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对《红叶魂》的一点想法

来源: 叶子 2011-9-10 14:59:4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1-9-10 23:17 编辑

《红叶魂》是一出配合时势的主旋律剧目,日前亮相逸夫,我也关注了,华雯、袁兴官、王文都对角色倾注了感情体现出扎实的表演功力。剧中女主人公是有原型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宗旨,但是否要拔高到“高、大、全”以致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对此我有点想法,不过这里我不展开了,否则就涉嫌与主流媒体唱反调了。
我从艺术性角度说吧,红叶魂有一大特点,即全剧音乐伴奏是放录音的,不多见,无论是沪剧还是越剧京剧等。
放伴奏带,可以让爱好者跟着节奏学唱,也可在晚会上来一段金丝鸟、为你打开一扇窗什么的,或者下基层巡回演出,灵活便捷又省却了大队人马,可以降低成本。可是当在大剧场里作为商业演出,也省略了现场乐队而拿录音来放放,这是否怠慢了戏迷观众?红叶魂票价一律50元,上沪的金绣娘还分50、30两档呢,却是乐池里坐满了乐师们。
从欣赏效果来看,演员演唱与乐队应是水乳相融的关系,每出戏的众多演员在每次演出中都会因各种因素出现不同的状况,作为起烘托作用的乐队,是跟着演员的感觉走,好比船顺着水,水推着船,从而达到珠联璧合的完美效果。
而伴奏带则是固定的格式化的,倘若一出大戏中每位演员都是从头到尾在卡拉OK、被音乐牵着走,那演员与琴师的交流和心领神会的默契还会有吗?演员的个性和风格都将会淹没在喧宾夺主的大型交响乐中,这与刻板僵化、一只模子里出来的革命样板戏还有什么两样?
大家不是老在说沪剧的前途么?《红叶魂》受到了高度好评,那么以伴奏带来替代现场乐队,其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参与人数 9 威望 +45 收起 理由
fangming + 5
娄江沙子 + 5 犀利
晓明 + 5 尴尬的搭配,无奈的组合。
wu_weilong + 5 这种东西何来生命力?纯粹迎合迎合而已..
福星 + 5 其实唱伴奏带对演员的要求更好~.
zxhanmimi + 5 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滩簧西乡调 + 5 欣赏叶子先生的独到言论
包老戏迷 + 5 剧場演出用伴奏带代替現場乐队,实為沪剧一.
白水 + 5 剧场演出以伴奏带来替代现场乐队是个遗憾。.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45

大神点评40

乔良 2011-9-10 17:43:57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向很欣赏叶子先生犀利的文风、独到的见解、专业的点评,比那些千篇一律、不痛不痒的“统发稿”要好上几百倍。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课题,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与看法,才能使艺术的本身找到一条适合广大受众能够接受、能够喜欢、能够印在脑子里的有利途径。
    感谢叶子先生对《红叶魂》的客观点评。至于伴奏带一事,实乃无奈之举,像这种比较诗化的舞台样式的戏,必须要用大乐队来烘托剧情气氛,而受条件制约,我们不能一直请上海爱乐乐团来伴奏,他们也有演出任务(包括上海沪剧院)再说也请不起,就是在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展演也是用的伴奏带。作为演员当然喜欢现场伴奏,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可是条件不允许······再次感谢叶子先生!
参与人数 4 威望 +20 收起 理由
娄江沙子 + 5 虚怀若谷
白水 + 5 理解无奈之举的遗憾。
zxhanmimi + 5 恳切!
滩簧西乡调 + 5 更欣赏乔良先生的大度容言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20

三好学生 2011-9-10 17:54:40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宝山沪剧团的一贯风格 据说都是沪剧院曹惠明老师组团伴奏的录音带 宝山好像没有固定的主胡老师和完善的乐队 蛮可惜的 这就有别于上海沪剧院 茅茅真幸福哦
老番三 2011-9-10 18:26:42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听到过在有些民营沪剧团用伴奏带与乐队结合的伴奏方法。他们在情景气氛需要时是放伴奏带的(请大乐队录音的),而唱腔是用小乐队现场伴奏的。我认为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也不失为权宜之计。总比全场用ok带要好!
    再说一个剧团连自己的乐队也没有的话,那好像也太寒酸了吧。现在的民营沪剧团都有自己的乐队。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zxhanmimi + 5 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滩簧西乡调 2011-9-10 19:00:0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老番三 的帖子

“用伴奏带与乐队结合的伴奏方法。在情景气氛需要时是放伴奏带的(请大乐队录音的),而唱腔是用小乐队现场伴奏的。我认为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也不失为权宜之计。”
     老番三老师的建议的确不失为是可以两全的好方法。盼望沪剧网这样有建设性建议的帖子能多一点。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zxhanmimi 2011-9-10 19:05:04 显示全部楼层
老番三老师的提议不错!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金色的沪剧 2011-9-10 22:28:51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经济的规律最后决定了沪剧的编制问题。沪剧院大型乐队每次演出伴奏今后会成为笑话。用伴奏带取代乐团伴奏是今后沪剧生存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婉君 2011-9-11 04:21:21 显示全部楼层
Even  in  death , our  love  goes  on ...
叶子 2011-9-11 12:00:1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1-9-11 12:03 编辑
乔良 发表于 2011-9-10 17:43
一向很欣赏叶子先生犀利的文风、独到的见解、专业的点评,比那些千篇一律、不痛不痒的“统发稿”要好 ...


