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sopsun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满台繁花泥土香------上海第一家文艺工厂诞生记

热度 7已有 450 次阅读2013-9-22 22:11

     “浦东说书”是根植浦东的一项通俗的民间曲艺,也称“说因果”、“钹子书”、“农民书”和“沪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曹路就已经涌现了一批致力于创作说书段子的文化工作者。现代的浦东说书在全国真正出名是从1974年的《养猪阿奶》开始的,1975年由原川沙县龚路乡曹刚强创作,川沙文化馆张卫平老师辅导、演员唐丽蓉、秦晓楞等演出的《养猪阿奶》被选入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受到了中央的好评,更是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整版刊登了剧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北京外文杂志还图文并茂地介绍到了国外。
1975年浦东说书《养猪阿奶》演出照 曹路镇文广中心提供 
      川沙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曹路是著名沪剧作曲朱介生故乡曹路人民酷爱家乡戏。一九七六年七月,由薛宝忠、曹刚强创作的浦东说书《卖鸡》再一次赴京参加了全国曲艺汇演,这在浦东群众文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自那以后,浦东说书便在曹路地区出了名,经常有作品参加区、市的文艺汇演。也获得过许多荣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曹路人曾率先冲破思想禁锢,大胆办起“文艺工厂”,开创了“以工补文”、“以工养文”的“群文”建设新模式。地方政府对本地戏剧的创作及表演工作颇为重视。1976年,曹路镇政府为了让这些文化工作者有自己的经济收入,组建了社办工厂,把当地的文艺骨干都集中起来,取名为“文艺工厂”这些文化工作者们亦工亦艺,平时生产板箱大部分业余时间还是用于写说书段子。当时的乡镇企业干部和职工还得通过文艺考试才有资格成为文艺工厂的编内人员。每年宣传队会参加市.区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沪剧自然就成了每次送戏下乡的重头戏。

     当时的文艺工厂领导顶住层层压力,与川沙沪剧团赶排抢排太仓沪剧团《碧落黄泉》,1977年至1978年中首次在全市业余群文活动中开创,由一个乡镇文化站一年赶排两台大戏,另一台是上海沪剧团《金绣娘》。沪剧《碧落黄泉》在当地文化馆上演了27场,场场爆满,还到合庆和蔡路两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八十年代当时文艺工厂自己创作排了沪剧小戏《小气女婿》《金锁银玲》《三娘嫁女》《阿必大后传》等多则小戏,分获市群众文艺汇演一、二等奖。

     阳春三月,正是播种的季节。在古城松江的人民剧场里,弦竹声起,歌声绕梁。1983年,上海市举办农村文艺工厂经验、节目、产品交流会,市郊十个县文艺工厂的代表等近千人欢聚一堂。在历时五天的交流活动中,通过经验交流、丰姿多彩的节目演出、产品实物的展览,显示了文艺工厂一派兴旺景象。这次交流会的目的,在于总结办好文艺工厂的经验,使这一新事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今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八十年代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各区县开始抓紧搞经济建设,浦东的“文艺工厂”也在一片发展经济的口号声中被解散了这批兴趣浓厚的创作者不再有创作积极性,从此经商的经商、从政的从政,渐渐地很少有新的作品再问世了。

    经济需要发展,文艺不可忽视。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支持,多方努力,昔日的“文艺工厂”重现生机,并非难以办到!

     谨以此片献给默默无问奋斗在群文战线工作者们!

 

民间舞蹈《花篮灯舞》

 

浦东乡镇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