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历史资料】杨飞飞向前辈老师与传统艺术学习

来源: 世怡 2010-6-2 22:52:4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杨飞飞口述     张剑菁记录整理     沈国雄收集提供

   (一)

        我原籍是浙江宁波,出生于1923年。父亲姓翁。兄弟姐妹六人,我排行第四。我父亲是南货店店员,后来失业。我幼时家境贫苦,大约在八、九岁时,就曾想外出赚钱寻“生活”做,与邻居的二个女孩子连跑了许多厂家,但都因年纪太小,没有结果。

     那时我家虽穷,但穷人有时也苦中作乐。偶然母亲也带了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去“大世界”看戏。那时,沈筱英在唱《放水墩》,但我当时并不听申曲,而爱看南方戏、武林班、蹦蹦戏(即评剧),京戏也看。京戏爱看老生、大花脸,蹦蹦戏爱看朱宝霞的《秦香莲》。小时候看戏总爱把戏中的角色分为好人坏人。如看南方歌剧的《双珠凤》,就认为霍定金是好人。看武林班的《五子哭坟》被剧情感动得穷哭,看到坏人作恶时,台下观众都把甘蔗头掷上去,我对坏人也恨得咬牙切齿。这对我以后演戏喜欢演正面人物,演苦戏、悲旦,不无关系。

     幼年时我虽然没有文化.但接受能力和模仿力还是比较强的,各种戏看了后都会唱几句。有一次,对门小阿姨对我母亲说:  “阿青(我的小名)蛮活络的,你屋里迭能穷,何不给她去学戏,赚点钞票贴补屋里,日脚也好宽裕些。”就是这几句话,居然把我引进了唱戏的大门。

     (二)

     1935年,我十三岁时,通过小阿姨侄子的介绍(他是南方歌剧里拉胡琴的),正式拜文明戏老先生胡铁魂为师,学演文明戏。老师给我取艺名,叫胡美琴。
     
    那时的文明戏俗称“洋装文明戏”,台上所讲的语言是苏州话和普通话(当时叫国语),我老师是当家老生,但不带班,后台老板是柯天影。我师娘胡素琴是演风骚旦的,在《倾国倾城》中演皇后一角。正场花旦是徐纫秋,人很文雅。还有一个花旦是徐素英。

     记得拜师没几天,老师看我比较聪明,就让我在《倾国倾城》中扮演太子一角,由老师口传,教我十二句普通话,还对我讲了规定的情景,如何表演。我上台以后,不但说白一句没有错,而且在讲到“叔父你要救国救民啊!”这句台词时,双膝朝地上一跪,抱住剧中叔父的腿,声泪俱下,由于是小孩子,感情逼真,博得了观众的满堂彩。从此班子里童子生一路角色基本上都叫我演了,特别有时戏中演到“开堂子”时,我就更能发挥特长,因为剧中人要唱小调,而我各种都会唱几句,象“宁波文戏”《哭老公》等,我一个人就要唱五六只,所以我在表演方面,实际是在文明戏时已打下了一些基础。

     我刚拜师时工资是没有的,但唱堂会可以拿到四角钱,工资是直到后来要离开老师的时候,才有三元的月规钱。拿到钞票时心里高兴得无法形容,自己一个铜板也不舍得用,全部贴补家里。

     “八·一三”后,上海时局混乱,老师就离开了原来的班子,准备去跑码头。因为我年纪小,又是个姑娘,带着不方便,就把我托给王呆公带班的戏班子,后来又转到了蒋呆儿的班子里去。我在文明戏里前后共演了三年左右,共事的演员有花旦张翠霞、钱爱丽,小生有王君玉、胡君安,其他演员还有范素琴等。我是小孩,当然艺术上经常受到他(她)们的教导和指点。

     我改学申曲,主要是受了朱炎的启发和影响。朱炎当时是文明戏里的排戏老生,是他告诉我“大世界”底层有一班“儿童申曲班”,都是十五岁左右的小孩在唱申曲,很有趣。听后我就经常乘角色上场的间隙跑下去看“儿童申曲”的演出。一天,我们文明戏台上正演《王文与刁刘氏》,我演慧兰,化了妆,扎了辫子又溜下去看申曲。正巧是汪秀英主演《杀子报》,唱得好,做得也好。我被她的演唱完全吸引了,忘记了自己还要演出。结果上面要演“开公堂”一场戏,慧兰是关键人物,但我“失踪”了,急得大家四处找寻,朱炎猜准我肯定又在看“儿童申曲”,所以直奔申曲场,一把将我拖上去。误场后我吓得躲在后台角落里,响也不敢响。心想:  “今朝总归苦了!”谁知出我意料,大人们并没有对我怎样,只埋怨了几句,也就过去了。

