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文戏武唱”不可取

热度 24已有 1092 次阅读2010-9-2 21:49

近日看了王树滨老师《“文戏武唱不可取》一文,颇有同感。我觉得,文中指出的种种现象,并不专属京剧,而是在其它很多剧种中或多或少的存在,故转载此文,请广大沪剧爱好者们一起看看,在沪剧表演中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呢?

 

“文戏武唱不可取

作者:王树滨

武戏文唱或者文戏武唱之说,本意在解释京剧角儿的个性化艺术创造特点。可是下面说到的文戏武唱,则是需要打上引号,我指的是表演上的异化,使味道走了样。
    
    
偶与某京剧专家聊起目前演出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似乎老中青演员表演多少总给人感觉老生不老,小生不文,旦角不柔,即满耳朵时时被灌注台上的飚高腔和延长音。老生俱有歌王遗风,哪像余马谭杨各流派宗师的内敛含蓄、余味无穷?小生则多弃文趋武、声嘶力竭。旦行往往又把持不住自己,冷不丁就冒出一派外在阳刚之气,到了贴演《谢瑶环》《铁弓缘》之类反串戏或扎靠戏时势则愈盛,轻者显出性别之中性化,严重者就完全失却行当角色的身份韵味了。
    
    
现在人人愿做电声的奴仆,用惯了贴身小麦的无线扩音,乐队音响控制亦常超标失真,尤其是上新编戏现代戏,唯恐座中听不明白他们的原创精华,全然不顾观众自始至终身处审美疲劳,饱受高分贝的折磨。这就常常使原本的剧场艺术的趣味荡然无存了。
    
    
此股表演变异之风,细究起因,无非有三:
    
    
其一,受当年样板戏创作套路的影响,从诸位大师、流派创始人的徒子徒孙算起,大都是经历过样板戏或现代戏时代的,有的人确实还难以摆脱此一情结,这怎能不影响到流派的第三四代传人?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于会泳,1960年起笔者就曾数次听过他的作品分析课。此人山东口音,出身于部队文工团,那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一名教师。听罢他对各地民歌戏曲曲艺的研究分析,倒很佩服他的勤奋与知识储备,以及与新创作歌曲的有机结合,他写的《人民公社实在好》《不唱山歌心不爽》《渔歌》等歌曲,一时均被歌唱家们列为演出节目。不想文革中他平步青云,官至文化部长,配合江青大搞京剧样板戏,几乎八出样板戏的音乐和唱腔皆由其经营,据悉《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杜鹃山》等具体段落的旋律与配器,主要还是出自其手。对于样板戏,迄今仍有各种争议,但是导致京剧异化、走向歧路,这却是永远不可取的。
    
    
其二,进入多媒体电子时代,演出中有着各种先进辅助设施,使得作为舞台主角的演员本人,对硬件产生一定依赖性,很自然地欲全方位开发利用所有设施的功能,期盼与之共同获双赢,这就难免走入误区。
    
    
其三,演员本人的品位追求、美学修养都待提高。我想,一个能够以寂寞处世、保持个人心境淡定的演员,是不会在台上以出格技艺作卖点,以洒狗血为高的。

 

文戏武唱现象,大约如同人体偶患感冒,为时断然不会长久。但我们应该指出,这决不是京剧兴旺发达的吉祥之兆。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