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sopsun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上海滑稽双字辈再失一位老艺术家

热度 26已有 2097 次阅读2014-1-8 08:17

         前年年末,滑稽界名家王双庆因病去世,戏迷感慨双字辈少了一位老艺术家,而前日凌晨,双字辈中的翁双杰(见图)老师也因病离世,享年86岁,双字辈也是再遭打击。  

         和王双庆一样,翁双杰也是双字辈艺术家很受观众爱戴的一位。戏迷永远难忘其“小人物”出大彩的表演,翁双杰还独创了“翁派”表现,他自创的跳蹦摇曳动作逗笑了大量的观众。而在翁双杰老师的晚年,由于各种原因,他很少和公众见面,外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还是对记者表示,虽然他反应迟钝了,也不一定能听懂我说的每一句话,但谈到滑稽,他的眼睛里还是放出了光彩。

      小人物的小滑稽独创“翁派”表演

      翁双杰,原名翁志刚,1928年2月生,籍贯浙江,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稽戏代表性传承人。1949年因仰慕姚慕双、周柏春的滑稽表演而拜姚周为师,同时进入上海蜜蜂滑稽剧团。1960年,翁双杰随蜜蜂滑稽剧团参加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文革”结束后,他加盟上海曲艺剧团、上海滑稽剧团。上个世纪80年代末退休。

      翁双杰同志师承姚慕双、周柏春,是姚周“双字辈”学生;他学习姚周表演流派,欣赏卓别林表演;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形成自己独特的滑稽“翁派”表演风格。

      翁双杰参演的滑稽戏和表演的独脚戏数百个,独角戏代表作有与王双庆、吴双艺合演的《看电影》,与王双庆合演的《拉黄包车》,与袁一灵合演的《满面春风》,与吴双艺合演的《骗大饼》,与周柏春合演的《黄鱼掉带鱼》等。主演的滑稽戏代表作有《路灯下的宝贝》《满园春色》《性命交关》《海外奇谈》《不是冤家不碰头》等等。

      “翁派”表演独创了一种跳蹦摇曳的奇特形体动作,在每一部戏里都以这一动作招笑和塑造人物。为了和这一特点相适应,翁双杰在戏里较多扮演“小人物”一类的“小滑稽”角色。尤其是《路灯下的宝贝》中塑造的待业青年蒋二毛一角,更是特色鲜明,获得了首届上海戏剧节的表演奖。

      55岁还遇求爱信幽默回信酿佳话

      著名戏评人翁思再曾用数字短语评价滑稽界的双字辈,其中吴双艺是“五斤吼六斤”;王双庆则是“装妩样”;翁双杰则是“夹缠勿清”,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在翁双杰的成名作《路灯下的宝贝》的一次演出中,他饰演的蒋二毛戏中20岁,但翁双杰演此角时已年届55岁。胖乎乎,矮墩墩,凸出只肚皮。根本不像个大孩子。当时的导演胡伟民担心他难以胜任,翁双杰拍胸担保:“你放心!”而他的办法是每天早晨跳绳,不久就瘦了9公斤。

      更有趣的是,当年55岁的翁双杰在《路灯下的宝贝》中饰演20岁出头的小青年,上演后竟然收到妙龄姑娘求爱信。他头脑顿时嗡了好几嗡:“真要命,我介大年纪还交桃花运?我都已经有外孙啦。”不过浑身都是幽默细胞的他回信道:“我也非常非常喜欢你,真的!我愿意做你的……外公。”落款:“55岁的老翁双杰”。

    最爱卓别林独创“翁派”风格

        翁双杰师承姚慕双、周柏春,是姚周的“双字辈”学生;他学习姚周表演流派,也特别欣赏卓别林的表演,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滑稽“翁派”表演风格。

        在同仁的回忆里,他是一个为了舞台“不要命”的人。他参演的滑稽戏和表演的独脚戏数有百个,独脚戏代表作有与王双庆、吴双艺合演的《看电影》,与王双庆合演的《拉黄包车》,与袁一灵合演的《满面春风》,与吴双艺合演的《骗大饼》,与周柏春合演的《黄鱼掉带鱼》等;滑稽戏代表作则有《路灯下的宝贝》、《满园春色》、《性命交关》、《海外奇谈》、《不是冤家不碰头》等等。

        行家眼里,“翁派”表演独创了一种跳蹦摇弋的奇特形体动作,在每一部戏里都以这一动作招笑和塑造人物。为了和这一特点相适应,翁双杰在戏里较多扮演“小人物”一类的“小滑稽”角色。尤其是《路灯下的宝贝》中塑造的待业青年蒋二毛一角,更是特色鲜明、极致。

    童真撼老美出演美式喜剧“第一人”

        翁双杰的滑稽表演还注重用肢体语言塑造人物,动作夸张,常在短暂的“定格”中显露“流动”的倾向;肢体和动作的滑稽节奏感强烈,既吸收“卡通”特点,又富生活气息,表演滑稽突梯。在语言和台词的处理上,他也自成一派,他的语调较多上扬,既富有幽默感,又常常在夸张中蕴含一种童真。

