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挑山女人》逸夫舞台演出纪事

乔良 2013-3-5 20:09:4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浦东大哥 的帖子

谢谢大哥提供照片资料。
乔良 2013-3-5 20:11:3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滩簧西乡调 的帖子

谢谢周老师的览帖支持!
乔良 2013-3-5 20:12:58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网友览帖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乔良 2013-3-5 20:14:39 显示全部楼层
座谈会进行中······
DSC_7932.jpg
天意 2013-3-5 20:24:43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
郑雨馨 2013-3-5 21:30:20 显示全部楼层
祝天天开心!愉快!
沈勤 2013-3-5 22:36:20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的空气质量严重污染,我们决定不了天气,就决定心情吧! 让我们从快乐开始;做你想做的,干你想干的,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easonfeng 2013-3-5 23:48:08 显示全部楼层
滩簧西乡调 发表于 2013-3-5 16:44
回复 乔良 的帖子

十分赞成周育德教授“写这个戏的不容易之处是在于写真人真事,可又并不拘泥于真人真事的 ...

呵呵。闻到一点东西。哈哈。不过怎么说呢,大家的切入点有点不太一样吧。那戏其实也不错。也是好戏。当然问题也不少。也有人认为挑山女人这戏太婆妈。当然我不太认同。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滩簧西乡调 + 5 争鸣好!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I always wonder why birds choose to stay in the same place when they can fly !
叮铛铃 2013-3-6 10:37:14 显示全部楼层
黄成林 2013-3-6 10:45:25 显示全部楼层
薄薄 2013-3-6 11:06:06 显示全部楼层
乔良 2013-3-6 13:06:57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奎(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这个戏是一个艺术品,不是普通的宣传作品。宝山的戏,华雯的戏,我看的不是很多,但是从以前的《东方女性》,到《红叶魂》,再到《挑山女人》,应该说我们宝山沪剧团始终

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表现民族性格。华雯演的这些形象也都是很突出的,但是昨天,我觉得《挑山女人》是华雯塑造的艺术形象中里是最好的。《东方女性》很好,看的时间

比较长了,但是就剧本来讲还是有点概念性的东西;《红叶魂》这个剧本也很好,也得到大家一致肯定,塑造了一个女纪委书记的形象,也避开了把这个人物写的很高大全,把这个人物写的

很朴实,很深入群众的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形象。《挑山女人》,华雯演的非常投入,对这个形象,华雯是真正理解了。戏曲界理论上有一个争论,戏曲不需要体验,戏曲有程式就行了,这是

不对的,真正演好戏必须有体验。昨天这个戏华雯是真正有体验,真正深入到角色内心里去了,包括最后的谢幕,带着一脸疲惫的神情,我感觉她把这个人物的半生都展示了出来。
   过去我们一般的理解,沪剧是话剧加唱,所谓话剧加唱,就是忠实于生活,按社会的原样给他演出来以后再加上沪剧的唱腔。但从昨天的戏来看,沪剧不是简单的话剧加唱。比方说,

她在丈夫遗像前的哭诉,大段的念白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不仅是剧本是这样,演员的表演也是这样,一般的话剧是演不出的。还有最后与婆婆的和解的那个赋子板与淮剧的老淮调相似

,完全把戏曲的特点发挥出来了,这个表演是体验和表现相融合的,演员真正发挥了戏曲的特点,塑造了一个很感人的人物形象。
   李莉的创作观念是很现代的,对历史题材充满了批判意识。但这个题材写一个很传统的女性,这个作品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实现了从传统中发现现代,通过传统来表现现代,肯

于自我牺牲、坚强担当、坚韧是传统女性的特点,但是这种自立自强也是现代很强调的当代精神。李莉写出了当代女性的精神,这跟剧作家创作的特性非常相一致的。从开头到结尾的主题歌

就是歌颂女性,歌颂母亲,一个平平常常的女人,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唱词也很朴实,作者没有赋予这个人物多少高大的东西。还有最后与婆婆和解,十七年恨也恨过了,骂也骂过了