     误场事件后,朱炎看出我已经爱上申曲,于是就对我说:  “侬既然介欢喜,那末还是我介绍你去学申曲吧!”他的话正合我的心意,因为申曲有唱,文明戏都是讲的,申曲的唱很吸引我,正好王呆公想捧自己的女儿,我在不在他无所谓,这样我就离开演出达三年之久削文明戏戏班,开始改行投师唱申曲。
参与人数 4 +20 收起 理由
大懒猫 + 5
甄莉莉 + 5
小楼往事 + 5
杨囡囡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20

大神点评10

世怡 2010-6-2 23:04:56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从文明戏班出来后,我在家大约空等了半年左右,朱炎介绍我拜丁婉娥为师,但丁要些一百元拜师金,我家里拿不出。当时我阿姐有个朋友叫三囡,是顾泉笙的学生,知道这事情后,就说介绍你去拜顾泉笙为师,可以一文不要。于是就去回绝丁婉娥说拿不出拜师金而不拜了。谁知丁婉娥老师说,不拜师不行,因为已经向前台说过聘请一个新的演员要来了,并给我做好了一套红的二面缎服装,并在《火烧百花台》中安排我担任大小姐一角,故而一定要拜丁婉娥为师,条件可以降低到“压贴钱”不要,只买香烛、馒头糕,并讲好第一年所赚钞票全归老师,第二年第三年一人一半。

    我拜师是在1938年阴历面月初八。那年我十六岁,即参加“儿童班”及“大人班”演出,前后其约半年左右。

   记得拜师的第二天早上,我开始学戏,由“儿童班”里的丁贞娥教我唱一只《双人开篇》,内容从一到十,再从十唱到一。中午汪秀英拿了把胡琴帮我“套家生”,教我出口起唱只要记住一记板、二记板的特征,日场就上台唱了。当时“儿童申曲班”里由丁是娥顶正场(那时她叫小婉娥),挨下来是小秀英(汪秀英),小秋秋、丁贞娥、小介林等。

   在“儿童申曲班”我是后来人,听人家说,丁婉娥老师平时教徒是很严格的。有一天,丁老师坐在当中,我和阿是娥分立两旁,戒尺就放在桌上,由阿是娥教我《摘石榴》,她一只“肩胛”教一遍,我跟着学一遍,不清楚可以问,然后再教第二只“肩胛"。记忆中老师要我在一天之内把《摘石榴》全部学会,于是只能晚上睡在搁楼里再向阿是娥请教。

  我在“儿童申曲班”里,大都是唱开篇和做大戏中的配角,小戏没有开过。我进“儿童班”不多时,  “儿童班”就宣布解散,丁老师叫我进“大人班”,老师是班里的当家花旦,小生是解洪元。有一次演《玉蜻蜒》,我演芳兰丫头。重头戏是邹月娥唱的,一天邹突然病倒,临时决定明天由我代上去,于是对我说了大概戏情,并规定我明天至少唱半小时,回家后挖空心思想句子,幸喜我到申曲班后也曾学到些关子,到了第二天总算唱得还可以。

    1939年春节期间,由朱一鸣来叫我参加吴金舞当局的申曲班子,到南翔、青浦、诸翟一带跑码头,同班的女演员还有沈金娣、张月娥等。后因有个保安队中队长点“翻牌”,讲下流话,我心里害怕,不肯唱,只得睡在庙里烂泥地上装生病,第二天改扮成乡下姑娘,走了十八里路,坐船逃回上海。后来在西摩路、先施公司、新雅社、一乐天、大新公司等地演出,最后进了“鸣英剧团”。当时,鸣英剧团除卫鸣岐、石筱英外,还有钱逸梦、赵春芳,杨美梅等人。

    我记得随“鸣英”到过两个场子。一是大新公司演出《阮玲玉》,我演小玉,还有《黄慧如与陆根荣》,我演个倒马桶的佣人,这些都是“时事新闻戏”。二是随鸣英剧团进“中南剧场”,是阿是娥主演《花落人亡》。记得一天日夜场之间,大家叫我唱京戏,我就唱了段大花脸的唱腔,因为当时我年轻,嗓音比较宽厚响亮,结果唱好以后,有人给我取了个绰号叫“金少山”。那时要使自己的唱送得远、发得响,就经常乘场子里未曾放客时,一个人在台上练,有时还去问开电梯的老伯伯:  “我在台上唱,依听得见吗?喉咙响吗?字清楚吗?”当时没有扩音设备,这样唱现在想来,也是一种练功的方法。

