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戏台忆旧

来源: blogfeiyunpu 2010-1-31 23:12: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写在前面——

这也是从前写的一个系列。翻箱底起因是因为最近政协有委员提出动议,关于低收演出场地费之类。另外青年京剧演员马力坚持小剧场演出很有成效——全文可参看我博客。由此引发沪剧界以前很坚持小剧场演出的传统。所以不必老是天蟾啊。

转贴在此略有订正。

***************************************************
戏台忆旧(1)

我家住在黄浦区,她家住在陕南村。得地利之便,沾文艺之光。

黄浦区不仅有文化街——那一条书店最多的福州路,而且是戏园子最多的一个区。谁叫它占着以前的大马路大世界横跨英法两个租界呢?黄浦区成为新旧上海最重要的一个区——陈良宇他先前出身就是黄浦区区长。

作为书迷,逛的是书店书摊;作为戏迷,关注的是戏园子——那也是获取精神食粮的餐馆又是营造戏剧之星的场地。红毡毯上吹拉弹唱摸爬滚打,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吸引住了多少观众的眼光满足了多少戏迷的耳福。

这个新开系列就来说说我记忆中的上海戏园子——其中大多不复存在,就更有忆旧怀旧的必要。

先来说说连在我的记忆中也从没有过的戏园子。

一个是我好好婆的演出场地——小南门戏台。原先沪剧发源于川沙南汇一带,称为东乡调。农村的演出场地无非是打谷场,好一点的是大小地主家叫堂会——有点像《闯关东》里鲜儿去地主老财家唱堂会那个场面。上海慢慢成气候之后,沪剧也从东乡调西乡调转化为本滩(本地滩簧,以区别于宁波滩簧之类)主要便是聚集于南市一带。大概应该比越剧正式进军上海要早得多。

其中,以小南门为最热闹的所在。在我好好婆去世的悼念文字里就有这么一段:当年小南门一带的老观众至今还记得她的名字。石派创始人石筱英的师傅师娘当时也主要在小南门唱戏。后来早就由于老城厢变化,那个戏园子在我未出生时就不复存在了。

另一个是我好婆的演出场地——七重天和先施。上海成为租界最集中最发达的中国城市之后,新城区发展迅速。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从高阳小说《胡雪岩》里描写上海滩的情景里读到。特别是在买办古家和罗四姐上海买房产的细节描述中。七重天也就是后来的医药公司楼上与永安公司有天桥相通的地方。那时是一种中西合璧式的茶楼既喝茶又有一块地盘唱戏以吸引茶客。大马路对面的先施公司也就是后来的时装公司楼上则是游乐场。有一个大戏园子,比七重天要神气得多。因为它已经不是茶楼式样而是正经的戏园子。捷足先登的戏班子比如丁是娥她们比较早打进租界的就在那儿演唱。后来这两个地方都不再是演出场地。记得七重天那儿是广播电台,先施公司楼上改成办公室和仓库 ——我想应该是黄浦区里正经的戏院日益增多,不必再让观众(茶客)跑上好几层楼去看戏。所以七重天和先施的游艺场所就都没落改作他用。
参与人数 3 +15 收起 理由
沪剧吧老迷 + 5
申灏 + 5
叶子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15

博客飞云浦

大神点评21

blogfeiyunpu 2010-1-31 23:17:2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0-1-31 23:23 编辑

戏台忆旧(2)
星期一 四月 28, 2008 7:38 pm

到底要先写哪一个呢?熟悉的太多,还是从经常有机会到后台的写起吧!

沿浙江路过南京路再往北走没几条马路往左拐,就是新光剧场。新光剧场再往北便是中国大戏院——一个像天蟾那样主要演京剧的地方,再往北就是五金材料店云集的北京路了。

我从来没有进过中国大戏院,新光剧场那里因为是艺华沪剧团的大本营去得最多。艺华沪剧团那时候属于黄浦区,同样是集体所有制。除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之外其余都是分属于各区县的集体所有制剧团。但是,黄浦区在上海市各区县里首屈一指所以艺华沪剧团的地位可想而知。

团长是王雅琴,我好婆的师妹当年的沪剧皇后。她是沪剧老前辈王筱新的儿媳妇,从前著名的导演王育就是她的女儿王筱新的孙女。小生台柱子是王盘声,沪剧生角最流行的派别王派创始人。另外一名旦角要人是小筱月珍——筱月珍的亲授徒弟,后来唱筱月珍的“江”腔也就唯有她一个人。

第二小生是刘志麟,王派唱得很好。青年花旦那时候就是在《罗汉钱》电影里演燕燕的邢月莉。后来是王雅琴和文派创始人筱文滨的女儿张剑青更胜一筹,可惜正如我以前网文写到过因患红斑狼疮而告别舞台。老生演员是金根泉,非常出色的一个老前辈。

因为我公公和小舅公的关系,常去那儿看白戏——主要是赠票和彩排。位置极好——尤其是彩排,大家都很卖力气。最早是去看全本《孟丽君》,公公受王雅琴委托写的上下集两本。沪剧的连台本戏很少见,记忆中也就是这部《孟丽君》。

