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我喜欢的10个老沪剧唱段

来源: 老胡 2009-9-20 06:28:1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沪剧的黄金岁月是从上世纪的4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40年代之前的沪剧(或称申曲)太过原始粗慥,而80年代以后沪剧新剧目,唱腔已不复原来正宗的韵味,如大多数老沪剧迷说的  “唱歌不象唱歌,沪剧不象沪剧,不三不四。“

而在这黄金岁月的十多年中,诞生或成熟了沪剧曲目中的最主要经典唱段,至今仍为中老年沪剧迷喜欢和传唱,历久弥新。在这些为数众多的经典唱段中,我列出自己最喜欢的十个老沪剧唱段:

--袁滨忠韩玉敏的《苗家儿女》中“话别”
--杨飞飞的<妓女泪〉中 “杨八曲”
--王盘声的《黄埔怒潮》中“写遗书”
--杨飞飞的《白鹭》中“碧绿枝叶“
--筱文滨的《三国开篇》
--沈仁伟的《庵堂相会》中“春二三月草青青”
--王盘声的 “刘志远敲更“
--杨飞飞和赵春芳的《卖红菱》
--袁滨忠的《年青的一代》中 “读信”
--筱爱琴和刘正道的《罗汉钱》中“金光澄亮罗汉钱“

大神点评50

白水 2009-9-20 06:43:07 显示全部楼层
老胡一番深情话,“勾起我的心头事,心中想起儿‘时’情”,乡音乡韵倍觉亲。
小月 2009-9-20 08:32:01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段子  顶一下
爱沪剧 2009-9-20 09:33:2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沪剧 于 2009-9-20 09:35 编辑

40年代是沪剧发展的顶峰,沪剧从50年就倒退了。
沪剧发展到现在十生九王,十旦八杨:真是悲剧
解放前一个人一只腔,一把胡琴一种拉法:才是真正百花开放,百家争鸣!
唱腔板式里90%都是基本调中板,簧腔和小调只是插曲只当是调侃
现在呢?基本调中板变成沪歌(定腔定谱)了〈定腔定谱唱就是死唱:千篇一律〉
基本调少了。而簧腔和小调多了;变来撑市面了。
与世无争 2009-9-20 13:38:32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同意爱沪剧老师的观点。戏曲包括沪剧都要发展,不能停留在原来水平。解放后也出现了不少好戏,如星星之火,罗汉钱,大雷雨,雷雨,芦荡火种等,再新的又有旋子,昨夜情等优秀沪剧电视剧。如今“为你打开一扇窗”,“金丝鸟”等唱段几乎家喻户晓。再说乐队,以前两三个人就是一个乐队,听起来好单调。现在小乐队十几个人,大乐队几十个人,又有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管乐等加入,那种气势是解放前的所谓乐队根本不能比的。像新版《家》,无论唱腔,伴奏,舞美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定腔定谱不假,但是我认为社会越发展,社会分工就越细。试想一个大戏,十几个人每人自己作自己的曲,整个戏就没有一个主旋律,将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
退休了没有事,出来玩玩。
古龙 2009-9-20 18:08:21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看来,搂主喜欢的这些唱段还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5#朋友的说法不无道理,有些事物需要纵向比较,而有些东西也应该横向对比的。
支持一下楼主,同时也支持5#。因为论坛本身也是一个百戏陈杂的大世界……
我非中庸,实事求是。
mmf429 2009-9-20 19:13:41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对啊。解放60年了。沪剧还能停在那个年代的记忆吗?要是他们能唱你会听啊。不要瞎人哦。应该让解放后唱红的一片沪剧名人。再出来培育新人。国家剧团不能一人唱主角拾几年。特别年轻人。舞台是给他们展现自已风采的地方。今天看了戏曲频道春色依旧。第一个节目。朱剑演的音配像。扇子都没拿好。这怎么出场。看看越女个个演艺好。要是一个青年演员。唱还没发展。体形先变那台上的时间会长吗。在他老师的舞台上是没关系的。感谢很多以后慢慢了
blogfeiyunpu 2009-9-21 06:25:10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来响应一下,

特别声明:排名不分先后——

1,杨八曲——妓女泪
2,写遗书——黄埔怒潮
3,回家路上——为奴隶的母亲
4,祭海——甲午海战
5,卖红菱
6,开方——芦荡火种
7,茫茫大海波涛涌——甲午海战
8,在一个冬天清早晨——雷雨
9,这悲凉的世界早厌弃——大雷雨
10,隔墙对唱——星星之火

很可惜,还有很多好的老唱段,限于十个就是这样了。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09-9-21 06:29:34 显示全部楼层
说沪剧从50年就倒退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除开大量新戏之外,至少涌现了两个新的流派——袁派和韩派。这比越剧少但比京剧多。
博客飞云浦
白水 2009-9-21 07:53:08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选题很好。建议专线推广。

比如有上百个网友参与,看到重复出现的唱段有哪些出现最多次数,也就是大家心目中的著名唱段。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9-21 03:31

赞成!顶!
石库门 2009-9-21 08:43:1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库门 于 2009-9-21 08:48 编辑

楼主喜欢的10个老沪剧唱段都是沪剧的经典唱段。

非常赞成“与世无争”网友的观点。如果把幕表戏作为沪剧的高峰显然是不恰当的,戏剧要发展,有剧本、有作曲、有舞美肯定是一种进步。有人把会唱幕表戏作为评价一个演员的能力标准,以致得出“某某某比王盘声本事大”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