,一切都过去了,很真实,很普通,体现了一个坚韧坚强、勇于担当的女性形象。爬山本身已经很费劲了,挑山就更加辛苦,这个挑山有象征意义,女主人公用柔弱的肩挑起了社会责任,真

实的生活与艺术达到了统一。
   舞美方面,不是孙导一个人的问题。现代戏创作中的虚实结合可能还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舞台上的这个山越具体形象,就显的有点别扭,但是拿什么东西取代它也不容易,不要

也不行,要了又很具体形象,当然这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尾声王美英越爬越高,很有震撼力,因此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这个戏总的感觉越往后越好,被女儿骗回家后,“打女儿”不能打,打自己是实实在在的打,效果很好;在丈夫像前的哭诉很感人,到最后女儿的追悔,看到成子强写的信,华雯在这

个戏里面有很多创造,她的哭是艺术的、是戏曲的,但又很真实,这些表演不是话剧加唱,华雯的表演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达到了统一;与婆婆的和解最后使戏达到了高潮。与婆婆的

关系存在很多怀疑,第一场婆婆离开家的这场是可以再重新处理一下,这样的婆婆是有的,但创作要高于生活,不要管婆婆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是否可以把婆婆形象弄得更好一点。婆婆走的

理由要交代清楚,比如住在这个屋里她自己非常难过,老想起死去的儿子,自己想搬出去住,否则睡不好觉,吃不好饭,类似提出一些理由,即改善婆婆这个形象,也无损于矛盾的展开。
   整个戏的演绎是很好的,华雯的表演不用说了,其余的演员也都很好,都很投入,水平很高,演唱很好。我看了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品,刚才我跟李莉说,现代研究会编的前

