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霓虹灯下”的沪剧

来源: mjj1223 2013-7-2 10:49: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是看着《霓虹灯下的哨兵》、《江姐》等红色经典长大起来的老年人,如今看到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广告,欣然走进剧场。。。。。。
从话剧到沪剧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作者沈西蒙之遗孀将该剧版权无偿提供给上海沪剧院。坚实醇厚的原作给沪剧的改编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改编弱化了原剧中阶级斗争的线条,突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初进上海滩,帝国主义特务和资产阶级企图用“香风”、“毒雾”来毒害人民军队,甚至不惜用破坏游园活动来破坏新生的上海,真实地再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初驻南京路时惊心动魄的一幕。
    应该说,沪剧在改编上是成功的,尤其加入了赵大大与阿香的爱情戏,也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的。全剧舞台场景宏伟,场景转换自然,演员表演也各具特色,因此该剧从话剧沪剧的改编是成功的。
“读得”随想
    话剧与沪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听“讲”,一个听“唱”。说起沪剧的“唱”,我们这批老观众不禁又要津津乐道起上海沪剧的丁派,解派,王派,邵派,杨派等等脍炙人口的唱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霓》剧中,真正体现流派唱腔的唱段不多,难得有几段具有流派韵味的唱段,立即博得观众的掌声,“陈喜读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段。
    当剧中陈喜拿到春妮留下的信时,观众席中有人情不自禁地在说:“又要志超读信”了,果然,一曲具有王派韵味的赋子板“陈喜读信”唱响了。
    遥想当年,王盘声一曲“志超读信”,成为王派唱腔的经典载入沪剧史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上世纪六十年代袁滨忠一曲“林育生读(遗)信”,奠定了沪剧袁派唱腔的特色,成为“袁派”代表唱腔,至今为沪剧迷津津乐道,可惜他唱后不久即英年早逝,陨没在政治运动的恶浪中。
    改革开放新时期,孙徐春一曲“苏明读信”在沪剧观众中确立了他新一代沪剧代表人物的地位,可是不久后他离开体制,投身商海。
    而今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朱俭一曲“陈喜读信”,让沪剧观众对沪剧流派的传承和发展重新燃起了希望……
沪剧的根与本
    从《董梅卿》到《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海沪剧院似乎在打造都市沪剧的新形象,这倒也无可非议。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的西装旗袍戏就是对传统沪剧的扬弃与反叛,形成了都市沪剧的雏形。
    改革开放以后,在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等的倡导下,开展了“沪剧回娘家”等一系列活动,旨在继承与弘扬沪剧传统,让沪剧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沪剧的发展离不开根本。其根在于要立足广大沪剧观众中,其本在于不要脱离沪剧的基本特色,而流派更是其灵魂所在。当初的西装旗袍戏和后来的现代戏成就了“丁派”、“王派”、“邵派”、“石派”、“杨派”等沪剧流派。而综观上海沪剧院新创作的几台“都市沪剧”,沪剧流派的韵味越来越淡薄,而沪剧观众中热情期待的“茅派”唱腔也尚羽毛未丰。“都市沪剧”几乎成了“沪语歌剧”的代名词,而这也真是沪剧观众所不希望听到的。
参与人数 5 威望 +25 收起 理由
blogfeiyunpu + 5 本主题由 剑鸣视点 于 昨天 13:52 生成文章.
zxhanmimi + 5 有水平!
weiminshi + 5 沪剧应有沪剧的特色。舍此无他途。.
炳伊 + 5 言之凿凿,声自肺腑!
邵国鑫 + 5 言之有理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25

大神点评21

zhfzhf678 2013-7-2 11:29:39 显示全部楼层
龚山荣 2013-7-2 11:30:03 显示全部楼层
秋高气爽重阳日,祝各位网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仙人球 2013-7-2 12:26:17 显示全部楼层
“流派”是戏曲的魂。看了该剧,就如喝了一杯无滋无味的白开水。弱化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得。
白水 2013-7-2 12:26:55 显示全部楼层
mjj1223 发表于 2013-7-2 10:49
我是看着《霓虹灯下的哨兵》、《江姐》等红色经典长大起来的老年人,如今看到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

扫描0001_副本.jpg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腊梅xu 2013-7-2 13:16:59 显示全部楼层
mjf 2013-7-2 14:02:59 显示全部楼层
仙人球 发表于 2013-7-2 12:26
“流派”是戏曲的魂。看了该剧,就如喝了一杯无滋无味的白开水。弱化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得。 ...

本来以为一本“上海戏”,用沪剧来表现,是强强联合;
本来以为男女主角嘎许多,可以流派纷呈过瘾;
本来以为好容易创排一只现代戏,尽可以发挥沪剧擅演之特长;
谁料想,“一杯无滋无味的白开水”,浇得伲心又凉透!
只希望沪剧院别排一出扔一出,再下功夫精修好改——当年丁老师的《翠冈红旗》也曾有教训,但后来还是成就为《向五儿》的!
参与人数 2 威望 +8 收起 理由
石一杰 + 3 言之有理!
仙人球 + 5 言之有理,顶。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8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芸倩 2013-7-2 16:25:49 显示全部楼层
朱妙其 2013-7-2 19:28:47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题目有意思.
顺着有意思的题目说两句:
"又要`志超读信`了"一一沪剧老本还要吃到几时呢?符合观众囗味的出新,创新之路在哪里?有关人士听了不知作如何想?
"都市沪剧"一一上海的越剧,淮剧可以提"都市 0 剧",沪剧跟风,扬短避长,作茧自缚了.
炳伊 2013-7-2 20:32:38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凿凿,声自肺腑!
灰烬 2013-7-2 20:50:31 显示全部楼层
让一个上海话也不会说的人去排沪剧,怎么会有上海味道呢?
瑞雪 2013-7-2 22:15:08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演员的形象相当的好,唯有唱腔不够味道,可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mjj1223

35
粉丝数
59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