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对《红叶魂》的一点想法

2yd 2011-9-12 08:43:15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沪剧乐队伴奏艺术是沪剧的一部份,也应属传承内容之一部份,所以应该对伴奏部份一视同仁,给予演出机会。沪剧的衰败已临危险状态,恳望主管部门出手相助,比如受大众爱戴的唐仁忠先生,是否可由国家出资安排一高水平的年轻人做他的传承人,把他的演奏特色传承下来,再不谋划此事就晚拉!
晓明 2011-9-13 15:29:33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演出大戏用伴奏带取代乐队是否妥当,我想答案只会是一个NO!
这一点乔良老师已经作了恳切详尽的阐述了。
这一做法在市区级专业表演团体中,宝山团是独家。上沪自然有相当整齐的乐队。长宁自从来了奚耿虎外援后,乐队也是搞的像模像样。而宝山团为什么这样做。我想无非是资金问题。至于艺术效果的孰是孰非,华团长当然比各位都清楚。我想此举不是创新,实属无奈。
其实这样的做法《红叶魂》已经不是首创了,要是没记错的话,从《缉毒女警官》开始以后,宝山就是一直沿用着。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这样的搭配,很是别扭,相当不爽!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宝山团的清新,朴实的表演风格。他们曾几度辉煌,也曾几度沉寂。就是这样一支有着鲜明特色和传统却是机构不全,配备不齐的表演团体,长期以来却是在相当艰苦的环境中生存着,拼搏着,默默地奉献着。
很是希望宝山团能重振雄风,展现给观众一台台具备完美艺术效果的精品力作。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走投无路!
问题青年 2011-9-13 17:14:19 显示全部楼层
官方消息:宝山地方政府关于每一只大戏的投入资金不少 网友千万不要走入这个误区! 赞同有的网友说的 是经济利益还是事业?一个蛋糕吃的人当然越少越好 谁敢吱声?哈 恐怕要得罪人了 这样混混一举二得何乐不为!
娄江沙子 2011-9-13 19:45:28 显示全部楼层
叶子先生的评点非常犀利,一如他的文风。沪剧网少有这样懂行而又能一针见血的诤友!乔良老师作为一位专业的沪剧人,其虚怀若谷的精神也令人敬仰。如果多了叶子和乔良这样的网友,沪剧何愁不兴!
朱妙其 2011-9-13 20:38: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种情事,不唯宝山团独有.
有句调侃语:戏不夠,爰情凑.如果"爱情"不夠,只能音乐(乐队).舞美凑了.但要是音乐.舞美再不夠呢?
在某些戏曲中,鼓板(地位)已为"指揮"替代;接下来,二胡将被什么所替代?
不知从什么吋候起,二百年的沪剧被有些人冠以了"海派"头衔.
"海派"是什么呢?
有好几年了,在当地上海我有幸观赏到山西的一出舞剧<一把酸枣>(是现代舞剧!).据说此剧后来中了国家大奖.我深深怀念她!
