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我喜欢的10个老沪剧唱段

雁声 2009-9-21 19:42:4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雁声 于 2009-9-21 19:51 编辑

只能列自己最喜欢的10个唱段的话,我就来列一下我的吧:
1.筱文滨王雅琴《庵堂相会》1955年唱片
2.筱文滨石筱英沈筱英《陆雅臣-求岳母》1962室内录音
3.石筱英解洪元《借黄糠-借贷》1959
4.石筱英邵滨孙《叛逆的女性-花园会》1961
5.名家联唱版《同宗台会》1961
6.丁是娥《雷雨-繁漪求萍》1959
7.名家联唱版《庵堂相会-盘夫》
8.杨飞飞《为奴隶的母亲-补衣裳》1962
9.王盘声王雅琴《碧落黄泉-玉茹临终》1957唱片
10.诸惠琴沈仁伟《大雷雨-望君此后重振作》1979

可能我列的段子都是比较长的,有些甚至可以算选场。或许不是最“好听”的,却是我觉得最耐听的吧。
雁过留声
白水 2009-9-21 19:46:46 显示全部楼层
16# 与世无争
顶!
剑鸣视点 2009-9-21 19:55:26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网友把现在的沪剧有几十个人乐队的伴奏说成是进步,以我的看法,这恰恰是最大的败笔。”
      我想就上面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句话中的“有个网友”就是我。
    沪剧的伴奏,经历了由简到繁发展过程 ...
与世无争 发表于 2009-9-21 19:37


非常支持“与世无争”的观点 ,沪剧有几十个人乐队的伴奏肯定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快乐每一天 2009-9-21 20:46:15 显示全部楼层
16楼说的太好了,顶。
华雨文 2009-9-21 21:09:40 显示全部楼层
16楼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一开始也喜欢清板敲的感觉,但是慢慢的发现,现在的乐队更有气势。大家是花钱去看戏的,当然要视听双享受。
越沪艺苑 2009-9-21 23:29:13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有人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滩簧—申曲—沪剧,本身就是一条发展的轨迹。然而许多事情都有一个“适合”的问题。大乐队有他的好处;经费上却面临难处。更不应该把某一出戏中的某一段唱腔,来为某一个论点作论据。
admin 2009-9-21 23:32:39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发展是硬道理~
越沪艺苑 2009-9-21 23:41:35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时期;每出戏都有它的背景和内涵。幕表戏就是沪剧发展轨迹中重要的一块。至于“家喻户晓”那个年代的样板戏就更能体现了。戏少播多,加上如今先进的传媒;能不“家喻户晓”吗?
古龙 2009-9-21 23:46:1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龙 于 2009-9-21 23:57 编辑

我支持16#——传承沪剧艺术决不是墨守成规。
一板一鼓一胡琴,或者一桌两椅的演出,其实也是应了当年的条件,迫于生计、出于无奈。
现在剧场的条件和设备显然有了质的飞跃,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手段,把音响、舞美、灯光、音效等手段用于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渲染剧情,给人以立体的美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呢?原因很简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样重要,一样需要提高。
当然,本土文化艺术的根基,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脚下,千万不能“兜底翻”而使我们自己失去立足之地!当年唱评弹的为了突出革命题材而把三弦和琵琶背在身上当枪使,现在想想也令人喷饭!
过犹不及,否则沪剧改革就很容易发生变异而走样,弄的非驴非马而得不偿失!
又:并非跑题,我列了几十段自己喜欢的沪剧段子,舍不得割爱,大多和各位喜欢的一样,就是特别喜欢邵派。哈哈……
中花六板 2009-9-21 23:52:36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沪剧院退休的老师曾说:“沪剧还得姓‘沪’”;“戏曲就是‘戏、曲’”。倒过来就变 那个 了。
学而优则仕
古龙 2009-9-21 23:59:46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沪剧院退休的老师曾说:“沪剧还得姓‘沪’”;“戏曲就是‘戏、曲’”。倒过来就变 那个 了。
中花六板 发表于 2009-9-21 23:52