      第二次进“鸣英"是1941年夏天,在东方书场,大约唱了半年。记忆中我在“鸣英”还唱过《女落庵》,这只戏比较难唱,我老戏底子又薄,因此只能跟杨美梅回家去睡,请她把句 子“拍”给我,当中还有一段“叹五更”,需要强记硬背,第二天早上又化了半个多钟头讲一讲,日场就上台演出。好在那时年纪轻,接受能力和记忆性都好,所以演出也还能过得去。

      1942年文滨剧团去天津,剧团女演员王雅琴、凌爱珍不去,故筱文滨派人来与我商量,借我去唱王雅琴的打炮戏《忐忑夫人》,从此我就一直在文滨剧团。1946年以后,有些原来在“文滨”挑过大梁的演员纷纷离团,自立剧团,这对我多少有些影响,故在1947离开“文滨”,1948年9月与赵春芳、钱逸梦、赵云鸣等组成“正艺剧团”,演出于龙门戏院,直至解放。1949年下半年与赵春芳、凌爱珍、金耕泉、丁国斌成立了“勤艺沪剧团”,1958年划归宝山县领导。这便是我从事沪剧事业,从学艺到自组剧团的全部过程。
参与人数 4 +20 收起 理由
大懒猫 + 5
甄莉莉 + 5
小楼往事 + 5
杨囡囡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20

世怡 2010-6-2 23:08:30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在我独当一面开始演出正场旦之后,给观众的印象,不论是唱腔或表演,似乎是较擅于演悲戏,这除与我自、身条件和幼时环境有关外,与向前辈老师学习以及传统艺术的熏陶也是分不开的。

   前面我曾说过,幼时看戏总爱把戏中角色分为好人坏人,当时我即为舞台上的好人、苦人所感动,有时甚至哭得泪人儿一样。例如我在“儿童申曲班”时,看到人家演《赵五娘》,这个戏我在文明戏中也参加演出过,但申曲里赵五娘“剪发卖发”一段,跪在地上唱几十分钟,非常感人,我就想学唱悲剧。当时听人说,要唱悲剧应向杨月英老师学。听人说杨月英老师演悲剧自己眼泪不多,感情真切,让眼泪留在眼瞠里,通过她的唱腔和悲泣之声,催观众泪下。这说明她情真意切,善于掌握人物的性格,善于控制,有无比的感染力。所以那时,我尽管还没有与杨老师同台演过戏,但我常在电台里听杨老师的唱,有时睡在被子里,也默念杨老师的唱腔,学她的呼吸、透气、以至泣泣的尾音,并暗暗地体会:这样唱伤心吗?难过吗?我又听说杨月英老师不但唱腔好,有韵味,小沙喉咙有肉音。开始起唱还不怎么样,但越唱嗓音越亮,越有味道。而且表演上、台风上都很细致,有层次,有安放,有份量。她演正面人物有身份,有气派,表演上含而不露,但眼风很好,很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能使人物在规定情景中,有区别有分寸地表演出来。所以我总想有朝一日能向杨月英老师学习。回忆我在参加文滨剧团时,虽与杨月英老师同台的时间不多,那时她已较少演正场戏,但我一次看到她演的《冰娘惨史》阿嫂一角,仍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冰娘惨史》中阿嫂本应是风骚一类角色应功的,而她演起来却与众不同。这个角色虽不是悲旦,但演戏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我十分注意地向她学习。当时我觉得她表演能从人物出发,例如“寿堂”一场,当时她的表演完全不按反面角色来做,显得华贵和气派,到了“房间”一场,开始冰娘进房仍很客气,而当她知道冰娘识穿了她和小叔的关系后,脸色突变,但当小叔在后房讽戏时则又完全是风骚放荡的样子。特别是最后用香灰抹瞎婆婆的眼睛时,则恶毒阴险,杀气腾腾,使人毛骨悚然。她这样的表演,完全是从人物出发,在对不同人物、不同情景中,用不同方式表现,给我很大启发和教育。

