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sopsun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沪剧节,市民的狂欢节

热度 10已有 1372 次阅读2017-7-29 08:42



 
 
       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于7月27日晚在源深体育馆降下了帷幕。来自全市各家沪剧院团的演员,和各区县沪剧沙龙的沪剧爱好者、大学生代表,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的沪剧院团和沙龙代表组成近五千人的演出阵容,共庆盛会,同唱“上海的声音”,为时代礼赞。

       草根文化的自觉发展。沪剧是循着上海城市发展轨迹而由民间孕育成长,其草根性十分突出,故有着广泛的大众基础。在近200年的发展历史里,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孜孜以求、探渊索珠、锐意进取,沪剧逐渐成为上海不可缺失的“城市歌剧”,高雅而不冷艳,通俗而不庸俗。而她与时代同行的特质,更为其带来无尽的生命力。本届“沪剧节”闭幕式千人同唱红色经典,正说明“上海的声音”是“人民的声音”,沪剧来源人民、扎根人民,与时代、城市和人民相依相存,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本土文化的城市韵律。“沪剧节”期间展示的剧目,闭幕式的艺术样式,无不浸润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特性,诚如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所言, “沪剧没有程式化的约束,表现题材、手法等无所不能”,这样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大杂烩” ,只有沪剧敢为天下先,体现的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胸怀和气概。可以说,本届“沪剧节”实现了“托拉斯之梦”,其意义远超剧种本身。
       上海声音的历史使命。传统文化如何传承,是中华戏曲在当今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三届“沪剧节”全无雷同,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员逐年丰富,而第三届“沪剧节”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摆脱艺术家“自娱自乐”的形式,走访市民、走进学校,共话沪剧情怀,共商沪剧明天。六代同堂,也预示着沪剧事业的后继有人,最可喜之处,无论是目前沪剧舞台的中坚力量钱思剑朱俭,还是新生代洪豆豆等,在“当家人”茅善玉的带领下,都对于剧种满怀热诚,激情无限,这也正是沪剧的“年轻”所在,上海声音始终“有温度”的希望所在!
      祝愿沪剧的明天更美好,更期盼沪剧在培育文化自信方面承担更多的时代责任!
      作者:王威仪 摄影 祖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