老猴 2011-9-13 20:53:35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不同的想法和各位关注沪剧发展的朋友谈谈。大家都对宝山沪剧团演出时所用的伴奏带很有看法,我是一个一直关注宝山沪剧团的沪剧老观众,原因是杨派。我从小就迷杨飞飞老师的唱腔,十几年看了华雯老师的《罪女泪》,尤其是听了戏中一大段华雯老师唱的杨派“看冰冰……”后就开始关注起华雯老师的戏。说真的,这个剧团真不容易。从以前由杨、赵两位艺术家挂帅的勤艺沪剧团到今天的由华雯老师领衔的宝山沪剧团;从一个拥有像黄海滨、陈景昆两位著名琴师的在圈内极具实力的乐队,到现在演出只能用伴奏带;从以前看杨老师的戏要连夜排队买票到现在这样窘迫的市场现状,作为一个喜爱看宝山沪剧团戏的忠实观众,我的心里非常忧伤。可我还是要说这个剧团不容易,这个剧团现在的演出状态令人钦佩!因为没有乐队不能怪剧团,那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怕背包袱!据说,宝山区政府现在只给了宝山沪剧团二十来个岗位编制,也听说了华雯老师想到音乐学院招人而政府根本不同意,从文革后重建到现在三十几年呐,宝山沪剧团的乐队就这样随着前辈们一个一个的退休而消失了。但如果再想建立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伴奏乐队谈何容易,现在就是宝山政府马上允许华雯团长招人,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能培养出像黄海滨、陈景昆这样的主胡了。请问,上海沪剧院随着唐任忠、杨妙康两位优秀主胡的退休,现在也只剩下一个曹惠明了,那曹退休以后呢?上海沪剧院乐队的伴奏水平还会高吗?忧哉!再问,上海沪剧院除了有一个号称是现在沪剧界最高水平的乐队(依我看也就是曹惠明一个人能算的上是高水平的),还有什么?他们的戏有没有比他们的乐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我看没有!但宝山沪剧团用伴奏带的演出却打动了全场观众的心!再听说宝山制作伴奏带的成本之高惊人,主胡曹惠明,鼓板徐达文,都是沪剧院的精英,交响乐是爱乐乐团,汝金山指挥,我看这样的一套伴奏带其艺术感染力要远远胜过一般乐队的伴奏。听说,北京的观众从前非常抵触伴奏带,但现在也接受了。这次《红叶魂》在北京的演出获得了那么大的成功,不也证明了这一点吗?当然,我也同意如有一支高水平的乐队现场伴奏,那《红叶魂》就更能打动人。这出戏09年在市委党校首演时我就去看过,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这个乐队阵容现在伴奏的,那真叫锦上添花!可我想那不是宝山沪剧团目前能承受的演出消费,剧团自身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但又想给热爱他们的观众演戏,他们除了用伴奏带,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这次《红叶魂》作为公益场演出,票价一律50元,已经说明了他们想回报观众。我想,如果我们真喜爱沪剧,真关注宝山沪剧团,就应该为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执着鼓掌喝彩!
    我的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批评!
参与人数 2 威望 +10 收起 理由
zxhanmimi + 5 给力!
滩簧西乡调 + 5 一片赤诚啊~~~~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0

2yd 2011-9-13 22:15:1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1-9-13 22:23 编辑

如果说上沪是丁派大本营,那么宝山理应是传承开拓杨派的基地。期望宝山沪剧团多演一些杨派传统戏,杨派传统戏控诉旧社会黑暗,也属革命戏曲范围,政治上要求进步不一定必需排刀枪或口号类革命新戏,那样占用资金多,最后把乐队弄丢了。排传统戏成本相对低,观众响应面广,对改善剧团财务状况可能有利。
叶子 2011-9-16 20:01:41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宁团倒是采用现场伴奏的,而且乐队规模也不算小,五脏齐全。
与宝山团同样是区级剧团,不知有没有编制上的烦恼及运作资金的压力?上上下下,是如何养活一大家子的?
对于这一点,我是很佩服长宁陈团长、这位陈派创始人的,大戏一出连着一出,不仅有配备齐全的乐队,演员的平均年龄要低于宝山团,不管好歹,目前长宁团也扶植起诸如程文俊等小青年和大青年组成的“沪剧自有后来人”。
当前沪剧界阴盛阳衰,几位女当家,终究有唱不动的时候,茅院长不怕,已有王丽君洪豆豆一批接班人会跟上来,陈团长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宝山的华雯呢?没有乐队也不见有年轻新面孔。时间飞逝,等到华雯脸上爬满了鱼尾纹,那么宝山的看家戏、杨派茶花女不知会有谁来出演?还有眼下的几个民营剧团,王勤、郭懋勤、文慧,今天看看还风光,不敢想象十年之后,上海的沪剧界是会何等景象?
我是不是杞人忧天了?
七匹狼 2011-9-16 23:27:59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对叶子的点评颇有好感 不错长宁宝山都属区级 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是长宁远远不如宝山 为啥长宁就做的好 如果把利益、名誉过分的高于一切总有一天、、、、、、至于十年以后本人的预测是‘沪剧完’!
