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专题栏目
›
沪剧文化
›
什么都在变,上海话也在变···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什么都在变,上海话也在变···
[复制链接]
来源:
潇洒
2009-9-30 11:42:19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上海话的变迁
......
上海成为商埠之后,全国各地的移民汇集上海,他们的语言势必对上海话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江浙人多,语言也和上海话相近,对上海话的影响最大。南北语言在上海交汇,在自由的交际中,不少词语在上海生根,融入上海话,使上海话里的同义词特别多。比如表示“合在一起”的副词有“一共、一总、总共、共总、统总、拢共、一共拢总、一齐、一齐辣海、一齐拢总、一齐拉起、一齐勒化、一塌括子、亨八冷打、国落三姆”等,其中“一共”、“总共”来自北方话共同语;“一齐、一齐辣海、一齐拉起、一齐勒化”则出自本土,现在在上海农村还在用,城里多已不说。“拢总、拢共”等多用于浙江籍人;“亨八冷打”来自闽粤语,“国落三姆”来自宁波腔的洋泾浜英语“all sum”,最初的读法是“和路三姆”;“一共拢总”曾在40-60年代的上海很常用,现在说“一共、共总、一共辣海、一塌括子”比较多。
常用词的多样化是上海话宽容度高的一种表现,它使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容易听懂近于家乡话的上海话。再举几个例子:在上海话里,“一定”有“一定、肯定、准定、一准、板、板定、定计、定规”等同义词;“大约”有“大约、大概、作兴、大约莫、大约莫作、大约光景、约莫光景”等;“忽然”有“忽然、突然、突然间、突然之间、忽声能、着生头、着末生头、着生头里、辣末生头”等。又如方位词“后头”有“后头、后底头、后底、后面、后面头、后头起、背后头、屁股头”;“外头”有“外势、外首、外头、外面、外面头、外底头”等。“慢慢地”有“慢慢叫、慢慢能、慢慢介、慢慢能介、慢慢能个”。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话渐渐放弃不少自己方言中较土气的常用词,一些吴语中的通用形式取胜,如放弃“户荡”、“场化”而通用“地方”。
上海方言词中可以包容不少别的方言的用词。比如山东人来上海卖“大饼”,上海话词汇中就加上一个叫“大饼”的词,而且“大”不读“度”音而读如近山东音的“da”。又如苏北人在上海卖“油馓子”,上海人就在自己的语言里加了个“馓”字,读如“散”,苏北人把上海人叫“绞捩棒”的食物称为“脆麻花”,上海人也叫它“脆麻花”,就连“麻花”读音也跟作“mahua”,不读“moho”;广东人卖“鱼生粥”、“云吞面”,“鱼生”一词上海人叫“生鱼”的,原不读正偏式的“鱼生”,“云吞”与“馄饨”本是各地读音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写法,上海人都把它们照搬来用;在上海的宁波人把“百叶”叫“千张”;把“干菜”叫“菜干”,上海人也拿来就用。上海话可以吸收其他方言的第一级的常用词使用或取代自己的常用词,如吸收宁波话的“阿拉”替代了老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我伲”,“高头”、“窗门”也大有取代“浪向”、“窗”之势,“老头”、“老太”的连读声调也用了宁波音。不是歧视或排斥、而是可以较随意地吸收来沪移民的生活用语,以至改造自己,这也充分说明上海人说话海纳百川的气魄。
.........
------节选自钱乃荣先生《上海话的变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36
水乡
2009-9-30 13:02:13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人说话海纳百川,“海派”语言。: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logfeiyunpu
2009-9-30 21:08:41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阿必大回娘家里雌老虎的道白已经引不起大家的兴趣。
同样,唱腔咬字也得与时俱进。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也一样)都是活的语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博客飞云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rankwyj
2009-10-16 14:53:18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下去纯上海人就越来越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世怡
2011-1-3 22:37:04
显示全部楼层
上网不回帖,等于浪费电。在汲取了作者发布的作品以后,更要回帖支持作者,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logfeiyunpu
2011-1-4 01:41:07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人海纳百川!!!
博客飞云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哈皮猪猪
2011-1-4 21:22:22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真阿为我尼阿上海闲话担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hen9001
2011-1-7 14:44:56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字词可以"从众",有些则不行.否则,若干年后,沪剧\滑稽舞台上"我"(吾)难道统统要读成"话"(目前的上海话发音)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雀鸣轩
2011-1-18 19:48:49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人的大字有二种读法,一种读度,如浦东大团,长寿路的大自鸣钟,一种读大,大八寺,大埸,南浦大桥,大字读音是上海原音,就是用法勿同,顺囗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雀鸣轩
2011-1-18 19:58:48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一点,上海语言会变,上海话勿会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朱妙其
2011-5-16 20:34:57
显示全部楼层
潇洒先生很关心上海话变迁,学习您这种认真的精神.
另外,海纳百川的上海话中現阿拉一词究竟从何而来,我至今迷惑.看来也众说纷纭.我也出于好奇,作过一些了解,包括请教宁波的朋友,他们明确告诉我,宁波人自称不说阿拉的.那么上海话中的阿拉究竟从何而来,又如何形成?我至今尚在探究.如有了解的朋友请介绍.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娄江沙子
2011-5-18 21:05:23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生有灭,不断变化,此乃宇宙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雀鸣轩
2011-5-19 17:28:39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在上海语中与伲同义,伲成于苏卅音,阿拉旧时呒此讲法,浦东浦西乡音呒此讲法。可能成于五十年代,当时有了户囗制,各地人勿再能进入上海,上海人上海话说法出现了,优越感出现了,随后是支内,阿拉语流问内地,成为内地人学讲上海语的代表,又反回上海,在上海真讲的勿多。勿知对否,与大家商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朱妙其
2011-5-19 19:42:4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雀鸣轩
的帖子
感谢先生告知,使我对"阿拉"有了新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雀鸣轩
2011-5-19 20:23:12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先生太客气了,只是我的片面看法,与你共同探讨,不对地方希望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浏览过的版块
手稿文献
沪剧视频
沪剧动态
老戏单
戏迷交流
热心会员
热心会员
优秀版主
优秀版主
潇洒
好友
发布
14
粉丝数
2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