解放后,沪剧也出了不少新戏、好戏,如《星星之火》、《罗汉钱》、《妓女泪》、《大雷雨》、《雷雨》、《芦荡火种》、《红灯记》、《甲午海战》、《苗家儿女》等,“文革”以后也有《一个明星的遭遇》,《逃犯》等新戏,并且被拍摄成优秀沪剧电视剧,为沪剧的推广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以致“为你打开一扇窗”,“金丝鸟”等唱段几乎家喻户晓。所以,看待沪剧的发展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华雨文 2009-9-21 09:15:57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顶!
白水 发表于 2009-9-21 07:53

收到了,己置顶。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老胡 2009-9-21 11:23:12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帖子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既高兴又感意外。

我是一个老沪剧迷,但是一个新网友,现在想趁热闹说些自己的看法。

--我离开上海已近40年(文革中大学毕业去外地),离开中国大陆也有30年。 在七十年代后期去香港,然后来美国。我在青少年时代是个文艺“三脚猫“,举凡西洋古典音乐,流行歌曲,京剧,越剧,沪剧,评弹,甚至粤剧都喜欢。但离开上海太久,已变成一个“美国乡巴佬,”上海的很多事情都不清楚, 包括沪剧。所以只能说些有关老沪剧的唱段和自己的看法。也许自己太喜欢那些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的沪剧唱段,所以才有所谓“黄金岁月”一说。文革后的沪剧,我当然也听过一些,而在回沪探亲访友时与爱好沪剧的亲朋好友交谈时也知道他们的看法。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互联网和视频, 音频提供的方便,使我与在上海生活的沪剧爱好者们在对沪剧的现状的了解上的差别缩小了。

--平心而论,文革后的沪剧新剧目中,就唱段而言,“好听”的不多。“好听”与否,当然是主观的。由于我这样的背景和年龄,就会用自己当年听过的所谓“经典”唱段来比较。 比我年长的,会用上世纪40年代的沪剧来比较,而年轻一辈的会用80年代,90年代的新沪剧来比较。见仁见智。

--诚然,文化艺术都是要发展的。上世纪30年代的沪剧是原始和粗慥的。有些唱词低俗无聊,音乐伴奏更是简陋。这种情形在50年代有较大的改变,到了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达到了高峰。文革后的沪剧在很多方面有些走得太快,以致遗失了一些原本的精华。有个网友把现在的沪剧有几十个人乐队的伴奏说成是进步,以我的看法,这恰恰是最大的败笔。沪剧音乐是江浙风味的,比如“紫竹调”,“姑苏行”, “二泉映月,”主要的乐器应该是南派的民乐器,可以配一把大提琴或低音提琴增加音色的丰富和厚度,也可以加很少量的弦乐器增添音乐的悠扬和抒情性。但用几十人的乐队,盖过主要的民乐伴奏,显然是不适宜的。

--以宏观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沪剧和其他戏曲的式微,都是必然的。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我饶有兴趣的期盼沪剧迷网友们说说各自喜欢的十个老沪剧唱段。
frankwyj 2009-9-21 16:21:02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互联网和视频, 音频提供的方便,使我与在上海生活的沪剧爱好者们在对沪剧的现状的了解上的差别缩小了。”
同感。我也是一名外地上海人,靠本网享受到了这么多沪剧艺术。谢谢中国沪剧网。
我顶12#的帖“非常赞成“与世无争”网友的观点。如果把幕表戏作为沪剧的高峰显然是不恰当的,戏剧要发展,有剧本、有作曲、有舞美肯定是一种进步。有人把会唱幕表戏作为评价一个演员的能力标准以致得出“某某某比王盘声本事大”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
与世无争 2009-9-21 19:37:20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网友把现在的沪剧有几十个人乐队的伴奏说成是进步,以我的看法,这恰恰是最大的败笔。”
      我想就上面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句话中的“有个网友”就是我。
    沪剧的伴奏,经历了由简到繁发展过程。最初是胡琴和一块板、一面小锣伴奏,演员是自操胡琴自击板,自奏自唱,发展到现在的纯民乐乐队,人员在12人左右,乐器有“三大件”(主胡、琵琶、扬琴)、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排笙、唢呐、笛、箫、笙、鼓板;中西混合乐队,人员在14至16人左右(包括“三大件”加一组西洋的弦乐、木管、铜管或“三大件”加一组民乐的弦乐与部份西洋的木管、铜管);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发展有没有必要?我认为这种发展非常有必要。如《白毛女》于1952年9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前夕的加工,由于借鉴歌剧和器乐曲的创作手法,使该剧的情景音乐伴奏富有特色,强劲有力的开幕曲,在大幕拉开之前就给观众如临实地的感受;那“逼打手印”时的气氛烘托,真能催人泪下。当王大春参加八路军打回老家时,圆号吹出雄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台上台下顿时汇成一股热流,并在热烈欢快的旋律中闭幕。 (摘自《沪剧史》)
    最近看的春色依旧--2009孙徐春沪剧经典演唱会,就用了民乐加管弦乐的大乐队。试想当《江姐》中,华雯唱到“红旗满天五洲人民齐欢笑”和《艰难历程》中孙徐春唱到“革命强中强”的时候,你还是用一把胡琴,一块板,再加一面小锣能否表现这种宏大的气势?
    这里我又要说分工问题。社会越进步,分工就越细。我小时候还看到很多人都穿着用自家织的布做的衣服,现在还有人穿吗?早期演员,既是演员,又是琴师。现在也能看见一些老艺人上场演唱,下场操琴。难道要求我们的沪剧院也这样?茅善玉台上唱“金丝鸟”,孙徐春在台下拉胡琴;或者轮到孙徐春唱“为你打开一扇窗”请舒悦台下拉琴,茅善玉旁边敲板?
    谢谢看我话的朋友。
退休了没有事,出来玩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老胡

17
粉丝数
3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