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班的同学们现在都在干嘛?

金色的沪剧 2012-7-28 11:44:1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色的沪剧 于 2012-7-27 22:13 编辑
叶子 发表于 2012-7-27 20:43
老观众可能还不会忘记吧,当年沪剧院演《野马》、《一个明星的遭遇》,丁是娥院长、诸惠琴、邵滨孙等一批名 ...


沪剧院的同事讲,“茅院长趁现在还唱的动,自己能唱尽量还是自己唱。”

茅院长是否能放下身段,这样的问题在08 年百度沪剧吧,很多同事,观众多次呼叫,结果是还没变。对事对人的态度决定了她(他)人的命运,注定沪剧事业的灭亡。是上海“精明”的文化,狭窄的观念注定我们旧上海要被新上海人所取代。



文献摘录百度沪剧吧。

茅院长你应该考虑一下怎么培养年轻人, 作者 IP 124.243.194
http://tieba.baidu.com/p/225937550?pn=1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丁院长邵老板,只培养了个成功的明星 灬.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阿杜 2012-7-28 19:02:44 显示全部楼层
忍不住要为这批小字辈呼吁一下,学了几年戏,以前叫吃了"罗卜干饭",毕业了,总想到舞台上"雏鹰展翅任飞跃",却至今没机会,谁能长期"跑龙套"不想当主角?不给他们机会上台,拿的又是一千多元的低工资,纵然订五年合同,也留不住他们另找门路,恐怕到时沪剧院真的后继无人了。茅院长该深思啊!难不成你要唱到唱不动了,才肯把第一女主角的位置让出来?你唱得是不错,但也应该大家唱唱吧?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叶子 + 5 这就叫沪剧大家唱!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祝你象不谢的花开放在沪剧花园
CZZ50129 2012-7-28 20:46:16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演出机会,演艺能长进吗?逸夫舞台难觅上海沪剧院的演出信息。
blogfeiyunpu 2012-7-28 20:46:33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热闹啊!

是为小朋友,为沪剧的未来请命了。

橹不摇桨不动——只盼望......,中堂也以民意重。

很简单,拉出队伍亮出旗帜,毫末之珠也放光华,星星之火点燃城乡。

按照陈先生所言,每年二百二十场,一个院三个团,那么青年团也该摊到七十三场,平均每个月有至少六场演出。

现在,请了解动态的采编信息,报道一下,下个月有几场演出。

不能全部由上海纳税人供养百分百包下来,没有足够反馈吧。

哪怕是只谈数量。
博客飞云浦
沪剧吧老迷 2012-7-28 23:32:11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二百二十场是什么年代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话,沪剧观众应该经常能看到沪剧院的演出,但事实并非如此。以下是摘录上海沪剧院网站2012年在市区演出的广告:

1、阿拉沪剧“90后”——薪传不息  上海沪剧院青年团迎新年演出
沪剧《胡锦初借妻》         演出时间:2012年1月9-10日 19:15
演出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沪剧经典折子戏》专场     演出时间:2012年1月12-13日 19:15
演出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2、上海的声音   龙飞凤舞.春之声——2012沪剧经典交响演唱会
演出时间:2012年2月6-8日  19:15
演出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3、大型沪剧《雷雨》
时间:2012年5月2日—3日晚上19:15
演出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4、大型沪剧《生死对话》
时间:2012年5月21日—22日晚上19:15
演出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现在已经是7月底了,也就是讲这批青年演员至少已经有二个月没有登台演出了,这是在耗磨青春啊!
{至于他们是否在排练新戏,还是在市郊演出,沪剧院官网上没有一点信息}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福星 + 5 前段时间在我们镇演出了两场《大雷雨》,小.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白水 2012-7-29 09:28:10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吧老迷 发表于 2012-7-28 23:32
每年二百二十场是什么年代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话,沪剧观众应该经常能看到沪剧院的演出,但事实并非如此。以 ...

比一比不同,找一找差距——

360截图20120729050243890_副本.jpg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福星 2012-7-29 11:10:4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星 于 2012-7-29 11:13 编辑

我们农村人讲究实在,戏迷们观后感叹,宁可看小朋友们认认真真的演出一场《大雷雨》,也不要看那些大牌们下农村来“捣糨糊”,一段~~~,一段~~~。同样的两万元一场,小朋友的演出令人赏心悦目,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小朋友的两场演出,我听到的是:“演老太太的小囡不错,有点像的。”“演丫鬟的小囡赞格,活络来~”“演若兰的蛮漂亮”“才蛮赞格”~~我们农村人难得看到大牌明星下农村演出,但是现在看来小囡们更受欢迎~~实话实说~~
参与人数 2 威望 +10 收起 理由
feng-ye + 5 讲得太好了!
滩簧西乡调 + 5 同感。顶!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0

幸运13~~
叶子 2012-7-29 12:00:5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2-7-29 12:03 编辑

