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sopsun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守望剧苑文坛抒发浦东情怀

热度 13已有 543 次阅读2014-4-2 22:23

《滨江情缘》剧照

《杨柳一家亲》 剧照

《泥城枪声》剧照

     3月下旬,剧海弄潮永乐其中——胡永其戏剧创作成果展演”在浦东举办。这位在文艺创作上“十八般武艺皆擅长”的笔耕者,迎来3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最为辉煌的总结——展演8个剧目全都出自胡永其之手,且涉及戏剧的多个门类:大型沪剧选段、独幕话剧、沪剧小戏;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参演的演员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角:陈甦萍方佩华、王勤……连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也特地前来祝贺。 

     胡永其何许人也?别急,你也许不认识这个人,但很可能看过他的戏。还记得引起轰动的大型沪剧《宋庆龄在上海》吗?还记得名家演绎的《泥城枪声》吗?胡永其,正是这些作品的编剧。


  培育一棵“树”“多面手”钟情写戏剧


    “文学,是我的一个梦。”上世纪“文革”时期,胡永其离开上海,到江苏高邮农村插队。后来,他考上了师范学校。入学后,尽管学业繁重,但喜欢文学的他还是一有时间就爱“泡”在图书馆里,读中外名著,看文学杂志,还背了不少唐诗宋词,犹如饿汉扑到了面包上。在那里,一个青年的戏剧梦得到了最初启蒙:从师范毕业分配到高邮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之后,他接连创作了9部大戏,而且个个被搬上舞台或荣获大奖。与一般作家局限于某种文学体裁不同,胡永其既能写剧本,还会写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微型小说等,曾出版《含羞草》、《婚礼》、《财富》三本专集,主编《微型小说佳作欣赏》等20多部丛书。然而,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投入了最多精力的还是他最钟情的戏剧创作。 


    大型沪剧《宋庆龄在上海》获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戏剧节编剧一等奖;大型沪剧《滨江情缘》展演2003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小品《水晶心》、《雨中有支歌》摘得中国群文最高奖“群星奖”的金奖和铜奖;小品《看风水》获“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获得上海市“优秀新人新作奖”和浦东新区区级奖项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年来,胡永其创作的18部大戏和20多个小戏小品,绝大部分都已上演或发表。这样的成绩,在戏剧舞台颇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更令人惊讶的是,胡永其的这些戏剧成果,大多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而写成的,这也让他的许多朋友为之赞叹:作品体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质量之高,让人刮目相看。 


    “戏剧创作,对我来说,是痛苦并幸福的事。”胡永其笑言,几十年来身边也有不少曾醉心文海的笔耕者或下海转行、或出国淘金,但他却从来没想过人生的第二种可能:丢掉手中的那支笔,做一份与文学创作无关的工作。胡永其的人生,除了喜欢“咪”几口小酒,“涂”几笔文字,别无其他爱好。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让他在戏剧不景气的年代里,依然坚守着这片钟爱的创作天地,成为戏剧世界的虔诚守望者;正是这份痴迷不改的坚定,让他在寂寞的创作过程后,总能收获到一份满足。


  深掘一口“井”“浦东金矿”激发灵感


  1994年,胡永其调回家乡上海,在闵行从事群文工作。1999年,头顶着“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戏剧节编剧一等奖”的荣耀光环,他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开始了他的浦东情缘,也开启了属于他的创作黄金期。 


  此时的浦东,尚处于开发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小陆家嘴大部分的高楼还未开始建造,人气也远不如今日那么旺。胡永其却以一个“新浦东人”和剧作家的双重身份,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看到了浦东的“财富”——“这里的每一天生活,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我就在脚下掘一口‘井’吧,那活水源头正是浦东这片热土!” 


  对于浦东的文化积淀,胡永其如数家珍:“这里是戏剧之乡,沪剧就起源于这片热土。上世纪八十年代,川沙举办过规模影响盛大的戏剧节,这在全市各区县中恐怕独此一家。”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上,即将上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从此,浦东不仅是胡永其的家,也成了他选定的“起点颇高”的创作基地。 


  《赶不走的女婿》是胡永其调入浦东后的第一部力作。这部以赞美浦东农村开发、反映科技兴邦为主题的大型沪剧,第一场公演便取得轰动,有媒体这样评价演出现场的热烈场面:“赶不走的女婿,引来了赶不走的观众。” 


  头炮打响,胡永其更努力了。他忘记了创作的艰辛,甚至把戏剧置于自己的健康之上。2002年底,大型沪剧《滨江情缘》进入紧张排练期,天天守在舞台边的胡永其却因为操劳过度,阑尾炎发作被送进了医院。医生建议立即动手术治疗,可胡永其却连连摇头:“戏还没排好,不行不行!”在他的多次恳求下,医生同意进行保守治疗。只要是排练日,胡永其总是一次次忍着隐痛,赶到现场与演员一起推敲唱词,直到满意为止。 