老猴 2011-9-17 13:14:04 显示全部楼层
     叶子先生的言论太主观了,不该用长宁沪剧团来如此贬低宝山沪剧团!难道就凭有没有一个现场伴奏的乐队吗?您如果真的喜欢听沪剧,您难道一点也听不出长宁沪剧团乐队的伴奏水平和宝山沪剧团的伴奏带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至于这两个剧团的内部运作我确实不是十分了解,难道您很了解吗?我看也未必,就凭你说长宁的演员平均年龄比宝山低,就不够准确。当然我不知道这两个团演员的平均年龄是多少,请问您知道吗?长宁演员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宝山是多少?您有准确的数字说明吗?要说演员,宝山除了女当家华雯之外,还有张爱华、王文、袁兴官、施敏等不乏优秀的演员,那长宁呢?叶子先生提到的程文俊,我看不要说是接班,就是想要赶上沪剧院最小的那些孩子也不见得是件容易的事。
     宝山沪剧团这两年在舞台上硕果累累,《宝华春秋》和《红叶魂》连获两届上海市优秀剧目奖;华雯凭在《红叶魂》中的杰出表现,获得了白玉兰表演主角奖,成为区级剧团中唯一的一位双奖(梅花奖和白玉兰奖)获得者;青年演员王文也获得了白玉兰配角提名奖;尤其是今年,《红叶魂》作为上海唯一的一台入选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剧目晋京参加展演,好评如潮,并拿回了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奖,上海市委宣传部还特为宝山沪剧团签发了嘉奖令。叶子先生那么关注沪剧,难道您从不看报纸,一点都不了解这些情况吗?难道全国所有的专家评委都不如叶子先生这般的敏锐和鲜见吗?
    要说培养青年演员宝山沪剧团是尽力的,我刚才说到的王文是一个例子,还有张爱华,从十几年前的《罪女泪》开始,《缉毒女警官》、《茶花女》、《东方彩虹》、《田园梦》都担任男主角或重要角色,华团长带着他在舞台上一个戏一个戏的上,如今的张爱华已成为了当今沪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小生,其舞台扮相和演唱水平绝不在沪剧院的朱俭之下。这才是真正的培养青年演员!如果说华团长手里没人,那陈团长手里有什么人?程文俊吗?随便抓个人往舞台上一扔,那不是培养,那是在误人子弟!
    既然大家都是沪剧爱好者,都在为沪剧的后续发展而担忧,那就希望大家客观公正的评判沪剧界一些现状。宝山沪剧团为自己、为沪剧、为上海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我们作为观众应该高兴,应该给予肯定,应该让其他两个院团向他们学习。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用不太健康的心理加以诋毁,这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疑!
   我看长宁沪剧团也不易,陈团长也艰难。但看舞台上就她一个人撑着一台戏,就很难得。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制作的力量这个团都比较薄弱,又要说到音乐了,一支七拼八凑、七零八落的乐队,又怎能承担起当今对舞台艺术综合能力的审美要求?但这不能怪陈团长!是体制,是政府,是大环境,当然也是沪剧艺人们自身的颓废。沪剧后继无人是整个沪剧界的现状,如果茅院长真如叶子先生所说的那样高枕无忧,那说明她就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院长。
   
叶子 2011-9-17 20:49:5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1-9-17 20:50 编辑

您误读了,我并没有在捧长宁而贬低宝山,我也并没有说长宁的乐队是好到怎么样了,而是针对两个团的伴奏而言,是倾向于作为在大剧场里做商业演出、作为传统戏曲应是以现场伴奏更符合戏曲观众的欣赏要求,放伴奏带不是戏曲改革、戏曲创新的方向,不提倡,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至于伴奏水平,剧团的乐队伴奏与宝山团选聘的爱乐乐团不具有可比性,而且民族戏曲就必须要以民乐为主。
《红叶魂》辟开伴奏方式不谈,在编导演各方面的确是不错的,也很有沪剧味,但恕我直言,该剧之所以获得不少殊荣、“好评如潮”,在极大程度上是沾了主旋律剧目的光,是非常及时的配合了当前反腐倡廉的政治形势的需要,倘若换个剧目,演出杨派《妓女泪》,上海市委宣传部还会为宝山沪剧团签发嘉奖令吗?