王雅琴自己担纲演孟丽君,王盘声上集是皇甫少华下集是皇帝把皇甫少华让给刘志麟演。小筱(剧团内对她的称呼)演苏映雪。邢月莉应该是演荣兰吧——记不很清楚了。《孟丽君》连演练满,剧团着实神气了一阵子。这是我第一次对沪剧颇有微词——原因在于没有水袖功夫。当孟丽君听到皇甫家获罪而要把她许嫁给小奸刘奎璧的时候人整个儿呆住了,长长的古装水袖是直直地垂下一动不动。绝对不是我想像中的要抖动水袖作一番精彩表演。

再后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戏是《金沙江畔》。王盘声演那男主角,王雅琴演他的姐姐指导员,金根泉演老炊事班长。后来因为戏好演来出色,被上海人民沪剧团看中去合演。保留了王盘声王雅琴两位从艺华沪剧团来的主要演员,另外由解洪元演老炊事班长(由此留下了两段著名解派唱段)石筱英演珠玛的母亲少数民族头目筱爱琴演年轻的珠玛。

这一次两家是合作,后来有一次是唱对台。那是传统戏目改编自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秋海棠》。上海人沪是邵滨孙演秋海棠石筱英演罗湘绮筱爱琴演梅宝;艺华沪剧团则是王盘声演秋海棠王雅琴演罗湘绮张剑青演梅宝。由于王雅琴张剑青母女演母女,记得票房比上海人沪还要好。那时候真是戏曲兴旺的时代,类似的打对台还有上海人沪和宝山沪剧团同时登台的《家》。再后来是艺华勤艺的《第二次握手》。

截至十年浩劫之前艺华沪剧团最有名的一出戏是《不准出生的人》。王盘声演扎西王雅琴演央金邢月莉演达娃张剑青演双胞胎妹妹尼玛。刘志麟小筱月珍演铁匠夫妻格桑和曲珍。其中的反派珠玛太太是我好好婆的学生向美玲扮演,把一个女奴隶主演得极好。

和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同时同样改编自电影的是《三代人》,艺华沪剧团保留原来的名字但是没有演得过爱华沪剧团。后来再改编成样板戏的源头也是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

等到1966年那会儿,艺华沪剧团也上演《红灯记》照搬京剧样板戏(以沪剧来演唱)。王雅琴不能演李奶奶,罚她去打灯光。王盘声那时候在做点啥已经忘记了,只知道是刘志麟担纲演李玉和——“狱警传似狼嚎迈步出监”声音一样嘹亮。这是他演得非常好唱得非常好的一次,可能是终于站到舞台中央了。张剑青也不能够再演李铁梅,由新秀刚从戏校毕业的陈瑜和朱美珣轮换演李铁梅和邻居家的桂兰姐。

一晃多少年过去,当年的陈瑜还小——老跟在我小舅公后面要练唱,现在已经是沪剧传承人之一。朱美珣后来发胖,她不像陈瑜那样保持身材听说也就改作服装后台了。(备注:这儿看到她有演出)

有一件高兴的事情是因为文革不让再演老戏旧戏鸳鸯蝴蝶派的戏,区级剧团解散后艺华沪剧团的人员一律由黄浦区分配。我小舅公分配到格致中学看大门,还常常指导学校小分队文艺活动。最后因为变成国营拿了国家退休工资退休,也算是因祸得福吧。(——这一条看来也不确,那就是我孃孃那时候传错话了。)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1-31 23:27:42 显示全部楼层
戏台忆旧(3)
星期五 五月 02, 2008 8:36 am

离我家最近的是人民大舞台。从横弄堂穿出去再穿一条横弄堂就是。

印象中它外观和内在的神气仅次于天蟾舞台。(文化广场不算在内,因为不是典型的戏园子。)它基本上是上海越剧院的演出场地。

第一次走进去我还小,看的是早场。很稀罕啊,电影院星期天有早早场,戏园子是极其难得的开早场。演员们习惯卸了妆吃夜宵,经常很晚睡很晚起所以基本上没有早场一说。遇到旺季热门戏加演日场。上午有时候去唱电台,但不是加早场演出。

可是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时演出的《马兰花》。沪剧版,比我看电影版话剧版还早。儿童场吧,都是少年儿童观众。票子从哪儿来已经搜索不出任何道道。

筱爱琴演小兰,向佩玲(我好好婆的徒孙)演大兰。丁是娥的徒弟许帼华演小鸟。筱爱琴的爱人邵滨孙演里面的老大爷大兰小兰姐妹俩的父亲。印象很深的是他领头唱的一段小调——“笑呀哈哈,笑啊嘻嘻,小小朋友来啊来玩耍!”于是一群小猴小兔小动物围绕着他蹦跶戏耍。

最出色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小鸟——小动物里最最重要的角色。许帼华个子小,唱得动听又有一段吊钢丝飞翔的表演,看得台下的小朋友们眼睛直愣愣地。她有一大段重点唱段——“那天我飞到小河旁,见小兰嫂嫂正要回家转。旁边还有她亲姐姐。我正要开口嫂嫂叫,那老猫在旁我未近身。我兜个回身再来看,那老猫和她的亲姐姐——把小兰嫂一把推落在小河里!”接白是一句哭喊:小兰嫂嫂拨伊拉害杀了——当时真是全场震惊。剧终谢幕最受欢迎的演员就是她!

