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墨 于 2011-9-11 16:56 编辑
我去观看的是第三天的演出,上座率在5,6成左右。叶子网友所说的主旋律题材,高,大,全问题,不宜展开,否则有悖于和谐等观点,我也很是同意。
宝山沪剧团是沪上硕果仅存的三大沪剧院团之一,专业剧团在剧场演出完全放伴奏带,不说闻所未闻,至少也是一大新闻。我认为是不足取的,对剧团,对演员,甚至于对沪剧的发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悲哀。所谓有利有弊,也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当然,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虽未尝不可,但不宜提倡,更不是方向。看了乔良老师的回复,更坚定了我对此现象的看法。乔良老师坦言"作为演员当然喜欢现场伴奏,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可是条件不允许,请大乐队我们请不起。。。。。。"
为什么请不起? 国家院团连一个不可或缺的乐队也可以省略? 沪剧的地位,戏曲的处境,是不是很尴尬,很悲哀?
演出现场的观众席,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有名演员,名票友,沪剧网名网友等,他们为何对此现象不能象乔良老师一般坦诚直言,直抒己见? 期盼着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沪剧网"千篇一律、不痛不痒的‘统发稿’"现象"同样也发人深省。
不好意思,可能又要得罪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