倒过来变曲戏?!!中花六板(用谐音)
啊哈哈哈哈~~!;P ;P
白水 2009-9-22 02:10:03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应该姓‘沪’”,沪剧演员应该能夠“唱、念、做、表”。沪剧的危机是“没有什么流派可言了”,只有继承沪剧的传统,才会有沪剧的发展和创新,应当敏锐的注意到任何一丝沪剧风格特征的流失,并採取对应措施,真正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
   “戏曲就是‘戏、曲’”,传统戏剧体现同时代的故事主题,套用现代音乐风格、使用现代技术是必要的手段,关键在于“度”——如何适时适量地在特定情况下把它们应用到沪剧中来。
blogfeiyunpu 2009-9-22 08:45:09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与世无争!

发展是硬道理,应该是邓小平说的。

楼上所说关键是掌握度,适度渐进。不进则退。

我公公宋掌轻写过幕表戏,但是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完全不适应现在。

有人看过拉斯维加斯的O秀吗?不预约买票的话一票难求!那里面还综合了跳水呢。把机关布景发挥到了极致。

我还因此受到启发写了《海的女儿》戏曲本,解决了在舞台上海公主如何抢救被狂风巨浪吞没的王子心上人。
博客飞云浦
雁声 2009-9-22 09:01:48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沪剧到今日的状况——是不是还姓“沪”,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乐队的变化。关键在于作曲的水平和演员的演唱了。
另外,80年代后期以后,沪剧是否还有佳作问世,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来判断。
雁过留声
老胡 2009-9-22 11:25:44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兴趣阅读由我的帖子引起的讨论,同时觉得有必要澄清我的一些观点。

我曾说过上世纪30年代的申曲,音乐是简陋的。虽有江南音乐的元素,但未经雕琢和提炼升华(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是相当朴拙的。 甚至在50年代初期的沪剧,仍然如此。在本网站上听到的1952年录制的丁是娥的《罗汉钱》唱段的唱片,就音乐伴奏而言,太过单薄, 实在是差强人意。我想说的是,要使沪剧音乐丰富些,加强伴奏是其中一环。但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如果用几十个人的以西洋乐器为主的大乐队给沪剧伴奏,在主唱段的乐句用西洋乐器来和应, 就本末倒置了。我不是反对用西洋乐器。说句不无自负的话,我对西洋古典音乐的喜爱和熟悉程度,远远超过沪剧。我觉得,一个12至15人的中西乐器结合以民乐为主体的乐队会比较适合沪剧。

前几年曾看过李维康和耿其昌主演的京剧<李清照>的 DVD, 十分喜欢.这也是一出新戏(好像五,六十年代没见过). 舞美, 音乐伴奏,唱段都很棒. 其音乐伴奏中也有不少西洋乐器,但没有喧宾夺主.  女主角的唱腔设计基本是梅派,但有些新意., 仍旧充满传统京剧的韵味.  再举一个例, 瞎子阿炳(华彦君) 的”二泉映月”,原创当然是二胡曲, 充满江南韵味, 用小提琴弦乐演奏的版本也挺好听,但最好听的是二胡演奏 而用西洋弦乐伴奏的版本.  最后举一个与沪剧有关的例子,  袁派和韩派的代表作<苗家儿女>,我十分喜欢,  当年在”新光剧场”看时, 可用如痴如醉来形容. “苗”剧其实也有不少革新,如舞美, 音乐伴奏.  最近经网友推荐, 看了钱思剑和方佩华的其中 “话别”一段视频, 音乐伴奏比当年袁/韩 的演出更丰富, 但仍然是原来的唱腔.  所以觉得很过瘾.

关键是中西乐器结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以及改革性的唱腔设计中戏曲(京,越, 沪剧皆然)固有的精华(或曰韵味)如何体现, 而使老戏迷感到有味道,年轻的戏迷越来越投入.
  
“为你打开一扇窗”和 “金丝鸟”等唱段被为数不少的老沪剧迷揶揄为”沪歌”,  说明了这些曲目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老胡

17
粉丝数
3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