向佩玲的表演是非常出色的。大兰送小兰回家时受老猫唆使蓄意抢夺马兰花害死小兰,一开始有一段幕后合唱和姐妹对唱。“清清河水水清清,水中照出二人影。脸儿一样园园,眉儿一样细长。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简直是难划难分。”“姐姐啊,侬为啥心里勿高兴侬为啥叹口气?”“侬身浪衣裳簇崭新,姐姐是混身打补丁姐姐不如你——”“你要鲜花我去采,我不能给你这朵花——它是马郎的命根子,我家幸福全靠它!”“你若不肯我就抢——”。

尽管电影里用特技让小兰大兰一个人来演,不知道为啥我仍然最喜欢那一台人民大舞台的早场戏。

说上海越剧院基本上是在人民大舞台演出一点不假。我看袁雪芬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演出的《西厢记》就是在人民大舞台。最高票价一块二,春节旺季从大年夜开始演出,买票的人群早就排起长队。“庸脂粉见了万万千,却不料在此间遇神仙!”“月殿神仙归洞天,此地空余杨柳烟。”于是一幕从古流传至今的爱情悲喜剧呈现在观众面前。

后来,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一天,我走过(经常要去那附近斜对面米店买米买山芋买啥的)人民大舞台,见到贴出一张告示:因吕瑞英嗓音失调,红娘一角改由朱东韵扮演。为致歉意,每位观众入场时退回一角钱。

好奇怪哦。朱东韵和吕瑞英的差价就在那一角钱上体现出来。而不是采用改日再演原票通用的办法。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就此留下了梨园行内头牌二牌三牌差价的深刻印象。朱东韵是演崔莺莺的第二梯队,后来也和刘觉版的张生一起上演——但是我没有去看过。

红楼梦这部上海越剧院经典大戏也是在人民大舞台上演。最盛时期一共三台——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演贾政,电影里则是由芳华越剧团的徐天红初演)红楼原版;青年版的红楼则是徐玉兰高徒演电影《舞台姐妹》里邢月红的曹银娣——她后来改唱陆派;男女合演版则同样是徐玉兰高徒史济华(其实他是唱范派的,上海越剧院第一批男演员之一)演老生的自然是张桂凤高徒张国华。而史济华刘觉张国华便是第一批女版越剧之后的男演员三剑客。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1-31 23:39:55 显示全部楼层
戏台忆旧(5)——因为(4)的内容和沪剧无关,故不转贴了。
星期四 五月 22, 2008 8:50 am

从正门在西藏路(三岔路口尖尖)的工人文化宫北海路边门出去,斜对过就是中央大戏院。名气瞎大,其实戏园子一点都不大。不过作为一个长江沪剧团的演出基地来讲,并不算小。长江沪剧团属于徐汇区,和属于黄浦区的艺华沪剧团一样是集体性质。它的台柱子是施派创始人施春轩和汪派创始人汪秀英。

施春轩资格老,辈分比后来的生角名家解洪元王盘声邵滨孙他们都要高出一辈。唱腔特点是苍劲有力,代表唱段就是传统戏“顾鼎臣”里的游春。汪秀英是旦角一时之秀,拿我好婆的评价来说汪秀英唱腔有“荡”调。我自己的分析是汪秀英阿姨的滚板非常好——所以她唱的赋子板与众不同。代表唱段是“史红梅”里的控诉。

说起来,这两位都和我家有渊源。施春轩曾经有意和我好婆谈朋友未果,据说因为两人性子都偏“刚”,没有软柴缚硬柴的姻缘难以走到头。尽管没有结果,施春轩的妹妹施春娥后来照常来我家。我疑心是否当年就是她在帮哥哥拉线。

汪秀英比我好婆小一辈。最先认识的是汪秀英的母亲,由于在一次经济危机中好多人都去汪母处上门逼债但是我好婆却没有这样做于是两人结为好友。汪秀英在海防路的家里我也去过多次,记忆中是有几次去吃西瓜,那西瓜又大又甜。

说是施春轩排名资格在前,由于年龄以及角色关系,除了顾鼎臣一类老生为主的老戏之外(其实这部戏老生戏也不很吃重),主要是汪秀英挑大梁。配演的小生是刘正道,扮相好嗓子好。在电影《罗汉钱》里就由他代替人民沪剧团的顾智春出演电影中的第一小生角色李小晚。这和由艺华沪剧团的邢月莉代替原来舞台上的向佩玲出演燕燕一样(有紫竹调著名唱段燕燕做媒——到维也纳金色大厅那就是茅善玉当仁不让亲自去演唱了)。

刘正道在“顾鼎臣”里演第一小生林子文,汪秀英演林妻。相国顾鼎臣告老还乡昆山老家,游春时腹中饥饿,恰遇林妻以菠菜豆腐锅巴招待。那也就是有名的民间传说菜名“红嘴绿鹦哥”“金镶白玉嵌”“菜刀汤”的由来。同名弹词则是张调创始人张鉴庭和张鉴国的拿手戏,其中“踏勘”一折张鉴庭起的师爷角色百听不厌。