诚然,任何艺术院校出来的学生,还有搞体育的,不可能人人都演主角、当明星、成冠军,但如何让演配角跑龙套的也能能安下心来有戏演有事干有不错的待遇、能看得到有光明的前途?而从刚从沪剧班转为青年团的目前状态来看,是很不乐观的,甚至有点心寒,小演员流露出来的纠结、心烦、迷茫是个危险的信号,沪剧院领导有责任吗?尤其是茅院长,至少来说是没有尽心尽力倾注心血去关心接班人的培养去如何留住小演员的心,只忙于自己收徒自己的董梅卿。
不是听说又要招沪剧班学生了吗?不是又在为招不到学生焦急了吗?假如换作我是家长的话,面对这些小演员们的前途莫测和院领导的放任自流,我是要考虑考虑的,这宝贵的时间宝贵的青春可是输不起睹不起的呀,什么不好学一定要去学沪剧?学沪剧还不如去学越剧学京剧?上海越剧院本市外地一年演到头,收入是沪剧的好几倍,最近央视里的青年京剧大赛多有奔头多有成就感?
金色的沪剧 2012-7-29 12:06:4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色的沪剧 于 2012-7-28 22:09 编辑
福星 发表于 2012-7-28 21:10
我们农村人讲究实在,戏迷们观后感叹,宁可看小朋友们认认真真的演出一场《大雷雨》,也不要看那些大牌们下 ...


福星,你很懂视觉心理学。说出了我们农村人民的感觉,不但是农村,城市里的人也是这样。 青春少男少女长了有多好啊,美的享受往往先从视觉上开始。当初丁老师坐旁边,青年人没有为了她的唱腔嬬在她旁边头头转哦,总感到她的身材以及各方面没有旁边十八,九岁的少女美,老人家自己还识相,马上把位置让出来,等人家讲话了,自己还晓得是今晚了。

同样今天的沪剧院少男少女,凭了青春赋予他(她)的财富价值,他们看到自己没演出赚的机会,他(她)们是离去,还是留在曾经辉煌过的沪剧院内,在矛盾和冲突中, 内心里能不纠结吗?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金色的沪剧 2012-7-29 12:45:2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色的沪剧 于 2012-7-28 22:47 编辑



沪剧院少男少女多投入啊。虽然之类交谊舞沪剧还是过时的,总掩盖不了他(她)们青春的魅力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灰烬 2012-7-29 13:48:55 显示全部楼层
茅能有多少胸怀?
灰烬 2012-7-29 13:49:32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丁在九泉之下掉眼泪
shym0318 2012-7-29 14:08:5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子墨 的帖子

见解放日报2012年7月25日第十五版: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12年度第一期上海文化艺术资助项目名单》中,上海沪剧院申报的——沪剧《陆雅臣》(青年版)被列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术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的名单中,凡被列入的项目,均可申请上海文化基金会信贷扶持项目。看来要等资金到位呢。所以演出只是时间问题。
生活的艺术,在于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位。
骏良 2012-7-29 17:41:41 显示全部楼层
青年团演出太少了,学以无用:待遇又是拿上海市的最低工资。这样下去令他们本人和观众心寒。一个班共28人,现在有几个?逐步在减少。还有的人已经在动摇了。
当年袁滨忠、韩玉敏能胜出,除了大环境比现在好,本人刻苦努力外,有更重要的几个原因:一是当时还唱得动、还有号召力的、年龄仅40岁的凌爱珍主动让台,有的戏她不演,有的戏她演配角,或三人平分秋色,捧出青年演员挑大梁;二是把心思放在青年身上,为他们量体裁衣,为他们写戏,而且题材又丰富、广泛,才引得当时一大批的青年观众来看戏;三是演出频繁,让他们不停地在舞台实践中提高技艺;四是创造条件,经常宣传他们,扩大他们的影响。重要活动带他们一起出席。如有的广播演唱会,本是名家出席的,她却带青年演员一起去,提高他们的声望。有人戏称他俩为“小老艺人”。现在电台里有几个重要节目,还有他们的足迹。袁滨忠、韩玉敏当然红出来了。马莉莉、王珊妹、李仲英。乐师唐仁忠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难怪韩玉敏、马莉莉等经常说,没有凌爱珍就没有她们的今天。
反观现在,不要说40岁了,50岁的人还在演主角,演小青年,不肯让台,忘记当年老一辈的是怎样扶植自己的。青年演员哪里有机会冒尖呢?不为青年群体专门写戏,不为明确“传承人”的人写戏,观众怎会熟悉他们呢?流派怎会流传下去呢?有的演员在观众中已经有影响了,但自己还当主角。剧目无新意,不是乱改经典,就是翻演几年或十年以前的老剧目。观众是不认同的。
沪剧界要多宣传上海沪剧院的青年团,也要宣传其他沪剧团的青年演员。培养青年,拜师或名义上的拜师不是培养青年的唯一途径,只有一心放在他们身上,多为他们创造条件,才能留住人,才会出人出戏,上海的沪剧才会繁荣兴旺。
上海沪剧院的青年团,其他沪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希望在舞台上经常看到你们。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叶子 + 5 说得真好,击中要害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叶子

24
粉丝数
73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