  “你这是要戏不要命啊!”心疼丈夫的妻子嘴巴上埋怨着,心里却深知他对戏剧的情感,只能默许了他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这部戏由市文联艺术团上演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还参加了2003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 


  反映金桥大动迁、大开发新貌的《热土花红》(合作)、赞美张江新农村建设的《杨柳一家亲》、从浦东的“红色摇篮”中挖掘素材写作而成的《泥城枪声》、歌颂海峡两岸血肉亲情的《海峡恋歌》,歌颂秉公执法检察好干部的《情与法》…… 


  在浦东生活工作的十多年,胡永其始终关注着浦东一点一滴的变化,他总能将令他感动或感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创作观察与提炼的对象。胡永其不同意“浦东是文化沙漠”的说法,并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样的说法——他用自己的一支笔、一份情,十多年里为浦东写了9台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大戏。每每这些新剧公演,胡永其总会带着家人一起到剧场观看。此时的他,坐在观众席上,既欣慰又满足:“我相信,看过这些戏的市民会用掌声来认可:浦东是有文化的。”


  奉献一片情打造浦东群文品牌


  胡永其的戏在浦东火了。著名戏剧理论家沈鸿鑫佩服他:“当初你选择浦东,是有眼光的。”然而,在胡永其眼里,他却更多看到了浦东的“恩情”:“浦东给予我很多,我回报的却很少。” 


  也许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他从未忘记服务基层的本职工作,积极扶持各街镇文艺团队的茁壮成长,经常组织举办业余作者骨干的培训、采风活动。无论是迎世博的浦东群文展演,还是新区合唱节、长三角系列赛事等,胡永其经常奔波在新区的各个街镇,为打造浦东的群文品牌添砖加瓦。难怪不少朋友调侃:“浦东到处都能看到你!” 


  “我和胡老师是因戏相识,十多年里先后四次参演了他写的戏。而他的为人,比他的戏更让我印象深刻。”现任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文艺创作部副主任的严蓉,十多年前就曾因为演出《滨江情缘》而领略了胡永其的艺术才华;五年前,她又主演了胡永其编剧的《海峡恋歌》。 


  多次的合作,让严蓉记住了这位“想法颇多”的编剧:只要有空,胡永其总会来现场看排练,跟演员磨台词,仔细倾听大家对剧本的修改意见。“大到剧本结构、人物性格刻画,小到唱词和字幕,只要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他总是不厌其烦。” 


  一个正高职称的著名编剧,没有丝毫架子,谦和低调又诚恳实在,让严蓉和演员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钦佩;而更让她感动的,是胡永其对一名普通群文演员的关心和鞭策。 


  2013年,胡永其写了一个小戏参加浦东新区群文创作节目汇演,遴选演员的时候,他想到了严蓉。“我一看剧本,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演不了’!”严蓉回忆说,胡永其希望40多岁的她能出演戏中的八旬老奶奶,这在她之前的演出生涯中,是从未有过的。听到回绝,胡永其没有放弃,一次、两次……最终,严蓉答应“试一试”。后来,在2013年底举行的创作汇演中,这个作品在小品小戏专场里名列第一。严蓉捧着证书,最想感谢的就是胡永其这位“伯乐”:“没有他的鼓励,我就不会有这次成功。” 

  “感谢浦东,为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财富;在这里,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收获。”翻阅着自己的第二本戏剧作品集《杨柳一家亲》清样,即将退休的胡永其一点都不失落。他说:“这辈子与文结缘,虽不成大器却无怨无悔。我挺喜欢邀二三知己小酌,更乐意交天下同道为友,此生足矣!” 


  可以想见,退休后的胡永其依然闲不下来。在文学与戏剧创作的“水世界”里,他就像一条鱼,游弋着、陶醉着、快乐着。


浦东时报记者:刘思弘/摄 文/符佳

      人物档案 胡永其,1954年7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现为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研究馆员。笔耕三十多年,文艺创作成果颇丰。他潜心戏剧创作,已发表、上演《宋庆龄在上海》等大型戏剧18部,其中聚焦浦东题材的大戏有9部。创作成果多次获奖,小品《水晶心》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微型小说《陶四指》入选上海市初二语文教材。2002年受到中央文明办、文化部表彰,2005年4月荣获浦东新区政府颁发的“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


相关报道:
申曲缭绕行云飞 ——剧作家胡永其访谈录
<<<<<<<http://www.chinahuju.com/thread-15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