汪秀英的代表作有“啼笑因缘”。跟后来马莉莉一人演两角的本子不一样,沈凤喜由汪秀英演何丽娜则由汪派大弟子汪婵娟演。施春轩演刘将军,樊家树由丁国斌扮演。那时是常演常满的一部看家戏。汪秀英唱京韵大鼓也非常有味道。“花弄影”是另一出典型的鸳鸯蝴蝶派戏曲。汪秀英在其中因剧情需要花旦有男装打扮出现,一身西装印象中比越剧的女小生比如尹桂芳演的浪荡子都要来的神气。汪婵娟的何丽娜非常漂亮。

另外有一出是《珍珠塔》。汪秀英演彩屏,汪筱英演陈翠娥。是不是刘正道演方卿已经记不清楚。那场跌雪究竟如何也没有印象。但没有锡剧精彩是肯定的。

后来,响应号召大演新戏。长江沪剧团也排演了诸如“史红梅”(纱厂女工抗日罢工戏)“黛诺”(云南少数民族戏)。但是我都没有看过。最后一次在北海路中央大戏院看的戏是长江沪剧团根据电影“保密局的枪声”(2006年翻拍成35集电视连续剧由谢君豪主演)改编的新戏“战斗在敌人心脏里”。

那出戏是刘正道挂头牌,演打进保密局的我方间谍刘啸尘。汪秀英演和他接头的女地下党员。戏编得很好,场景变换记得也很有特色。特别是一开场叛徒要叛变出卖,刘正道演的刘晓尘急于锄奸情节紧凑急迫唱腔设计贴合剧情发展。后来又有一具女性受刑的影像,是采用投影照在天幕上其实并没有真实演员出场,颇有新意。

后来长江沪剧团转移到徐汇剧场演出——他们属于徐汇区嘛,我也就再也没有进过中央大戏院。当然,现在那旧址因城市改造早已不见踪影。
博客飞云浦
HemingQian 2010-2-1 11:58:05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精彩及了!谢谢!
HemingQian 2010-2-1 11:59:51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精彩极了!真不愧是金牌写手, 谢谢!
blogfeiyunpu 2010-2-1 20:16:3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夸奖。

新光剧场我原先以为已经拆除,——浙江路大变样了。去年回去才知道新的新光剧场是专供话剧演出的场所。
博客飞云浦
滩簧 2010-2-1 20:57:08 显示全部楼层
飞云浦老师的文采真好,羡慕。我能学到你的一点皮毛就好了。
blogfeiyunpu 2010-2-1 21:27:21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这(6)也贴上吧----现在已经是京昆越沪共用,还有好多个唱会。

比如我在网文——举办个人演唱会的两个特例(其二)里写道:

这又一个特例是邵敏。

邵敏何许人也?他根本就不是戏曲演员,却在天蟾舞台这个令人自豪的所在举行个人演唱会并获得好评。

邵敏个人演唱会的题目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确实名如其人,邵敏就是一个在希望的田野上成长起来的戏迷。

在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八日,这位农村青年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艺术天分戏曲爱好和执着追求。演出内容有沪剧(这是本土戏)越剧和评弹等选曲选段。唱评弹时还弹得一手弦子,真不容易。我知道好些评弹票友能唱能说,但是指尖功夫相对欠缺。所以说邵敏相当不简单。

邵敏是上海郊区的文化站主任,从小喜欢戏曲而得到曹路乡领导支持举办个人演唱会。除了领导之外,邵敏也得到了妻子和孩子的支持鼓励。

越剧名家郑采君(《追鱼》中演假包公乌龟精——记得不是电影中的那位魏少云)对邵敏就赞许有加。当然,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总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能够到天蟾舞台开个唱会本身就是一件展示魄力和功力的大事件。

真如乡领导所说,邵敏个唱会的举行对开展乡间文艺活动是一种极大的促动,也是曹路乡文艺品牌的一次成功展销活动。(我把曹路乡编进全本卖红菱里去了,呵呵。)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老牌戏曲演员至今未见有自己的品牌集中展示,是不是该当向邵敏同志学习啊。

*****************************************************

戏台忆旧(6)
星期二 六月 03, 2008 9:17 am

再从北海路往北退,就要说当时上海最大的一个戏曲场子——天蟾舞台,电视连续剧《荀慧生》来上海一炮而红的所在。

天蟾舞台位置在四马路云南路口,斜对过就是出了名的会乐里——顾名思义就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所在。

说天蟾舞台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戏曲舞台一点不夸张。它是唯一一个有三层楼的戏曲舞台。也是海派代表人物京剧老生麒派创始人麒麟童周信芳的演出场地。解放后上海京剧院(应该是第一个称院的上海戏剧团体吧)的演出也就是在这个剧场。

舞台比人民大舞台还要显得进深——这就便于武打戏展开身手。第一次看周信芳的戏就是他的代表作《追韩信》,花五毛钱(当时够贵的票价)趴在三楼第一排前的栏杆上看肖何追赶韩信出场时的吊毛。我妈就说:花五毛钱就看他这么一下子。人民大舞台我看袁雪芬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的西厢记最贵票价也不过一块二。可想而知那五毛钱的价值。

