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sopsun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开启自媒体帐号教宝宝念诗的公务员

热度 6已有 625 次阅读2014-6-1 19:17

f93d7768d282a36d1c7cf0a1d255a244.jpg


    今天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都送给自家宝宝什么样的礼物呢?有没有人和小布想的一样,觉得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呢?尤其是亲人之间的陪伴。就像很多副画面里,有了亲人的陪伴和扶持,难捱的时光都会显现出迷人的味道。
1347853994202.jpg 
     今天小布推出的这位浦东人,平时很忙,也很有情怀,很爱女儿。他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宝宝念诗”,把自己陪伴女儿长大、一路读诗的心情都写在了文字里,而这些文字中的一些,因为隔开了日子,甚至有了时光厚重的质地,让读的人也一起跌落到感动里。很多人都是被这个账号的简单愿望吸引——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念诗,看着孩子长大甚至是远离,而自己在孩子的身后,那份牵挂从不变化。所以,如果你还没想好给孩子什么礼物,那么陪伴他们,用心的陪伴,无论做什么,也许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因为国学热的兴起,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公众微信号有不少,但“宝宝念诗”(以下称“念诗”)以百分百的原创内容成为其中的翘楚,成功吸引了众多关注。韩可胜说“与宝宝一起念诗、背诗。既能开发宝宝的智力,给宝宝打下文化的基础,也是父母和宝宝之间一种亲情的交流。 ”


     “念诗”每天会推送一篇美文,包含一首古诗词和其后的赏析,没有艰涩的考证,只有真情实感和深入浅出的解读,读起来入耳入心。


     不为公众所知的是,这个积累了一定人气的微信公众号的创立和维护人是一名机关公务员——浦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副局长韩可胜。
5504.jpg


     韩可胜说,“念诗”是去年12月31日创办的公众微信号,不到半年积聚了近万名粉丝,其中约85%是12岁以下儿童的年轻父母,一些知名学者、作家和教育机构也成了“念诗”的粉丝。甚至,“念诗”已经吸引了几波风投。韩可胜表示,这是对“念诗”的肯定,他希望能在传承中华文明上更进一步。

     韩可胜介绍,取“宝宝念诗”这个名字,是为了吸引年轻的父母来关注。“念诗”里的文章更多是给父母亲看的,只有父母亲有兴趣了,才能带动孩子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与大家共享,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新媒体的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诗歌大多是教自己女儿念过的
     韩可胜的父亲是一位山区民办老师,从小就给他念千家诗,这让他长大后很自然地对中国古诗词情有独钟。等自己女儿出生后,他便决定把这一传统延续下去,一直坚持陪同女儿念诗。“念诗”里的诗歌基本上都是他教过女儿的,并且按照难易程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七阶段做了整理。

    “我对女儿从来不会要求每天背诗,我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她记住一首诗。”韩可胜说,自己经常在家里“自娱自乐”地背诗,给女儿创造了一个“背景声音”。“小孩子的记忆和模仿能力很强,听着听着,她就会背了。”他发现,旅游也是念诗最好的机会,心情好,与具体的人文、风景相结合,容易懂,又容易记。比如,去黄山的时候,他教女儿背会了“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黄山发现得晚,没有相关的唐诗宋词,这首诗是现代人写的格律诗。”

    现在女儿已经长大,韩可胜相信,不管她将来走到哪里,只要有这些诗歌,她都有中国文化的根。
0 (2).jpg


自然、故乡的题材最受欢迎
    “念诗”选取了大量描写自然的诗歌,解读中又有大量怀乡的文字。韩可胜解释,他发现自然题材、故乡题材的诗歌最能唤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转发量也会几倍甚至几十倍增长。“这是16年的积累。诗是为女儿选的,所以我非常认真。其实中小学课本上也有很多好的诗歌,只是有些诗歌过于‘苦大仇深’,孩子不懂,只能死记硬背,打击了他们读诗的积极性。”

     韩可胜算了算,从小学开始,每本课本约有10首左右诗词,小学5年就有100首,初中、高中又各有几十首,能把这两百多首背熟,就能很好领略古诗中的魅力。“关键不能念一首、忘一首,要积累。‘念诗’在帮大家温故而知新。”

