑鸣老师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不好意思,恕本人才疏学浅。楼上老师们讨论的“时尚”与“传统”是指剧本创作还是唱腔设计。若是指剧本创作;沪剧似乎已在“时尚”的路上走了。若指唱腔设计;难道真要把已接近沪歌的长腔慢板“时尚”成短腔快板吗?
学而优则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海大学举办高校“戏剧鉴赏”也在听传统唱腔
学而优则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先请沪剧作曲的先生们手下留情,让学戏的人先多学点传统曲调,懂得沪剧是怎么唱的,这也包括我们的一些业余演员,然后再谈时尚唱腔,以前的一些老先生们总是把自已的唱腔先请乐队记下谱来,然后再由作曲润笔,几次反复这就是以前的做法,那时叫做“新腔”也是很受听众欢迎的,如果任何唱腔都由作曲一手包揽,那就要成沪歌了,我想茅善玉和孙徐春他们也经过这样的传统教育的吧,不要没有学会走路就大奔大跑,那样是要走错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既然做统计,那末还得显示中立数目,华雨文,你说是吗。
博客飞云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先请沪剧作曲的先生们手下留情,让学戏的人先多学点传统曲调,懂得沪剧是怎么唱的,这也包括我们的一些业余演员,然后再谈时尚唱腔,以前的一些老先生们总是把自已的唱腔先请乐队记下谱来,然后再由作曲润笔,几次反 ...
承筱 发表于 2010-1-16 22:00


作曲一手承担,是歌剧的传统。现在许多地方戏曲和京剧也是如此,不单是沪剧。
博客飞云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wlb 2010-1-18 08:21:28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有机结合,似乎只是良好的愿望。而究竟什么尺度算“有机”?戏曲的传承一定要重视传统,不要总想着要创什么新腔,不要认为加大布景舞美的投资就算发展。我认为只有在丰厚的传统积累基础上,才能在不经意间有创新的灵感。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留下的或许只是很多刻意的痕迹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dmin

11
粉丝数
91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