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社会里,一个地方剧种要兴旺,离开了地方政府的扶植是不行的。
试看越剧,黄梅戏,都是得到当地政府机构在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才走向了全国。
上海市的政府的领导成员中,恐怕没有一个是喜爱沪剧,熟悉沪剧的。他们不了解沪剧与上海发展历史的关系。
沪剧从田头山歌唱新闻开始到现在,就一直是反映当时年代的现实生活。西装旗袍戏就是为反映二三十年代上海
十里洋场的生活而诞生兴起的。
面对目前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沪剧有些茫然不知所错。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现在的沪剧演员既没有认真学习老一辈的经验,又没有深入生活,所以既演不好传统戏,又无法演出当代风流人物的精神面貌与风采。舞美人员设计出的人物造型,服装还不及生活中的漂亮。有人提到经费,的确现在演员成本太高。物价上涨是一个因素,有些专业人员唯利是图,漫天要价也是一个因素。以前有这样一段俚语‘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舞美人员是骗子’。演员在舞台上忽喜忽怒,哭笑嬉闹,就像疯子。观众随着剧情时而流泪,时而捧腹,正如傻子一般。而舞美工作人员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道具,如纸浆做的古董瓷器,泡沫塑料做的大理石,雕像等等等,麻袋布做西装,灯光一打,成了高级毛料,以假乱真。是十足的‘骗子’这才是艺术,技术。现在呢,舞台上出现的道具大多是真假实货,那成本当然要高出好多。
一台戏的演出制作成本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演出只有两三场。就拿天蟾舞台来说,一千个座位,平均两百元一张票,天天满座只有二十万。怎么能收回成本?剧团怎么生存?政府不可能长期拨款养剧团,这才是现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