那场《追韩信》记得是贺梦梨演的韩信。周老受到疯狂批判的《海瑞上疏》也是在天蟾舞台上演的。记得的戏码还有他和童芷苓演的《乌龙院》,和李玉茹童芷苓演的《四进士》,李玉茹的《梅妃》。

其实我第一次进天蟾舞台远在我看《追韩信》之前,那也是和我进人民大舞台一样是一个少年儿童场。演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陈正柱演孙悟空,现在美国纽约的黄派创始人黄桂秋之子黄正勤演唐僧。是不是朱文虎演的猪八戒已经不很确切。小小年纪对于白骨精一变少女二变老太三变老头很感惊奇。因为这不是小说也不是绍剧电影而是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尽管是一蓬烟起,白骨精闪到一块大石后面然后转出一个美女来,这也够让一个小孩子目瞪口呆了。

之后,就是我在呼吁戏曲演员双出一文中写过的童芷苓折子戏双出。她在第二出出场演《玉簪记》“秋江”里的陈妙常,荀派;第四出出场演《宇宙锋》“装疯”里的赵艳容,梅派。双出就是展示演员深厚功力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天蟾舞台就没落了。我曾经在约会时相约在天蟾茶座(那时候只有茶座没有舞台)饮茶。伴随有音乐,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同在茶座落座的有一家带着一个小男孩。那个看上去幼儿园年龄的小孩竟然伴着音乐起舞,不断地扭动屁股,跳起当时最流行的迪斯科。那一幕实在是逗得我们捧腹大笑。

重新回到天蟾舞台看戏又间隔了很长时间才如愿。上次看严庆谷的《佛手桔》就是在天蟾舞台的首演。再上一回看的是实习演出的折子戏,从“盗甲”开始,记得后面有一处折子戏是女山大王(刀马旦)和小生丑角戏。其中和我在红楼新曲《姽婳将军》里也一样引用了曹雪芹的“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作为两句唱词。

今日的天蟾舞台已经没有三层。但是二楼的座位设计成鸳鸯座颇有特色。演出也是大杂烩,京剧越剧黄梅戏沪剧应有尽有。原因无他,盖因戏曲舞台场所早已大大缩水之故。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2-1 21:32:1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0-2-1 21:34 编辑

戏台忆旧(7)
星期五 六月 06, 2008 5:33 pm

现在该轮到《荀慧生》电视连续剧里那个著名女老生的舞台——共舞台。

共舞台原先据说不是一个独立的剧场,面对着现在的延安路(以前叫爱多亚路吧)的门是没有的。它本来是大世界的一部分,专门作为大世界里的京剧场子。后来独立出来,开了通马路的门成为一个共舞台。那就和大世界除了是一个老板黄金荣之外,就不搅在一起了。

那扇大门右边便是郑福斋,北京铺子专卖酸梅汤(太好喝了,写到这儿就是码梅引渴)。夏天冰镇的酸梅汤更好喝。另一边是中药店那个店门特别高大,记得叫童涵春。所以绝对不是电视剧里那个和天蟾舞台一模一样的开在马路转角上。

解放后的共舞台开始也是京剧场子。记忆中是新民京剧团的演出场地。新民京剧团是集体性质,和周信芳领衔的上海京剧院国营不相同。它的台柱子是小王桂卿,顾名思义应该是王桂卿的徒弟。

小王桂卿以演猴戏见长,记得还演红生。好像没有看过他多少戏,可能是主要都跑天蟾去看京戏了。新民京剧团里有一个乾旦非常有名气的,那就是黄派创始人黄桂秋。黄桂秋是正字辈头牌小生黄正勤的父亲,和关怀(那时候没有改名为关栋天)搭档演《乾隆下江南》的旦角演员黄小秋的爷爷。(去年回上海看了一场抢救弱势流派黄派专场演出,很棒!)

我自己印象不深,据说老同学看过他演的萧太后。说黄桂秋一出场虽然是个女配角,可马上就把女主角(应该是铁镜公主吧)给比下去了。

文革后新民京剧团不复存在,听说小王桂卿去当戏校老师,也不知道消息可靠与否。

再后来,我常去的时候是上海沪剧院的演出场地。最早在那里看的一出沪剧是《甲午海战》,剧本非常好。张清演邓世昌,那一段“茫茫大海波涛涌,心潮滔天上九重”唱得好极!邵滨孙演反派那个坏蛋管带。本来戏里面的金堂妈是老旦演员筱惠琴演的,突然有一天我正好从光明中学放学回家走过看到舞台门口列着告示牌——上面写着今晚金堂妈有丁是娥饰演。真是难得!第一旦角来演老旦并且是配角(记得只有两场戏)。后来谜底揭晓——原来丁是娥要参加沪剧流派演唱会压台演唱《甲午海战》中的“祭海”。那一段反阴阳比之最早的《罗汉钱》里的“回忆”更加登峰造极。可以说,后来任谁学唱也到不了那样的水准。

文革后在那儿看的一部沪剧是《风流英豪》,写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应该是和张瑜王心刚拍的电影影片《知音》同时吧。演蔡锷的原黄埔区艺华沪剧团的当家小生王派创始人王盘声。那时候记得是和吴县沪剧团合演的。

