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兴趣阅读由我的帖子引起的讨论,同时觉得有必要澄清我的一些观点。
我曾说过上世纪30年代的申曲,音乐是简陋的。虽有江南音乐的元素,但未经雕琢和提炼升华(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是相当朴拙的。 甚至在50年代初期的沪剧,仍然如此。在本网站上听到的1952年录制的丁是娥的《罗汉钱》唱段的唱片,就音乐伴奏而言,太过单薄, 实在是差强人意。我想说的是,要使沪剧音乐丰富些,加强伴奏是其中一环。但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如果用几十个人的以西洋乐器为主的大乐队给沪剧伴奏,在主唱段的乐句用西洋乐器来和应, 就本末倒置了。我不是反对用西洋乐器。说句不无自负的话,我对西洋古典音乐的喜爱和熟悉程度,远远超过沪剧。我觉得,一个12至15人的中西乐器结合以民乐为主体的乐队会比较适合沪剧。
前几年曾看过李维康和耿其昌主演的京剧<李清照>的 DVD, 十分喜欢.这也是一出新戏(好像五,六十年代没见过). 舞美, 音乐伴奏,唱段都很棒. 其音乐伴奏中也有不少西洋乐器,但没有喧宾夺主. 女主角的唱腔设计基本是梅派,但有些新意., 仍旧充满传统京剧的韵味. 再举一个例, 瞎子阿炳(华彦君) 的”二泉映月”,原创当然是二胡曲, 充满江南韵味, 用小提琴弦乐演奏的版本也挺好听,但最好听的是二胡演奏 而用西洋弦乐伴奏的版本. 最后举一个与沪剧有关的例子, 袁派和韩派的代表作<苗家儿女>,我十分喜欢, 当年在”新光剧场”看时, 可用如痴如醉来形容. “苗”剧其实也有不少革新,如舞美, 音乐伴奏. 最近经网友推荐, 看了钱思剑和方佩华的其中 “话别”一段视频, 音乐伴奏比当年袁/韩 的演出更丰富, 但仍然是原来的唱腔. 所以觉得很过瘾.
关键是中西乐器结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以及改革性的唱腔设计中戏曲(京,越, 沪剧皆然)固有的精华(或曰韵味)如何体现, 而使老戏迷感到有味道,年轻的戏迷越来越投入.
“为你打开一扇窗”和 “金丝鸟”等唱段被为数不少的老沪剧迷揶揄为”沪歌”, 说明了这些曲目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