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0-9-23 11:38 编辑
艺术的转化让人不介其意.过去的歌曲诗情富有艺术美感.现在的歌曲像什么?
沪剧更是如此.改化像剧不剧.歌不歌 ...
映春成林 发表于 2010-9-23 06:32 
导演不必一定要请大导演,关键在与是否懂沪剧!
请来个不十分懂沪剧的,还真不如让一个十分懂沪剧的“小”导演来得好!我们过去那些成为经典的沪剧又有哪一出是那些“大导演”导的呢!
有些作曲自己不在新剧中好好写出一些“像沪剧”的东西来,还要把前人极为成功的经典,来个什么所谓的“加工、配器”,糟蹋得一塌糊涂!!悲哀哦!!!
当年“沪剧《雷雨》戏曲化的成功还表现在唱段的安排组织上。戏曲顾名思义,曲在戏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和话剧主要依靠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沪剧更是一个擅长于唱的戏曲剧种。唱是沪剧塑造人物、吸引观众的重要艺术手段。《雷雨》的沪剧演出,各个唱段的设置安排妥帖自然、顺利成章,丝毫没有给人话剧加唱的感觉。再加上唱腔设计、曲调选择的匠心独运,反复推敲,戏里很多唱段优美动听,深受观众喜爱,至今传唱不息。这个戏之所以能够成为沪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一些优秀唱段的存在和流行,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真不知茅院长他们要干什么啊!!难道为了改造成一个“茅版”《雷雨》就要这样糟蹋“大会串版"《雷雨》吗?
再摘一段网友xzhao2的评论,说得多有道理啊!
曹禺老先生惊讶居然能够把话剧原有台词那么好的那么恰当地编写成沪剧的每一段唱词,既是那么通俗易懂唱来又是那么富有韵味。自然丝毫没有篡改曹禺原意。至今,这部著名看家戏目始终是经典——比如“盘凤”“向往”“哀求”等等,也是广大戏迷耳熟能详的唱段。
不可否认的是曲调优美动人。这是“唱”(唱念做打的首位)的功效,也是戏曲的费神之处。不像话剧开出口来就是,不需要作曲配器。最多有一些效果了不起了。
在话剧《雷雨》中演到鲁妈让四凤设下誓言——“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和四凤一个人在设下毒誓之后的表演都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后面一段,话剧原本就是一句短短的话:“天哪”,就此一头扑在桌面上戏份到此结束。
而在沪剧《雷雨》中这一段有着整整一段静场唱。成就了杨飞飞的杨派经典代表作之一。“独对孤灯呆思忖,心乱似麻难安宁。娘亲要我罚了咒,难道我真的就不见周家的人?心里的苦楚向谁诉,……”
这样精彩的四凤自叹(演员还伴随着演唱绕桌儿缓缓移动有身段有动作)比之光喊一声“天哪”很容易看出来哪一个更有戏。
母女对唱的罚咒一段同样很精到。运用了“迷魂调”来表示出鲁妈和四凤同样痛苦的心情同样的被迫无奈。
曹禺先生的赞语正是对这样的再创作之莫大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