老猴 2011-9-18 16:11:02 显示全部楼层
    叶子先生的这番话说的还比较客观。其实我也是非常同意戏曲演出应有乐队现场伴奏的,很多大制作的舞剧都常用乐队现场伴奏,何况戏曲。但就沪剧目前如此萧条的现状,我想华、陈两位团长都是无奈的。据我所知,华也有乐队,可水平不高,故用伴奏带,陈的乐队水平也不高,而两位在舞台上又都是角儿,我不相信她们就自己的演出现状会感到非常的满意。可她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在舞台上是受人尊敬的艺术家,而在舞台下团长这个官职实在是太小了,有些问题根本不是在她们的职权范围内能解决的。
    我曾去宝山看过他们的下乡演出,像传统戏《借黄糠》、《贤惠媳妇》,时装戏《谁是母亲》等等。倒是有乐队现场伴奏的,主胡是一位拉业余大家唱的琴师,鼓板是他们自己团的,好像也不是专职的,一共六七个人。戏不错,演员也非常到位,尤其是王文在《借黄糠》中演的李俊明真叫我眼睛一亮。可他们的乐队伴奏水平实在让我不可恭维!但我不怪他们,更钦佩舞台上那些演员一丝不苟的表演。我还去看过华雯主演的古装戏《半夜夫妻》,也许华雯有过演越剧的基础,所以她演的沪剧古装戏和她演的王瑛一样精彩,青年演员张爱华、柏咏枚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这回也是乐队现场伴奏,但加盟了曹惠明的主胡、徐达文的鼓板还有其他几位沪剧院的乐队人员,和前几个戏相比,我毫不夸张的说就像是如虎添翼。可惜,这出戏在宝山演了没几场就再也没见他们演过,我想,也许还是因为乐队的缘故吧,古装戏里的锣鼓点子也做伴奏带好像不太可能。至于是用交响乐还是用民乐那要看戏的内容和风格,不能混为一谈。
   宝山沪剧团在继承传统戏上一直在做着艰苦的努力,包括华雯版的杨派名剧《茶花女》倾倒了那么多的沪剧观众,但他们从不忘自己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专业文艺院团的社会责任。几十年来,他们常在不同时期推出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发展要求的原创现代剧目,这种行为应该得到我们大家的支持和认可。《红叶魂》作为一出典型的主旋律剧目,能如此的打动人心,就是因为他们把王瑛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进行了平民化、普通化,再加上华雯老师的精彩演技,让王瑛这一个真人真事的写实人物成功的变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艺术人物,被观众接受了,在观众的心里活了。
     再言,沪剧很年轻,不能和京昆相比,家底比较薄,除了时装戏(就是西装旗袍戏,人称鸳鸯蝴蝶派)如《雷雨》、《碧落黄泉》还有像叶子先生提到的《妓女泪》等几出流派创始人们留下的代表作外,剩下的就是现代戏了,而且能到全国的舞台上打响的还都是现代戏,譬如丁是娥老师的《罗汉钱》、《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原爱华的《红灯记》等优秀剧目。那么《红叶魂》作为上海戏剧舞台上的现代戏优秀剧目登上全国的舞台,并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和政府的肯定,那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沪剧舞台上的戏还真不少,但能在全国打响的并不多,沪剧院的《姐妹俩》、宝山的《东方女性》、长宁的《清风歌》,不多是倡导主旋律的现代戏吗?可那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事了。近十年来还有吗?《红叶魂》是一出好戏,她的问世给沪剧争了光,为上海张了脸。难道市委宣传部不该嘉奖吗?为什么还要说那是因为主旋律?
     叶子先生可知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写的《窦娥冤》吗?其创作背景不也正是对当时官吏们贪赃枉法的现实不满,才愤而挥笔的吗?君不知《窦娥冤》不也是一出实实在在的主旋律剧目吗?可她演至今日,经久不衰!所以,主旋律不是一样坏东西,我们作为喜爱沪剧、喜爱戏曲、喜爱艺术的观众不该对主旋律进行唾弃或蔑视!因为主旋律也能唱出缠绵悱恻、委婉动听的旋律,《红叶魂》就是这样一出处处都涌动着沁人肺腑的善良真挚的英雄豪情的主旋律好戏!
