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靠‘星星’” 一颗星虽耀眼,但光芒毕竟有限,群星才会璀璨。袁滨忠成长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袁滨忠和其他戏曲演员一样,内因起决定作用,是靠自己长年在舞台上的努力与实践,才能有事业上的成功可言。 但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肯定有方方面面为他创造了许多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就一个“角儿”来说,要被广大观众认可,特别是要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光靠自己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外因”——外部条件为他铺垫、帮衬。袁滨忠的迅速“窜红”、“耀眼”,这是同领导支持、前辈让台、重点扶持、搭档相配,适当的时候又要帮助他及时总结、为他宣传弘扬是分不开的。真可谓“他的这颗‘星星’是靠其他众‘星星’的光芒来照亮的”。尽管是“好苗子”,但要有人肯培养;成长过程中也需要有人肯搀一把,扶一程。“天籁之音”要有能给观众赏析的机会。不然的话,会造成“一颗星星云内藏,不知何日放光芒”。袁滨忠十分幸运地遇见了“伯乐”,碰到了好机遇。照亮他的有几颗“群星”: 首先是值得一提的、关键的“星星”,是已故的爱华沪剧团老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凌爱珍。她在自行组建剧团后,考虑到自己虽然处在艺术成熟期,在观众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毕竟已是四十岁的人了,非常开明地认为晚让台还不如早让台好。一是别人有用武之地,二是自己也可把精力放在行政工作中,三是“爱华”的牌子可多支撑几年。她知才用才,慧眼识宝,看准了对象。及时地从人才济济的、“藏龙卧虎”的“艺华沪剧团”(原文滨剧团)里千方百计地把当时还排不上角色的学徒袁滨忠“挖”过来,并积极为他创造成长的条件。凌爱珍是行家里手,懂得培养演员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一步登天,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让他从“七客一过路”(沪剧的行话)的龙套、配角做起,再逐步让他压担子,直至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时,才让他挑起了大梁,成为头肩小生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