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袁”腔绕梁--再忆“滨忠”之“‘星星’靠‘星星’”

2011-8-11 12:10| 发布者: 信息采编| 查看: 14145| 评论: 0|原作者: 骏良|来自: 本站论坛

摘要: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袁滨忠和其他戏曲演员一样,内因起决定作用,是靠自己长年在舞台上的努力与实践,才能有事业上的成功可言。 ...

五、六十年代,凌爱珍在艺术上正处于成熟期和丰收期。或论资排辈,或以团长的身份,她都完全可以专演主角。但她非常明智地让台给袁滨忠韩玉敏和其他青年演员。有的戏她宁可做配角,也要为袁滨忠、韩玉敏和其他青年演员们垫戏、压阵;有的戏她干脆就不出场了,就放开手脚让他们担任主角。

前面提到的《父子恨》、《碧落黄泉》、《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桃李颂》、《青春之歌》等剧,凌爱珍都演配角,出场不多,唱段也很少;在《书香人家》等戏里,主角干脆一分二,韩玉敏演上半场,凌爱珍演下半场;《红色娘子军》、《南海长城》、《恩仇箭》、《拔兰花》等戏,凌爱珍干脆不上场,只做点行政和幕后工作,来支持袁滨忠、韩玉敏和其他青年演员们挑大梁的演出。这样的安排,才使青年演员有机会脱颖而出。

当年袁滨忠在舞台上“小荷才露尖尖角”,艺术上有点“气色”时,凌爱珍就抓住难得的好机会,积极推荐他参加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1959年沪剧名家《雷雨》汇演。这样能让袁滨忠在众多名家面前显山露水,也引起了观众的瞩目。老团长可谓仁至义尽,用心良苦。

这次“汇演”,的确是一个极好的机缘,给袁滨忠在从艺道路上开创了新天地。从此他的艺术成就像江河一样,一泻千里,直通大海。还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却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表演艺术家。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