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子归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校对“欺嫂失妻”后的感想

热度 12已有 715 次阅读2010-12-29 17:10

chqyhsl 周先生化了不少时间把“欺嫂失妻”打印了一个文本,他还有一个文本是根据现场演出听写的,都是很辛苦的结果。
我也化了一天时间把原剧本和打印文本对校了一遍,校对中有几点感想可与后来者分享。
1.这个剧本是努力沪剧团整理的,而且基本文字畅顺,没有了以前有些传统戏中文字错讹的地方。可惜不知整理者的姓名。
2.这个剧本是1962年的油印本,刻印者有他的写字习惯,有些简体字现在不用,如∶家、嫁、带、戴等,后来人要熟悉这些字很不易,周先生做到了这一点是很有功夫的。
3.即使这个剧本经过整理,可在原稿到刻印过程中还是会有错误的,有的是整理者误写了,而刻印者不知,也照样刻印了。如第十场追妻中向人物中写上了张大生,实际这一场中没有张大生。
4.这个剧本的整理者在用文字表达时也遇上了文言和口语的问题,还有用字的说法问题,如“一些”和“一点”,“你”和“侬”,好在他是在1962年定稿的,其中的文言或半文半白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本滩”时人们说话的口气。
5.剧本中有些地方是编剧者注的还是原来演出者注的,现在已难分清,但剧本已可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演出的情景,这是听写录音时很难有这感觉的。记得过去听一些现场录音(如滑稽戏),中间还有播音员介绍现场有些动作,不然听的人不会知道现场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好象不会这样插入解释了,所以有些戏的一些纯表演场景或演员音质较难区别的地方,听众是不知现场怎样了。京剧“三岔口”、“拾玉镯”是在看电视、看现场才有感觉的,听广播可就要凭想象了。
整理剧本是为了保存有意义有价值的传统作品,看到一大堆剧本,感到任重道远,更感到周先生们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