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4-9-15 21:48 编辑
晓明先生说的是事实,一点没有夸大,我也好多次听了一些老年演员的唱,真是不能恭维,只有王珊妹还蛮好听的。
老年演员頻頻登台亮相,有几种情况:
一是热爱沪剧,像一次赵慧芳在电视里讲我喜欢唱,别人请我去,我都去,也不计较报酬,因为我热爱沪剧;
二是直奔报酬,只要我唱得动,发挥余热赚点外快也不错,当然这并没有错;
三是院团领导邀请参加一些庆祝活动,作嘉宾助兴。
问题在于,作为年届七、八十已退休的老演员对自己要有个准确的评估,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的嗓子我的舞台形象能否保证演唱质量?能否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能否招老中青观众普遍的喜欢?
不否认是有观众来看热闹捧场的,只要你出来我就拍手,,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演出团体的服务对象是谁?来欣赏艺术、享受艺术美感的这部分观众是主流主体。
倘若老年演员各方面开始走下坡路、力不从心了,但是心底里却还放不下沪剧事业,那么大可退居幕后去当辅导老师,或者要么到社区沙龙与大妈大伯自娱自乐,何必还要频频声嘶力竭挣扎在舞台上呢?你自己自我感觉好得无比,有考虑到舞台下观众们的感受吗?
而且作为商业演出,票价不菲,你名气是大,但大家光是来看你名气的吗?你有没有拿出值二、三百元的东西来奉献给大家?还有青年演员屡屡唱坏高音,一而再,再而三,值这个票价吗?
现在各种媒体都在监督食品质量,那么演出质量有谁来监督谁来保证?
说起青年演员,有人讲要宽容,当你还是戏校学生时可原谅,当你难得一次可原谅,倘若再三再四,那么该叫观众原谅到啥时候?
而且对屡屡出错要宽容,那么对于团里的其他青年演员是不公平的,别人也有欠缺,为什么不多多的宽容?为什么挨不上拜师只能划为另类当配角?
以前文革时演样板戏,每次演毕,当即留下开总结会,检查有否出错,出错就要检讨扣奖金,抓得紧就保证了演出质量,当然如今不必像文革搞得人心惶惶,但不知现在的院领导对每次演出是否都有关注?都有监督?比如有否忘词儿,有否跑调?舞美、乐队乃至打字幕等等。领导不抓紧,演员无所谓,下次还会再犯。
消费者在超市里买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尚可维权,退一赔三,那么观众屡屡看到演员低质量的表现,怎么办呢?只有吃进,公平吗?
演艺界的历史上有不少明智的演员是:当发觉自己难以完美时,激流勇退,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永远是自己巅峰时美好的形象,而不是年老珠黄时臃肿的身段和嘶哑的嗓音。
尊重老人是美德,而老人也得有点自知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