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子归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为啥不放过“潘金莲”?

热度 14已有 533 次阅读2012-2-4 19:22

看了“沪剧为啥……”一文,也明白了其中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原因。

不过,我想了想∶自从欧阳予倩创作了京剧《潘金莲》,到魏明伦写川剧《潘金莲》,都是要写点为“潘金莲”抱不平的意思,以后各剧种改编、另编,也出现了不少,无非是强调“潘金莲”的另一种不幸。而用潘金莲之名来号召票房则是不言而喻的。

自从看到甬剧也搬去柔石的小说排演《典妻》,别的剧种又要翻演,总觉得中国的编剧老在吃别人嚼过的馍。老实讲,从《为奴隶的母亲》一红,故事已为大家熟知,再去移植,那是在四十年前中国媒体不发达状态下才有些意义,因为可让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老百姓去了解一些故事和思想。

而现在再用一个剧种演好了、大家都来移植的方法,真是浪费了编剧的创作资源。就象当初一出样板戏被好几个剧种移植一样,讲来讲去一个故事,观众真会越看越笨的。

也因此会使各剧种的剧目越来越少,而已经很可怜的新剧目越来越没有机会出头,而编剧的思想不仅框在“潘金莲”那里,连搞新戏的冲动也没有了。

大家都明白∶一句话有新意,那第一个讲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第三个都不怎么样了。

所以我主张有好题材,还是应该写新戏,“故事新编”是在思想受缚、文化受挫的状况下不得不做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应看到在黑暗时还有《长生殿》、还有《桃花扇》,因为好作品是无法遏制的,更何况现在的编剧已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发表地方。

新戏难编才有挑战性,才有创新的价值。“潘金莲”是过去女人被人摆布时代的典型之一,而现在是不少女人可以摆布别人的时代,我想∶如果有编剧能编一出“吃大户、用大户、消灭大户自己成大户”的戏,这个当代的“金莲”难道不比“潘金莲”更有新意吗?

为此,我认为∶放过“潘金莲”吧,让编剧更好考虑自己的创作定位,而不是成为一个翻写老故事的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