    韩可胜说,自己早年教书时经常让学生做填字游戏,比如“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他把最后一个形容词抽出来,让学生填进去,很快意境就懂了。“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把前面两个字抽出来后,又准确填进去,“难度有点高,但填完,这首诗的美感就展现出来了”。

    一直研究语文教育的进才北校副校长邢春说,“念诗”确实独具慧眼,发掘了很多适合于孩子读的诗歌,比如“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就像儿歌,好念又好懂,意境很美。

      2月5日即立春次日,“念诗”推出“24节气歌”,符合时令,又把自然科学、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结合在一起写,还比较了中国的节气和西方的星座,通俗易懂,文化范儿十足。

     据介绍,经常有不少读者给“念诗”投稿,而“念诗”也采用了一些读者写的文章。“较多的投稿是传统的鉴赏文章,像有人就投稿了近四万字。因为不符合我们的定位,只能婉拒,感觉很对不起人。”韩可胜说,“有些人问我能不能把古诗逐字逐句解释,我认为诗歌不要这么解释。好的诗歌在于,你不懂一些词,照样琅琅上口,照样能感受到它的韵味和美丽。”


坚持办下来,又苦又累
     不过,韩可胜有自己的工作,怎么保证“念诗”每天更新?他说:“念诗不累,但开设自媒体又要坚持下来是一件非常苦和累的事情。一是靠十几年的积累;二是周末必须写好、编好一周的大部分文章,每天推送时加个‘由头’即可;三是靠好友帮忙。另外,兴趣可以部分减轻这种苦和累。”韩可胜召集了一群“外援”组成了虚拟编辑部,瞄一下编辑部名单你会发现,十几个人中,有文化人、媒体人、网络人,还有企业家和金融人士。

     “介入微信公众号也是工作需要。”韩可胜介绍,其新媒体实践由来已久,“论坛、博客、微博,我都在元年就踩进去了。阅读、记录、传播、参与,新媒体是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微信又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实践,就不会有真正的了解。就像游泳,不下水就不会有心得。”他表示,作为一个宣传干部,如果对新媒体一无所知,总归会觉得缺些什么,因此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探路者”。“有人说自媒体‘内容为王’,有人说‘渠道为王’。我认为,至少‘内容为王’对自媒体也是真理。好的、有价值的内容才能传播,当然要有合适的渠道进行传播。”

      经过半年探索,“念诗”总结出微信公众号的一些传播规律。比如,早上8点是推送的黄金时间。不少人上班前有上网的习惯,开工前刷一遍微信。到晚上9点左右,又是上网高峰,会有粉丝自动转发。“早晨和晚上都有很多粉丝自动转发,如果晚上推送‘念诗’,只有一轮刺激,第二天粉丝就没有兴趣了,他们一般都只喜欢当天的东西。”

      再比如,粉丝增长与转发量有很强的正相关,与阅读率的关系相对较弱。差不多10个转发会增加1个粉丝,一篇好的文章能带来上百名粉丝。“如果写得不好,粉丝就不买账。新媒体的残酷在于,每篇文章的转发和粉丝增加都可以量化。好,还是不好,不是传播者说了算,是接受者说了算。你必须时刻想着需求导向。一旦不受欢迎,就要分析,是哪里出了问题。”

      “念诗”每天早晨推送一次,原创率达到百分之百。据介绍,阅读率超过60%是常态,超过100%也不罕见。而根据专家分析,一般的微信公众号阅读率达到30%,就很不错了。记者发现一个秘密,“念诗”所选的诗歌除了优美、简明易懂之外,题材与节点的有机结合也是其鲜明特色。韩可胜坦言,与重大新闻、节气或天气、节日息息相关的题材,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当天媒体已经把某一话题炒热了,无形中为你创造了一种氛围,‘念诗’又提供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给受众一个新的视角。”

      前段时间某对明星夫妻的婚变备受关注,“念诗”推了篇“花开堪折直须折:看古代明星如何且行且珍惜”,题目做得很有新闻感。此外,春节推“爆竹声中一岁除”、“三八”妇女节时推“北方有佳人”、清明节推“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内容,均非常应景。

      由于“念诗”办得叫好又叫座,已经收到了风投伸出的“橄榄枝”。不过韩可胜坦言,创办“念诗”是为了探索新媒体,初衷未改,不会考虑商业化,“距离成功还很远。如果有更多的人来一起探索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用新媒体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才是我们乐意看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