些年的优秀剧本集,下一次再编的话应该把这个戏编进去。
DSC_7927.jpg
乔良 2013-3-6 13:11:51 显示全部楼层
康式昭(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上次在北京的梅兰芳剧场看的是华雯演的《红叶魂》,那次就感到非常好。在看这个戏之前,我对这个戏几乎是一无所知,我只是在过去的一些报道里看到过这个挑山女人,详细的都不知道。到这边才知道是李莉的剧本,才知道是这个班子,看完戏以后,我又把《文汇报》的那一版四篇文章一字不落的都看了一遍,我老眼昏花但一字不落也不大容易。下面我谈一谈我的六点体会:
   第一,这是一出真实的、严酷的戏。这个戏最大的特点是真实,严酷的事实,平民百姓的艰辛确实是催人泪下。他们的处境艰难,在当前确实是发人深思、催人泪下的,而这样严酷的真实又写出了让人幸福的东西,非常不易。一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挑山女人》对挑夫这个职业的选择,对一个失去丈夫、家庭苦难的女人来说是有多种选择的,而对她选择挑山,剧本做了非常合理的解释。在现实社会中,面对困难选择沦落的也很多,我们不管,她选择挑夫,真实艰辛又催人泪下,现在能把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写到这个程度的戏非常非常少。《祥林嫂》不说,因为那是旧时代的,而《挑山女人》写的当下,这是这出戏最突出的一个贡献。
   第二,这是一出引人思考、极具诱惑的戏。这出戏让我看到了草民的最艰难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朱门”。王美英的艰难是发生在九十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时候,这正是中国贫富分化最激烈的时候,所谓中国社会的分层,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个社会阶层的分析结果,经分析中国有九个阶层划分,其中第七是产业工人,第八是农民,第九是失业或无业的人群。主人公就是属于第九阶层。
   第三,这是一出帮大忙但忽略社会深层矛盾的戏。
   第四,这是一出让贫苦百姓立志而开脱社会责任的戏。中国母亲几千年来都是伟大的,戏中的母亲不是她要伟大,而是生活所迫所成就的伟大,是平凡中的伟大,是真实自然的伟大。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写的非常好,有老百姓可以学习立志的成分,同时也开脱了社会责任,某种程度上开脱了政府的不作为,政府职责的缺失,社会的冷漠,社会关怀的缺失,就是在柳青的《创业》里面的互助组的时代也不会出现现在的事情,农村有互助组,对老弱病残有救济。这个戏歌颂了老百姓的自强。
   第五,这是一出把矛盾引向封建习俗封建理念,而放弃了主要矛盾对立面的戏。困境是通过婆婆来促成的,包括“扫帚星”克夫的观念,把观众批判的矛头引向婆婆,婆婆身上有封建的习俗。从这点来说,真正忽视了造成困境的真实原因。
   第六,这是一部二度非常好、主演极为出色、有观众缘的戏。看了戏以后觉得二度很好,华雯的表演非常出色,表演得极自然、极真诚、极本色,表现人物情感很强烈,遭遇这么多艰难,艰难之后还很坚强,表演的很真实,那一记自己给自己的耳光,是一个极化痛苦的动作,这种内心的自我谴责,对孩子们的愧疚,生活处境中的无奈,包括在丈夫照片前的哭诉,华雯都表现的极具震撼力。剧组演员整个演出阵容都很好,导演手法很流畅,情节展示都很到位,这是很不容易的。音乐中挑夫的号子,与唱腔结合,非常自然,出来的时候,通过号子一下就展示出背景,把规定情景交代给了观众,二度非常出色,是一个有观众缘的好戏,是华雯的新奉献。
DSC_7938.jpg
乔良 2013-3-6 13:15:03 显示全部楼层
张洪文(中国现代戏协会副会长):
   我很喜欢这个戏,没想到李莉把这个题材写到这个程度,写的这么好,这么感人,让人感到写的很平实,写出了人情,写出了人性。这个戏让我们感觉做人要有底线,做事也要有底线。我们的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期,社会非常浮躁,很多人做人做事都没底线。李莉很不简单,很不容易,写出了这个人物,华雯又把这个人物活灵活现的树到了台上。沪剧擅长现代戏,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沪剧很辉煌的时候,也没有这种形象,这个戏塑造了一个沪剧的新形象,对沪剧来讲,《挑山女人》是又一个新高峰。因为我看沪剧看的多了,我觉得这出戏找回了好多的沪剧味,这个是很难得的。这个班子,他们不是在改造沪剧,而是在集体提高沪剧。沪剧在中国戏曲中是有生命力的,30年代在上海站住脚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很多人说沪剧是话剧加唱,我说不是,沪剧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没倒,六七十年代也没倒,而到了现在政策这么好,这么好的优惠条件,反而把沪剧弄没了,萎缩到现在已没有什么特点了。这个戏特别让我感动,特别是第六场,这个是沪剧的,第七场那个赋子板更唱出了沪剧的特点。
   这个戏的演员演的很求真,我发自内心的说,我非常喜欢这个戏。这是个好戏,不只是很真实,而是让人振奋,不是喊口号,是在打动人心。现在很多戏都想走捷径,要么奇特造型、光鲜的造型,特别是华雯这个年龄段演员,都希望在台上怎么亮丽,怎么好看。你看华雯演的却不是,这些都没有,都去掉了,并且让上海的观众这么喜欢,这可是不容易的,是硬碰硬的。这个戏从编剧到导演都是可以的,这是一出硬碰硬出来的戏,大家认可就可以长演。