    在我与杨月英老师接触中,感到她对我们小辈也是很关心的。她对我说:“演小姐要笑不露牙,走不露鞋,坐有坐法。如是娘娘旦,坐着脚交叉可以向前些,如是姑娘就要缩后些。”因为那时我正演姑娘旦,这对我很有教益。同时又时常教育我们,演戏要严肃认具,过去老先生总说:  “演戏不象,死脱爷娘"。他们对艺术如此负责,对我们晚辈这样关心,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最近有人问:  “你八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其实这个戏和这段唱腔产生得也很偶然,问题是怎样向先辈艺术学习并加以变化。这段唱当时在设计唱腔时,最早想到的是老戏中《五更乱梦》的唱腔,但觉得那里用的只有长过门、短过门、三送、三角板,曲调不够丰富。然后又想到老戏的《西厢开篇》,但《西厢》唱的正调,曲调也比较跳跃,不符合剧中的悲剧情绪,所以想改变唱法,为此根据人物情绪和演唱内容的发展,选了八个曲调加以改造,力求其有起伏,有跌宕,能符合人物的心情和生活的真实。我的唱腔有某些部分有些筱月珍的影子,特别是甩腔,有时我即是学筱月珍老师的。《妓女泪》这个戏后由刘谦同志整理,“杨八曲”这段唱由石见作词,是我们剧团的一个保留剧目,近来又改编整理过叫《孤岛血泪》。由于不属于本篇的记述范围,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一九八四年五月
参与人数 4 +20 收起 理由
大懒猫 + 5
甄莉莉 + 5
小楼往事 + 5
杨囡囡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20

杨囡囡 2010-6-3 05:36:1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囡囡 于 2010-6-3 05:41 编辑

实在叫人爱不释手的上等好资料,一口气仔仔细细看完了(一)到(四)的篇章,因为喜欢杨派,所以对祖师杨飞飞的讲话特别听得进、看得进。我把她的下面几段含金量非常高的话摘录下来反复看......深得启发。

《杨月英老师演悲剧自己眼泪不多,感情真切,让眼泪留在眼瞠里,通过她的唱腔和悲泣之声,催观众泪下。这说明她情真意切,善于掌握人物的性格,善于控制,有无比的感染力。》

《有时睡在被子里,也默念杨老师的唱腔,学她的呼吸、透气、以至泣泣的尾音,并暗暗地体会:这样唱伤心吗?难过吗?我又听说杨月英老师不但唱腔好,有韵味,小沙喉咙有肉音。开始起唱还不怎么样,但越唱嗓音越亮,越有味道。而且表演上、台风上都很细致,有层次,有安放,有份量。她演正面人物有身份,有气派,表演上含而不露,但眼风很好,很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能使人物在规定情景中,有区别有分寸地表演出来。》

《我十分注意地向她学习。当时我觉得她表演能从人物出发,例如“寿堂”一场,当时她的表演完全不按反面角色来做,显得华贵和气派,到了“房间”一场,开始冰娘进房仍很客气,而当她知道冰娘识穿了她和小叔的关系后,脸色突变,但当小叔在后房讽戏时则又完全是风骚放荡的样子。特别是最后用香灰抹瞎婆婆的眼睛时,则恶毒阴险,杀气腾腾,使人毛骨悚然。她这样的表演,完全是从人物出发,在对不同人物、不同情景中,用不同方式表现,给我很大启发和教育。》

    《“演小姐要笑不露牙,走不露鞋,坐有坐法。如是娘娘旦,坐着脚交叉可以向前些,如是姑娘就要缩后些。”困为那时我正演姑娘旦,这对我很有教益。同时又时常教育我们,演戏要严肃认具,过去老先生总说:  “演戏不象,死脱爷娘"。他们对艺术如此负责,对我们晚辈这样关心,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这是杨飞飞祖师自己经历过的学戏过程,正因为她这样认真刻苦地学唱戏,所以才创始了别具一格的杨派唱腔,让我们这些沪剧爱好者如痴入迷!尽管我们是业余的爱好,也一定要把杨派艺术代代久传盛唱。

谢谢版主提供的好资料!
参与人数 3 +15 收起 理由
shym0318 + 5
大懒猫 + 5
甄莉莉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15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通国学身自重。
申申 2010-6-15 05:23:30 显示全部楼层
杨飞飞老师的学戏精神,是今天的年轻演员的镜子。
沪剧是上海人的骄傲
白水 2012-5-21 17:27:27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切缅怀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小月 2012-5-25 09:43:24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世怡

24
粉丝数
310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