然后就是接二连三地看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的演出。茅善玉一炮而红的《一个明星的遭遇》就是在此连演连满一百场。跟拍的电视剧不同,戏台上的小红是许帼华演的,到拍电视《璇子》时让给一位青年演员。

陆续看过的有王珊妹沈惠中陈波主演的《离婚记》(徐伯涛沈仁伟都是配角,其中有一场次叫做奇双会)陈瑜王珊妹徐伯涛主演的《返魂香》陈瑜主演的《无辜的罪人》茅善玉徐俊孙徐春吕惠丽主演的《血染姐妹花》等等。——那一次徐俊去团中央开全会,是凌月刚演的书记,凌月刚现在是戏校老师。

当然,同样的事情是共舞台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它只留在我们观众的回忆之中。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2-1 21:40:59 显示全部楼层
戏台忆旧(8)
星期二 六月 17, 2008 9:15 am

已经提到原先的共舞台和大世界是相通的。后来共舞台另行开正门割断了和大世界的内通道成为独立的一个戏园子。

以前,大世界和外滩南京路城隍庙等都是上海的标志之一。现在是大不相同了。既然是戏台忆旧,咱就只说过去的辉煌。

最早知道大世界是从沪剧传统剧目《阿必大回娘家》里晓得的。雌老虎出场提到她的宝贝儿子石秤砣就说到坐铛铛车去大世界白相。照哈哈镜的时候因为儿子人本来矮小,站在一只变矮变胖的哈哈镜面前一下子找不到人影。说他就像个踏扁了的灯笼壳子。这里面有嘲弄乡下人的味道,暂且不提。

小时候听得多的就是阿必大弹棉花,三国开篇西厢开篇卖红菱搀桥盘夫刘志远敲更之类。真正到进大世界白相那是长大了的事情。那时候生活艰苦很小就作外包工,碰到任务完成正好是空档又有了奖励的前提下那末去一趟大世界就是理想境界。

大世界门票一块钱。早早排队为的是去占个好位置。大世界有许多戏场子,都不对号入座先来先占。看了这个看那个不存在散场后把观众撵了跑的事情。这有点儿像美国的电影院,一下子有十八个屏幕十八个放映场子。只要你愿意看了这个看那个——理论上讲不可以技术上是能够做到的。

大世界的经营方式就是理论上绝对允许你不停地去看。看着这个不想看了马上能够去换另一个场子。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是带好一瓶水一个面包准备看日夜两场。中间凑得巧,还可以在天桥上看杂技。大世界的杂技也是有名气的。

一般而言,来大世界演出的都是一些二三流的剧团包括好些是外地小剧团。凡是响当当的名剧团是不会出现在大世界里的。否则怎么会只收一块钱门票呢。

也有长期驻扎在大世界的剧团比如以前的群艺沪剧团。那是在上海六大沪剧团之外的一个剧团。大世界就是他们的演出场地。在之前一个剧团某一部戏打响了大家搬演是不稀奇的,也没有啥版权首演权转让费之说。

上海人民沪剧团为石筱英度身打造了一步一老旦为主角的新戏:《母亲》。讲的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以往老旦为第一主角的戏很少尤其是新编现代戏。有中年妇女担纲那也不是由老旦角色为第一主人公。石筱英自从在《罗汉钱》中演五婶开始便从花旦改演老旦一直是配角至多是第二女角。但是这部戏绝对是第一主角第一女主角。

群艺沪剧团马上搬演。我没有看过石筱英演的《母亲》,只是在电台里听过包括里面著名的唱段至今熟记在心。我看的是大世界的《母亲》。因为搬演,一切原式原样,除了舞台比较小演员名气不响之外。印象中的那位老旦演员非常好,嗓子扮相都好。名字应该是马秀英(年代久可能姓氏会搞错)。这是我看的大世界的杂牌戏里最好的一出戏。

其余主要是看越剧,也有到一个最大的场子那里主要是演京剧。因为京剧总有武打,场面小的话是在施展不开。另一个大场子放电影,都是些老掉牙的片子我从来不去。

戏场子多剧种也多,好像那时候上海唯一的锡剧团红旗锡剧团也在那儿演出。应该还有甬剧团扬剧团等。反正在那里能看的话就看个够。一块钱的功效实在是不错。

再后来真的长大了,也就再也没有去过大世界。据我一个朋友他姐姐在大世界当会计的内部消息说生意并不好。也不知道现在的大世界在当今的现状下怎么样了?有意思的是我说我家一推开窗门看到的是医药公司(以前的七重天)的天线尖,我朋友马上回敬说他家一推开窗门看到的就是大世界的尖顶。

经朋友介绍曾经去过美国的“秀”之都,那是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原本荒凉的地域开辟出来的密集戏场子。所以号称秀都,都是一些和大世界同等级别的剧团尤其是家庭班底的剧团在演出。本着成本小效益好的原则生存下来。好多初出道的演唱人员在那儿先是免费义务搭班然后创出一点名堂自己租一个小场子演出。有好些是包下场子作全年演出的。也有好些已经打响了牌子成为秀都的品牌。

那一次去首选的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性杂技团和一个爱尔兰踢踏舞剧团。杂技演出老少皆宜,也像大世界中心露天场子一样挤满了人。爱尔兰踢踏舞是演的舞魂,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班底。水平当然不能跟顶级的相比,但是也一样过了瘾。正像在老家看以前的常熟市越剧团演的《红楼梦》不能够跟徐玉兰王文娟的红楼剧团比一样。但是要是从性价比来讲也不无可取之处。何况如果你没有机会看到徐王的原版的话。

所以联想到大世界,不应该占那个寸金之地白浪费资源。而是应该到那些青浦南汇松江开辟一个类似于美国秀都的场所。假如大家没去过难以想象那个秀都是啥玩艺儿的话,只要想象一下每个中国人来旅游探亲都会去的赌城。那是一个沙漠上建造起来的奇迹。然后把赌场撇开剩下的不就是一个秀都?