   这个戏给我的启发很多,所以各方面都重视也是应该的。另外,宝山沪剧团很优秀,华雯曾经说,如果让人只知道宝山有个华雯,就是失败的。通过昨天的演出,我看到你们宝山沪剧团是一个整体,演员都不错,整体阵容都很好,特别是演成子强的,他的表演、形象和气质都很好,这个团大有希望。导演也很好,走的是戏曲的路子。舞美的问题,如何虚实结合需要研究,到底要不要用水还可以探讨,在这里我不说好还是不好,只能说形式不要大于内容。
   音乐方面的伴唱很好,李莉的词写得好。开头到结束的主题歌串联都很好,是一个整体,很多剧种请外面有名的歌唱家唱的效果不一定好,咱们这戏的作风很正,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需要进一步磨的地方就是婆婆形象出来太重,扭转不了观众的想法,还需要给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就按这么演很好,很感人。但要成精品还要继续打磨,我看婆婆这个人物还是要往好里走,但是怎么写好,要琢磨,要有色彩。
DSC_7966.jpg
乔良 2013-3-6 13:19:06 显示全部楼层
王蕴明(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这个戏非常好,从第一场开始,我的眼泪就没有断,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多少年来没有感动得这么厉害了。剧中人物让我很感动,同时我还想到很多问题,想到农村,想到了自己的老家、自己的母亲。我从七八岁开始挑担子,小学中学都在挑担子,一直挑到上大学才不挑了,我小时候也很艰苦。后来登泰山、黄山,看到泰山、黄山的挑夫,我感到他们的形象很高大,但是也感到心酸。作为几十年的老党员,基层的百姓如此困难、如此艰苦,感到很内疚,感情很复杂。
   这个戏非常好,应该去北京演出,去广州演出,去全国演,让城市的富裕阶层看看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
   这个戏很厚重,艺术样式很朴实,反映了底层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感情,这就是真实的价值。但又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人生的价值。王美英反映了一种很厚重、很崇高的人生价值,之所以她能够这么坚韧的活下去,主要是为了三个孩子。第一个层面是体现了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母亲,天然的人性是做人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体现中国母亲的传统美德;第三个层面是普通人的美德到中国母亲的美德,最终体现当代人的社会价值。当代的社会价值在于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期,作为一个人,一个当代人,每个人都应自强自立,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不论什么职业、什么阶层的人都要有自己的担当,在困难和艰难面前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的一种价值取向。王美英是这种典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伟大的典型意义。艺术家们发现了这个题材,很成功的体现在舞台上,看了这个戏,李莉在我心里也更加高大。这个团是个小剧团,有这样的眼光,达到这样的艺术层面真是了不起,在我的印象里,最近几年沪剧不太活跃,这个戏是真沪剧,这个戏可以振奋沪剧。
   这个戏从编剧、导演到舞美,都在追求戏剧的现代化,让我受到很大冲击力,像沪剧、越剧这样的戏剧,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开始是话剧加唱,但逐渐超过了话剧加唱的这么个阶段,是艺术上的前进。特别是华雯,不是话剧表演,完全是一种戏剧表演,发自内心的唱腔,身段也是戏曲的身段,不是话剧身段,导演也是这样追求的,《挑山女人》对沪剧来讲是一种前进。
   总体来讲,这出戏对整个戏剧创作界又提供了一个典型。现在整个创作界、演出界的目光是外国的,城市大款,官员们,大布景,豪华的,都往那个方向追求。但反映基层的、普通百姓生活的却很少,民间草根的创作倾向更加萎缩,这个戏要广泛宣传,是对创作界、话剧界、戏曲界、影视界的一个启示,是酷暑中一缕清风。我对这个戏的评价相当高。
   我觉得这个戏还可以提高。婆婆的戏一开始有点恶,不要写的那么恶,一开场应该给她一段戏,显示出两面性来,善和恶都要写,把婆婆的矛盾的心态写出来,解析一下恶的原因,善的东西要点一下,这个戏的中间要再点一下婆婆,她关心孩子,出场不出场的方式不重要,要关心三个孩子,观众对婆婆更有理解,特别是中国的农村老太太,对第三代都更加有感情,有爱,这应该是普遍的。另外,戏还要点一下周围的村民对她们适当的关心,实际的农村不会那么冷漠,尽管社会有变化,但不至于这么冷漠,还应该保留一些古朴的民风民俗。三个孩子还要干活,农村的孩子都要干活,瞎子可以找活干,十八岁的孩子还要干点活,编竹筐、放羊、打柴等,帮母亲干点活,是非常普遍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在的剧情处理的太干净、太纯了。对于成子强的构思很好,体现人间的温暖,还有很多地方很好,李莉很聪明,很巧妙,各取所需,做到了平衡。在此对李莉表示祝贺和敬佩。
DSC_799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乔良

37
粉丝数
53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