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欣赏戏曲的特点(三)—一个与欣赏话剧不相同的特点 (0篇回复)
- 演唱的“气口”是艺术现象 (6篇回复)
- 观众欣赏戏曲的特点(一)——戏曲欣赏是集体的 (4篇回复)
- 喜迎党庆杨良妹沪剧班汇报演出 (16篇回复)
- 记晓凌沪剧团队金秋沪剧专场演唱会 (30篇回复)
- 谢谢各位网友对我的支持 (7篇回复)
- 同胞六姐妹齐唱一曲沪剧《芦荡火种》办喜事 (37篇回复)
- 目前在各沪剧沙龙里曲谱不统一,有的还有些地方有错误, (9篇回复)
- 响应老番三的提示办沪剧敬老院,我提义立刻成立筹备组 (12篇回复)
- 沪剧“王派”唱腔艺术欣赏—“王派”唱腔的形成 (3篇回复)
- 发展是硬道理,大胆改革沪剧 (26篇回复)
- 徐蓉正在走自己的群众路线,好!好!好! (1篇回复)
- 学习小荷花(筱老师)吃苦难劳的精神! (18篇回复)
- 8月12-13 沪剧十年锦绣,再创辉煌沪剧演唱会网上交易 (1篇回复)
- 演出信息 (14篇回复)
- 沪剧“王派”唱腔艺术欣赏—《黄浦怒潮》中唱腔的创新 (0篇回复)
- 下周(8月15—21日)电台、电视台播出的部分沪剧节目预告 (5篇回复)
- 表演漫谈:眼神是画龙点睛的关键 (3篇回复)
- 沪剧《金绣娘》下周将来松献演 (4篇回复)
- 表演漫谈:演唱的境界 (1篇回复)
- 马莉莉为保护“上海话”大声疾呼 (0篇回复)
- 谈使用伴奏音频 (19篇回复)
- 表演漫谈:舞台表演中身体转动和行走 (1篇回复)
- 下周(8月8—14日)电台、电视台播出的部分沪剧节目预告 (5篇回复)
- 吉他弹唱:《卖红菱》 (9篇回复)
- 王派大弟子徐宝山其人 (20篇回复)
- 表演漫谈:体验理解角色要真、准、深 (2篇回复)
- “演唱会”随想......。 (34篇回复)
- 沪剧观众年轻化,或沪剧从业将在十年内消失。 (8篇回复)
- 有一种乡音很亲切 有一种曲调很悠扬 (8篇回复)
- 著名戏曲作曲家万智卿谈沪剧唱腔 (14篇回复)
- 他的心里装着观众 (4篇回复)
- ‘金兔迎春’--冯大琴沪剧教唱班师生展演 (58篇回复)
- 广采博纳的沪剧唱腔 (8篇回复)
- 演员行踪 (5篇回复)
- 关于沪剧缀腔——摘自《沪剧音乐简述》 (7篇回复)
- 七月流火 红戏红歌更红火 (27篇回复)
- 楊飛飛老师回婆家 (16篇回复)
- 开方:巩固老年,稳住壮年,依靠中年,培养青少年 (16篇回复)
- 起网名有学问 (15篇回复)
- 谈谈演员间相互“搭戏”互动这一方面 (6篇回复)
- 续说《起网名有学问》 (2篇回复)
- 8月1日——7日电台、电视台播出的部分沪剧节目预告 (11篇回复)
- 《红烧鸡》——松江徐林祥的代表作 (4篇回复)
- 沪剧《日出》之谜 (7篇回复)
- 袁派小生 (6篇回复)
- 庆祝邵稼楼古镇开街一周年沪剧专场演出 (31篇回复)
- 您知道沪剧用英文最正确的表达是什么吗? (12篇回复)
- 收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的四盒沪剧音带 (7篇回复)
- 规范戏曲剧种译名有利对外文化交流 (0篇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