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文革以后至今,老艺术家让台扶新的事例有很多。但在五、六十年代能有这个举动确实是一个奇迹,十分罕见。凌爱珍的言行让同行和观众钦佩、刮目相看。她对剧团建设和人才培养卓有远见,卓有成效。剧团的员工们都对她尊敬有加,刮目相看。她的大弟子凌亦平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称赞她不但是个优秀沪剧表演艺术家,而且更象一个成功的、有魄力的“企业家”。 老团长还“举贤避亲”,这一直也在沪剧界被传为佳话。团内“凌门”男女弟子多的是,如凌亦平、凌秋平、凌燕蓉、凌曼蓉等等,但凌爱珍就是实事就是,量才录用。演出经常是这样安排的:没有“血缘”关系的袁滨忠和韩玉敏一直担任主角,而自己直系的弟子们却演经常配角;或者袁滨忠和韩玉敏演A角,弟子们演B角;或者顶袁滨忠和韩玉敏的缺。这样的安排,自然为袁滨忠和韩玉敏创造了增加舞台实践的机会,加快了艺术成长的脚步。袁滨忠和韩玉敏就是在这样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爱华”剧团团虽小,却人才辈出。当然凌爱珍不光培养了袁滨忠、韩玉敏等这一代人,再小一辈她也积极扶持。如演员马莉莉、王珊妹、李仲英和乐师唐仁忠等,凌爱珍也安排袁滨忠、韩玉敏等带教他们同台演出。后来他们都成为沪剧院团的顶梁柱。 行内外都知道,“没有凌爱珍(扶植),就没有袁滨忠和韩玉敏(出息)”这一说法。现在韩玉敏和马莉莉等还在公开场合经常“饮水思源”,怀念培养她俩的老团长;也经常宣传老团长的为人心地宽广、光明磊落、敬业兢业、积极建团创业、努力搞好剧目建设和培养青年的功绩。也为剧团有袁滨忠这个顶梁柱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