大世界的全称是大世界游乐场。好啦,这就再明白不过——一个有娱乐有游玩的地方。所以,为什么不建造多个小型的大世界放在最广阔的观众来源面前让他们来娱乐游玩呢。干吗要放在那么一个老地方占着茅坑——记得大世界一度很不景气改成为青年宫。——上海工人造反队庆祝成立半周年就在青年宫也即大世界。据说王洪文被张春桥一顿臭骂——难道你们就等不及一周年啦(意思是半周年就忙着大张旗鼓作生日),果然不长命喽。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2-1 21:46:0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0-2-1 21:48 编辑

戏台忆旧(9)
星期五 六月 20, 2008 10:24 am

从大世界顺着西藏路往南走,不远就到金陵路口那儿是大众剧场。解放之前就是黄金大戏院——海上三闻人中资格最老的黄金荣产业所以叫黄金大戏院。

黄金大戏院就是马连良带着张君秋来上海造就他一个二肩旦爆红上海滩的所在。本来马连良的打炮戏总是群借华,那是他须生的看家戏。可是满台的生角,却无一是女性角色。故而马连良特地改戏码,当晚首演贴的是《龙凤呈祥》。既是老生戏,旦角的戏份也不轻。第二天则贴的是《苏武牧羊》,同样是和张君秋搭档。

前辈提携后辈用心良苦。这种梨园行当的优良作风现在已经不多见。

我对大众剧场熟悉是因为它在法租界,西藏路对面是“鲜得来”排骨年糕店的发源地。一条小小的弄堂,弄堂口就是一个小摊头。要一份是一块排骨两条年糕管饱了,至今记得那汁水很好吃。再过去一点点在淮海路西藏路口是我的母校光明中学,以前叫做中法中学。那是老房子完全经得起地震的那种结构,楼梯也很宽大。到现在那一幢教室楼还在,大家有机会到上海完全可以去看看。

法租界地面的特点是电压110伏。那时候我们住在恒茂里,好好婆也住在恒茂里,对面就是龙门小菜场买菜很方便。后来搬到三马路浙江路那儿从前是英租界,是220伏电压。记得电灯泡都必须换。当然再后来老房子那里也全部改成为220伏。

大众剧场的换名造成了那儿主要成为电影院。有时候有戏剧演出,我进去过一次,看的是马莉莉陆敬业的《白莲花》。这出戏的时代马莉莉还是一直演英雄花旦的路子,到后来才转型。再说一个题外的话,那次看戏是一对约会的谈朋友,我算是电灯泡。白莲花是悲剧,英雄末路。那一对最后也是惨然分手。是不是有些不吉利的影响呢。

大众剧场,既没有在那儿好好看戏,也没有在那儿看过电影。只能说说我在写《张君秋与吴励箴》剧本时了解的一点京剧盛况。——收集到的资料说的是金廷荪,黄金大戏院老板。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2-1 22:27:21 显示全部楼层
戏台忆旧(10)

从大世界往南走到金陵路口是大众剧场,记得《追鱼》好像是在那儿演出过。方向相反,从大世界往北走刚走过南京路左侧就是一连四个挨在一起的娱乐场所。第一个是红旗电影院,另外一个是书场再有两个是戏园子。每个场子占地面积都很小,比如那个红旗电影院规划成专放纪录片,可想而知观众人数不会多。似乎刚开张时是守住这个宗旨的,后来就变了样。我们两口子第一次一起看电影就是在红旗电影院看的《通缉令》。那些小小的场子以前都是新世界游乐场的一部分。

新世界游乐场也曾是申曲场子之一。解放后,新世界游乐场没有了,门面改成是新世界百货店,是整个黄浦区百货公司最赚钱的一家商店。因为中百食品时装永安四大公司都是市级单位,不属于黄百,所以地理位置绝佳的新世界就在黄百独占鳌头。现在新世界变成上市公司。

那四个小场子的娱乐场所就是当年的新世界游乐场的残余部分,保留着作为继续发挥娱乐功能。那个书场我进去听过一档书,是哪一部书因为年龄小早已忘记得干干净净。记得很清楚的是那时候听书不但有茶喝还有零食卖,那椅子是十分像大学中大课堂里的那种单人座椅,有一个扶手面积比较大可以放下一本大开面教科书的那种样式。当然在书场里是有一个正正好好的孔洞让放茶杯。