        他的台词注重“三反四覆”,放噱头从容不迫。他招笑技巧娴熟,有时虽然处于陪衬、“下手”地位,却常常善于“反客为主”,生发匪夷所思的笑料。他的招笑擅长自我嘲弄、自我调侃,常在故作“愚昧”中显露出一种“狡黠”,在“自嘲”和“咕白”时“反诘”,并显示机智。

        1979年,翁双杰参演滑稽戏《性命交关》时,受到前来观摩的美国著名喜剧家鲍勃·霍甫青睐,应鲍勃·霍甫之邀,他参与了中美合作的第一部喜剧电视片《通向中国之路》的拍摄,并与袁一灵、李青一起应邀参加美领馆的演出,深得合作者的赞誉,也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亲友追忆]

    徒弟小翁双杰:他最遗憾离开舞台太早

        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小翁双杰,语音十分沙哑,与老师告别的心情很难形容。“他总说还有很大的遗憾,因为离开舞台太早。”因为身体一直不太好,上世纪80年代退休以后,翁双杰就很少登台,“他那时候就老是觉得人没有什么力气,那是因为他在舞台上太玩命了,他总是演18、19岁的小年轻,把力气都拼在台上了。”

        小翁双杰说:“逢年过节我都会去看老师,因为觉得老师生活中和舞台反差太大。病魔很残酷,每看老师一次,我就难受一次。”1月4日,翁双杰被送入医院的ICU病房,小翁双杰通过医院的电视屏幕见了老师最后一面。

        这对师徒的缘分不同一般,第一次看翁双杰和王双庆合演的《拉黄包车》时,小翁双杰还在念小学,“笑得在地上打滚,那时就想好长大一定要考滑稽剧团。”但理想没有照进小翁双杰的现实,1979年,他适龄去上海滑稽剧团考试,身高1.7米、五官端正、不要近视眼这几个都不达标,把他拦在滑稽的大门外,但是他没有放弃,业余去艺校学习,渐渐因为太像翁双杰而出名,艺校的两位上滑的老师也忍不住要把他推荐给翁双杰。“后来我有一次在工人文化宫演出,翁老师实在好奇人家老说‘这个太像你儿子了’而偷偷跑去看,怕被人认出来,他还特地戴了帽子口罩。”结果是小翁双杰一出场,翁双杰自己也有点看晕了,怎么这么像?

        拜师的过程很严肃,姚周两位“师父的师父”都来见证,而学习的过程则很自然,没有课表,只有身体力行。“他心里,舞台就是天,天比命大。”采访中,小翁双杰和老搭档童双春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路灯下的宝贝》这出戏,戏里50多岁的翁双杰演20岁的小年轻,在舞台上得蹦蹦跳跳地爬梯子,那是几根铸铁放在一起的简易梯子,可以想象以翁双杰当时的年纪,要在梯子上满场飞背后的艰辛。

    搭档童双春:他是永远童真不泯的小年轻

        “今天早上李青打电话来,说是他儿子在网上看到翁双杰过世的消息,我女儿后来也看到了,跟我讲,我马上打电话到团里。”童双春告诉记者自己也是昨天早上才知道这个消息,“很震惊,双字辈又少了一位优秀的师兄弟。”

        在童双春的回忆里,自己和翁双杰从1951年开始就“在一起”,翁双杰是第一个和他搭档演独脚戏的师兄弟,“演《新灯谜》、《新百子图》,我们几乎都是穿一样的衬衣、一样的裤子、一样的鞋子,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样子。”童双春当年是团里青年工作组的负责人,翁双杰和吴双艺他们因为年纪稍大,也可以不参加组里的活动,但是他们依然特别愿意来组里演出,“我记得跟翁双杰一起演《假医生、真医生》,他是一个劳模医生,我演一个看不起自己职业假扮医生的勤杂工,然后在戏里被他感动,也爱上自己的工作。那个戏后来虽然是我得了表演奖,但是他的表现太出色,观众肯定忘不了,没有他就没有那个节目。”

        小翁双杰对师父的印象是舞台上和生活里太不一样,童双春在对这位师兄弟的回忆里也有同感,“舞台上,他是童心不泯的小年轻,蹦蹦跳跳的奇才。生活里,他非常稳重,可以说是端庄。”简朴最是让童双春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吃香烟,不吃老酒,除了爱好烧菜,经常自己在家里弄弄,他没有太多嗜好,生活一直很简单。”最后一次去医院看翁双杰时,姚周两位老先生还在,“我看完两位老先生下楼,他也住在医院里,走进去看到他在剥长生果,看到我很开心,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吃着聊着,那时候他病情还不严重。”那是童双春最后一次探望这位老兄弟。

      不过在翁双杰晚年,他不仅容貌大变,眉毛几乎全白,就连和老朋友们聚会也来得很少了。因为病情,他渐渐地说话变少,也不太认识人,上滑团长凌梅芳说,自己每次去看望都会给翁双杰老师讲一些滑稽剧团的事,有时出噱头逗他,他也会有点反应。著名笑星钱程还透露,去年夏天他们去看望过翁双杰,那天他的情绪特别好,还蹦出了“好”、“白白”几个字,让大家颇感意外。

      在去世前数年,翁双杰就从观众视线中消失了。凌梅芳说,为了保护翁双杰老师,也是怕观众看了会受不了,所以这些年滑稽剧团的重大活动都没有请翁双杰老师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