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子归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一篇旧文章∶看戏去!戏迷销魂的历程……

热度 15已有 952 次阅读2011-4-27 13:30

自从有了戏曲,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抒发心头郁闷的好东西,真所谓“舞台小人生,人生大舞台”,或者是“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在戏里寄托自己的悲欢离合,把自己的梦融合进戏中、曲中、一招一式中,那就是人们看戏的乐趣。

自从上海在上世纪初开始繁华以后,中西文化都在上海交汇,市民们的娱乐生活有了广泛的发展,上海成了演出剧种最多的大舞台,不仅西方的电影、话剧在上海有舞台,上海本地的滩簧、周边省市的绍兴戏、宁波滩簧、锡剧、粤剧、扬剧、江淮戏等戏曲班子也进入了戏园,不断以更新更漂亮的表演形式去争取观众,赢得更多的票房收入。

“晚上去看戏!”成了近百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夜生活的主题。我曾见过有一个青年工人记了四年的日记,记录的都是隔三差五看戏看电影的事,这个戏迷在日记中表达了他对戏剧的态度和对演员的赞赏,他的大部份工资都化在“下午二点半”和“晚上七点半”了。这样的戏迷在上海有不少,因而在上海造成了一批批不同的戏迷群体,他们痴迷于戏曲的唱腔、演员的扮相、流派的长短,会为追捧心中的偶像演员而去贬低其他演员,甚至于和其他不同流派的戏迷们大打出手。

大多数戏迷看戏时也极为投入,特别是看那些言情悲剧,更是预先带好了手绢去。台上唱得你死我活的,台下也哭得眼泡虚肿,散场后还有掩面而去的。真是应了那一句看戏的老话∶“台上是疯子,台下是痴子”。也正是这些戏迷,又在人生中演出了自己的一幕幕悲喜剧。

戏迷们都是被演员的声音、扮相、台风、演技所吸引,他们迷恋着舞台上的那一刻,把自己已经忘却。所以,有些人会每天去追求那一刻。据说∶在著名越剧小生尹桂芳演出《红楼梦》时,戏迷为她那句刻骨铭心的“妹妹啊”的腔调所倾倒,居然连着几天买票去专等着听她唱这一句,听完就走。这种追求极致的戏迷当然也促使演员在演唱时更为投入,更要有艺术的魅力。

在演戏要快结束时,戏迷们会拥到台前,去看清演员谢幕时的近影,在鼓掌声中有人会说∶“今天她演得真好,我看见她真的流了眼泪水”。那时候很少送花和花篮,戏迷们也不会高喊“我爱你!”

散戏后,还会有一些戏迷会去剧场的后门等演员出门,然后指指点点说“这是徐玉兰,这是王文娟”。大胆一点的戏迷就会找上自己熟悉的演员签名,那时的人既痴迷,也有理智。

在上海有了那么多戏迷,也使照相馆多了个拍戏装照的业务。不少戏迷都不满足于看心中的偶像,她们自己也要过过“偶像瘾”,仿照自己喜爱的偶像,粉墨登场,拍一些戏装照,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安慰和满足。现在的“模仿秀”也就是那种状态的延伸。

而戏迷们如果能学唱几段心仪的唱段,让别人赞赏一番,那是更得意了!他们就此也进入了票友的圈子,后来成了一些业余剧团的骨干演员,在街道、工厂、或村里都成了知名人物。

在上海看戏与在其他地方看戏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进戏院可以拿到或买到说明书。于是,上海的戏迷都珍藏着不少看戏后拿回家的说明书,过去用几分钱买来看看、或是不花钱拿来的说明书,现在都成了他们最好的纪念品,说明书记录了他们看戏的历程,记录了他们在看戏时那一刻的消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