再往北紧挨着的两个小戏院比北海路上的中央大戏院更小,好像有一个是叫做五星剧场已不确切。因为小不起眼,来这儿演出的大都是小剧团没有多少名气。曾经有些外地的地方戏剧团来这儿演出越剧甬剧啦啥的。最记得清楚的是文彬彬演的滑稽戏《三毛学生意》就是在这儿。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滑稽剧团再也没有声息。

时代变迁,不要说文彬彬的滑稽剧团没有踪迹,就是那几个娱乐场子也早就不再存在。依然存在的是新世界——依然是商贸中心,还有上市股票。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2-1 22:30:25 显示全部楼层
戏台忆旧(11)

中国大戏院,这个剧场名称够吓人的吧。可它原来就是坐落在北京东路不到的一条僻静的小马路(应该是牛庄路吧)上。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看戏。去得最多的是离它不远的新光剧场。

中国大戏院是一个京剧场子。既然是京剧场子,适用于武打场面设想势必舞台足够大。这样才能够连续小翻,否则一不小心就要翻到台下去了那就太不安全。但是其规模大概不能够和天津卫法租界有名的中国大戏院相比。

虽然没有进去看过一部戏,但是有时候要到北京东路(那儿是上海有名的五金一条街)另外会到祥生出租公司隔壁那条弄堂去找同学要走过那里,记忆中外地京剧团来沪演出就经常是在那儿。

从历史纪录来看,中国大戏院曾有的辉煌完全不亚于天蟾舞台共舞台大众剧场人民大舞台。能够查到的资料有——

1947年9月3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十九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一天演于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剧目
《法门寺》(杨宝森饰赵廉,张君秋饰宋巧姣,裘盛戎饰刘瑾,刘斌昆饰贾桂,芙蓉草饰刘媒婆)

1947年9月8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廿四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六天
演于上海中国大戏院。原定只演五天,后续演五天。演出剧目循环所以仍为《法门寺》(杨宝森饰赵廉,张君秋饰宋巧姣,裘盛戎饰刘瑾,刘斌昆饰贾桂,芙蓉草饰刘媒婆)

另外,记得盖叫天的儿子,在杭州的张一鹏张二鹏来上海演盖派的武生戏也是在中国大戏院。除此之外,印象不深。希望有更多信息的网友们补充。

和中国沪剧网有关联的是网友票友王子伟的个人专场演唱会就是在那儿举办。我在网上看了之后写了一篇网文——却不料在此间遇王子。前面八个字套用了西厢记第一场的唱词。王子则是王子伟姓名的前两个字。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2-1 22:39:46 显示全部楼层
(12)是市府大礼堂 ,四马路江西路那儿,我去看过一次表演。和沪剧毫不搭界,不再贴在此地。跳过。大光明附近的上海滑稽剧团姚周档的剧场也跳过不贴。

戏台忆旧(13)
星期一 七月 14, 2008 4:20 pm

在这儿把黄浦区结束。

非常抱歉,实在想不起那个戏园子的名字。拖到现在,还是在犹豫是否是九星大戏院。那是在延安路上成都路附近,不到有名的糖炒栗子店的位置。后来改成为黄浦区少年宫。隔壁不远就是警备区招待所。

在那儿看的戏是滑稽戏。滑稽戏上海地方特产,尽管苏杭也有,毕竟上海是老大。延安路上这家戏院是大公滑稽剧团的演出场地。据说受到禁止的那出《活菩萨》, ——涉及一贯道,是在西藏路上那新世界分割出来的小剧场演的。我完全记不得内容了。大概实在年龄太小吧。好婆是杨华生绿杨兄妹俩的戏迷,说是杨华生演的活菩萨特棒。眼睛瞪得老大。张樵侬反串演一个迷信老太太,一口浦东话。

大公滑稽剧团的经典《七十二家房客》和《糊涂爷娘》都是看的电影,不是进场子看戏。在延安路上看的是两部戏——《拉郎配》和《苏州两公差》。

这都是从其他剧种搬演改编过来的。拉郎配本来就是喜剧,杨华生演秀才,绿杨演卖艺女。一开场家家抢亲,很热闹。记得连和尚都抢了去。

苏州两公差是改编自《炼印》的一出戏。虽然不是数一数二的经典,喜剧效果也不错。记得在真巡按大人来到明天要炼印判别真假的隔晚,一筹莫展时杨华生唱的是评弹——这和最近的王丽君朱俭唱评弹负载剧情不同样。

黄浦区的戏园子就有那么多,远远超过别的区。在黄河路上应该还有一家明星大戏院。因为不大走到那一块,不知道它是否过成都路。黄浦区静安区的分界线是成都路,所以吃不准明星大戏院属于不属于黄浦区。可能属于黄浦区的可能性要多。

明星大戏院是杨飞飞赵春芳的勤艺沪剧团演出场地。他们两口子住在新闸路一条西式弄堂内,离明星大戏院应该不远。虽然去过那条弄堂多次,却从未进明星大戏院看杨派赵派的戏。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遗憾!

另外应该有的是一家杂技场子,也在南京路上。好像不应该归入戏曲类,也就不去说它。

很多这些戏园子都已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上海大剧院,雄踞在面积大大缩小了的人民广场西端。
博客飞云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logfeiyunpu

11
粉丝数
18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