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流失严重的演员队伍

yuanbigui 2009-9-9 11:30:54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15#楼主的观点。其实乐观也好,悲观也罢,都是出于对沪剧这一本土艺术的厚爱和期望。
吴语越音 2009-9-9 15:29:39 显示全部楼层
人都是现实的,所以沪剧要崛起,要发展,要吸收和产生好的队伍,主要还是看沪剧的发展,如果观众众多,自然加入的人就会增加。
极品蛀虫 2009-9-9 19:47:30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不中听的话,各个沪剧院有没有给年轻的,或者是名气不大的演员机会呢?唱主角的永远把主角这个位子霸占着。说沪剧没有接班人,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原因,听沪剧人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其实就是文娱界特有的现象。
新生力量是需要培养,关键是培养出来一个新人后要给机会上台。
liuchao 2009-12-9 16:36:45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不是有钱吗?让他们拿出来补贴呀!工资提高了,谁想走!
小楼往事 2009-12-9 21:12:00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沪剧来说,光提高薪水就能发扬光大吗,错矣,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演员的专业技术+演员对本专业的人爱程度+演员的艺术涵养+演员的生活素养+主管部门的合理运作和对沪剧的热情+适合沪剧的市场运作的氛围,等等,等等,这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但,朱俭???恕我直言,他每月你给他三万元的基本工资(注意,是基本工资哦),也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至少在沪剧上,至少在这几年。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大厦过之,小楼即可
小楼往事 2009-12-9 21:21:19 显示全部楼层
再加上一句,沪剧要出戏出人才,只有采取国家剧院、团要实行私人化,国家也不要给他们钱,也就是“老板管理制”否者,死路一条。老一辈艺术家是怎么练就的,说白了就二点:“1、师傅逼的,2、迫于生计。”就这么简单。现在的演员,都是什么呀,只要电视上一作专栏了,就认为自己是大牌了,“朋友帮帮忙哦!”记住,侬差远啦。
关键一点,就是体制的问题:领导看上哪个听话的,就给这个演员多多的上电视的机会,这简直就是在强奸沪剧爱好者的民意,是害观众害演员。
大厦过之,小楼即可
liuchao 2009-12-9 23:13:41 显示全部楼层
青黄不接,令人担忧。
娄江沙子 发表于 2009-9-8 20:04

你就像个跟屁虫一样,在这个坛还混到个太阳,晕,你自己看看自已在这个坛,有什么贡献,贴没发几个,还信口开河。我看过这坛像你这样混的少数。以后有自己主见了才说,别像个跟屁虫
小楼往事 2009-12-9 23:36:01 显示全部楼层
11# 范学莘


哈哈,我个人认为这句“接汪华忠的班”错矣,严格地说,接解派的班,要是像汪华忠一样的话那就早早地完蛋了。你看他,和王盘声比年龄他还不能比,但现在再去听听他的唱,不是拉毛就是枉腔枉调。汪啊!!!!!盘声老当年和他那样的年龄,还在舞台上认认真真地演着戏呢。
大厦过之,小楼即可
英英 2009-12-10 06:28:32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古龙老师!
许多戏种由于种种原因现在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也在尽力留存,我们沪剧同样如此。  
我认为一个戏种,一台好戏,能编出一些广大观众喜听爱看的好段子,是延续这个戏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想当年京剧的今曰痛饮庆功酒,黄梅戏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沪剧的金丝鸟!
明年世博会在上诲召开,媒体能把沪剧名唱段在关健场合,黄金时段多多播放,那才是功德无量啊!!!!
华雨文 2009-12-10 11:30:55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像个跟屁虫一样,在这个坛还混到个太阳,晕,你自己看看自已在这个坛,有什么贡献,贴没发几个,还信口开河。我看过这坛像你这样混的少数。以后有自己主见了才说,别像个跟屁虫 ...
liuchao 发表于 2009-12-9 23:13

“跟屁虫”这词不雅。观点可以不同,但是注意挫词。大家是网友,亦是朋友。
白水 2009-12-10 12:03:55 显示全部楼层
“跟屁虫”这词不雅。观点可以不同,但是注意挫词。大家是网友,亦是朋友。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2-10 11:30

支持版主的观点!
liuchao 2009-12-10 12:44:58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版主的观点!
白水 发表于 2009-12-10 12:03

我承认是不雅,但似乎你们都同意我的看法了。
宋高歌 2009-12-10 19:52:40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如何才能兴旺?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在于政府的扶持,可是现在的领导大多不是本地人,听不懂或者也不喜欢,怎么可能来扶持呢。唯一的出路要民间自发,就像自发创办中国沪剧网一样,多办一些沪剧戏迷协会,通过戏迷协会来影响观众、来拉动专业剧院,经常的走进社区走入乡村,通过演出把沪剧观众从电影电视中拉回来。光由剧院来传承恐怕只能慢慢没落的了,因为这些剧院从现状来看非常缺乏公关人员、销售人员,要知道现在在市场经济的状况之下任何一个单位缺少了这行当的人才,要取得市场就是一个“难”字。而在我们广大的戏迷之中,这类人员大有人在,因此多组戏迷协会不啻是一条在艰难之中的阳关之道。要向北京菊声京剧社和北京湖广会馆京剧票友学习,干出一点大事来。
映春成林 2009-12-11 18:57:23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界不采取有效措施.很让人担扰.
映春成林 2009-12-11 19:02:35 显示全部楼层
开放以前有多少个沪剧团.现在一花独放.一花能让一屋香吗.我看还是返回原来的状况.让群花并放.这样比一花独放香多了.否则像炎日下的冰块.慢慢的全洋化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晓明

20
粉丝数
9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