谢谢前辈的鼓励,我只是随兴所至信口开河罢了。
戏迷交流,或是戏迷与沪剧工作者对话,有点不同的声音,至少有助于大家开阔思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总比你好我好大家好更有意义吧。
有戏迷提出采取放录音与现场伴奏并举,如此的话,那么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与音色相对单薄的江南丝竹,在风格上是否统一?
我们在电视里常看到京剧名家演唱会上,在舞台的右侧有京胡等乐队伴奏,最近沪剧班同学的汇报演出,开场时的流派联唱,也安排小型乐队坐在舞台上,这都体现出对乐队的重视,对戏曲传统的尊重,否则的话,这些小朋友你唱几句我唱几句载歌载舞放音带伴奏岂不更省力?
中国的民族戏曲无论沪剧还是越剧锡剧,都是以三大件五大件为主,乐队里加进提琴、黑管、低音贝司已经是一大进步了,倘若把现场伴奏也取消以录音取而代之,那这步子也未免跨得有点大了。
放些事先准备的录音也可以,我认为这只能作为点缀,借鉴话剧的表演手法,用作画外音,如回忆、幻想、“仿佛在耳边响起”等等,增加点蒙太奇的效果。
整出大戏全部放伴奏带只能是解决降低运作资金的权宜之计,不反对不提倡,只能偶尔为之,而不是戏曲包括沪剧的改革与革新的方向。
不然的话,沪剧是無听头也無看头的。
三好学生 2011-9-11 13:23:27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叶子!演员的感觉来自何方 在抒发感情的同时还得惦记着要紧跟音乐不能脱板 每场演出都必须是一种感情 其实每个演员每场演出都会有即兴发挥的时刻 那才会淋漓尽致的展现
子墨 2011-9-11 15:19:2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墨 于 2011-9-11 16:56 编辑

      我去观看的是第三天的演出,上座率在5,6成左右。叶子网友所说的主旋律题材,高,大,全问题,不宜展开,否则有悖于和谐等观点,我也很是同意。
      宝山沪剧团是沪上硕果仅存的三大沪剧院团之一,专业剧团在剧场演出完全放伴奏带,不说闻所未闻,至少也是一大新闻。我认为是不足取的,对剧团,对演员,甚至于对沪剧的发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悲哀。所谓有利有弊,也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当然,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虽未尝不可,但不宜提倡,更不是方向。看了乔良老师的回复,更坚定了我对此现象的看法。乔良老师坦言"作为演员当然喜欢现场伴奏,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可是条件不允许,请大乐队我们请不起。。。。。。"
      为什么请不起? 国家院团连一个不可或缺的乐队也可以省略? 沪剧的地位,戏曲的处境,是不是很尴尬,很悲哀?
     演出现场的观众席,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有名演员,名票友,沪剧网名网友等,他们为何对此现象不能象乔良老师一般坦诚直言,直抒己见? 期盼着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沪剧网"千篇一律、不痛不痒的‘统发稿’"现象"同样也发人深省。
     不好意思,可能又要得罪人了。
wu_weilong 2011-9-11 15:57:49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改革是在毁了沪剧!不信?
七匹狼 2011-9-11 16:07:02 显示全部楼层
宝山剧团有地方政府的支持 不薄哦 不是养不起请不起 就好比:一个蛋糕几个分 爽吧
觀眾朋友 2011-9-11 20:56:47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伴奏可以放放录音,那么演唱也放放录音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样下去,这戏还有什么看头啊?
过客 2011-9-11 23:46:45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网上敢于说真话的要数叶子了,我非常钦佩。当然,他的话不一定全部正确,可是有许多话确确实实是在点子上的,别的不说,就说乐队,一个在沪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沪剧团竟然不用乐队而用伴奏带,我也认为不可取,为什么不可取?叶子已经分析得非常透出了。一个沙龙还要想方设法弄乐队呢,何况是一个专业沪剧团。戏曲艺术里乐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场演奏和放伴奏带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的。我去看演出了,一个名演员也许是不习惯吧,竟然走了板,这不是他的错,如果是现场伴奏就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乐队可以托嘛。可伴奏带不行,要求非常高,稍微快一点点或者慢一点点都会发生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这样就会使有些演员处于紧张状态而不能好好发挥演艺,这样好吗?我不想说过激的话,我认为无论是对演员还是对观众都是不公的,也是不恭的。沪剧不景气是事实,剧团必须节约开支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开支是不能节约的,如果真是为了沪剧艺术、为了沪剧能够再度辉煌,希望不要再做这样的傻事了。不可取啊!自有戏曲以来是没有这种先例的,这不是创新!
兄弟姐妹们,因身体不好好久没有上网了(家里不让上网),因此不能给大家一一回复,请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叶子

24
粉丝数
73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