   另恕直言,以后请叶子先生尽量少提最好不提什么“陈派”之类的措词,不知陈团长自己是否也觉得自己已经是“陈派”了?那是一种极其幼稚甚至是无知的心理,或者说是行为。
   茅、陈、华三位女当家的演唱各有特色,但要形成自己的流派,她们都不够格,她们的储备还远远不够。再说她们的唱腔都出自万智卿、汝金山、奚耿虎之手,茅、陈、华,甚至包括马莉莉、陈瑜这五朵金花,她们的演唱只是音色各有特点,而唱腔旋律大同小异,如果说有特色,那也是三位作曲家的特色。所以,她们可以称表演艺术家,但不能称流派。依我看,当今的戏曲已不再是一个涌现流派的时代了。但这不影响表演艺术家们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演唱出一段段悦耳动听的精彩唱段。因为,作曲家们和她们一样的优秀,甚至就唱腔音乐对人物情感的塑造能力比她们还优秀。所以,老一辈艺术家们所创造的流派已永远成为戏曲园地的瑰宝!新一代艺术家们的责任是如何传承,而保护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不妥之处,请叶子先生海量!
参与人数 3 威望 +11 收起 理由
子墨 + 1 猴同志岂止是宝山的粉丝哦。呵呵呵.
zxhanmimi + 5 客观!
滩簧西乡调 + 5 看得出,老猴网友可算是真正的宝山团粉丝!.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1

2yd 2011-9-18 20:23:0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1-9-18 20:40 编辑

此主旋律似不同于彼主旋律,不能混为一谈的。经久不衰的也不是都一路辉煌过来的,例鲁迅,也是主旋律派的,但当时差点给当政宰了呢!只有对胃口的主旋律才会在当今辉煌,也就容易变成获取荣耀的敲门砖。总的感觉沪剧界的主旋律是最主旋律的:电影流行清宫、间谍、和床戏,越剧主体仍是传统戏,沪剧挑了现代主旋律的重担,真的很光荣呀!长宁的乐团,十来个人,个个技艺了得,一动手沪剧味就奔涌而出,我拍过他们好几次,这乐队很有味,规模适当,很务实的乐队,有什么不好呢?说不好的可问我要他们的片去听听,听了后我们一定变成同志没分歧了。
朱妙其 2011-9-18 21:43:38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关汉唧剧作的一点说明:
手头正好有1963年版的<关汉唧杂作选>,摘录张友鸾先生为此书作的"前言"中的几段:"关汉唧通过艺术的形式,从事反抗阶级压迫和种族压迫旳斗争";"他的剧本,一般是严厉批判封建社会上层分子的罪恶,並加以暴露;深厚同情那些受害者的反抗,加以支持和歌颂";"作者借用宋代为背景,写的却是当时骑在人民头上的蒙古,色目统治者".
由于关汉卿通过剧本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表达了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因此官府对关汉唧恨之入骨,欲将他和演窦娥冤的一班人置之死地.
因此,关汉卿的戏剧,在当时不是"主旋律剧目".
过客 2011-9-19 01:59:39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支持叶子的观点!他说的是对没有乐队放伴奏带的一些看法,根本就没有评论宝山沪剧团的演出如何嘛。乐队是戏曲艺术绝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演员的演艺能否提高和他能否经常演出是密切相关的,同样,一个乐队如果不是常常参加演奏那么他们的演奏也是不可能提高的,更何况演员肯定是喜欢乐队现场演奏的,从演出效果来说放伴奏带和现场演奏是不能相比的,我们都是喜欢宝山沪剧团的,为了沪剧艺术不能这样节约开支的,这个和无奈没有什么关系,这样下去以后恐怕连拉琴、敲板的人都断绝了,演员要锻炼,演奏员一样要锻炼,必须是同步的,一级演员是演出来的,那么一级乐师呢,不会是天生的吧。所以说我们为了沪剧要心平气和的、实事求是的看问题,戏曲学校为什么要开乐队科班?即便放伴奏带也得要乐队去录音啊,不能随团常常演奏的专业乐队能提高演奏水平吗,说一句不中听的话:演员要吃饭,乐队的演奏人员就不要吃饭了吗,蛋糕不管大小要分给大家吃,这样沪剧也许还有些希望。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子墨 + 5 有理有据!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兄弟姐妹们,因身体不好好久没有上网了(家里不让上网),因此不能给大家一一回复,请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叶子

24
粉丝数
73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