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我翻阅了我的一些旧作,看到一篇《记丁是娥二三事》(刊登在《中国沪剧网》的“沪剧文化”栏目内),想起了6月28日是沪剧领军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是娥逝世二十八周年的纪念日(她是1988年6月28日逝世的)。 丁老师啊,您在世时领跑了沪剧界。那时沪剧界一派春光明媚,新作迪增,新人辈出。各个剧团相互竞争,以致形成百花烂漫的局面。以你所在的人民沪剧团和上海沪剧院来说最能体现这种特点。那时演员有戏演,观众有剧看,流派纷呈,好戏多得来不及看。 可惜,丁老师啊,您走得太早了!现在沪剧界的局面与过去是不能相提并论了。本土的沪剧总体来看,无论是剧目的创作、人才的培养、流派的继承,诸多方面都落后于越剧、京剧。 就以越剧来看,越剧基本复演了各个流派的经典剧目,即使为适应现代人的爱好要求和生活节奏,对这些剧目不过作些适当的裁剪和修改,不全盘否定,不推倒重来,不改得面目全非;也创作了一些新的剧目;至于流派传承人,就是对号入座,有的不止传承了一代人。而沪剧呢?有的经典剧目被改得面貌走样,别出心裁;有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有的新创作的剧目离申曲经,叛沪剧道,老观众说看不懂了,是话剧加唱;流派问题基本被否定了。原本很有流派特色的剧团,传承人一个也没有了;有的仅个别人勉强在支撑某一个流派;有的明确是某流派的传承人,但唱过这个流派的什么戏?哪里用流派的腔。反正一张作好的现成谱子人人通用,不需要演员的二度创作,不需要适合演员本身的条件;有的名为某流派的演唱会,只要性别对号,大家都能唱。我看不要叫某流派的演唱会了,我看还是改成某流派演员演过的剧目展示为妥吧。 当然造成问题的大环境、小因素有多种。这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但我们的有关领导、院团的负责人是否把心思和重心都放在工作上了呢?是否真正在做实际工作了? 这里我不想把问题展开。因为那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我只是看到某一个片面现象,不众览全局,一孔之见。还是留给大家去反思,群言堂吧。相信网友们说的比我全面、客观,更有说服力。况且目前沪剧网报道群众演出活动的篇幅多,反映群众评论沪剧的文章少。就抛砖引玉吧,让网上热烈些。 有人会说,领导不急,专业的不急,要你急有什么用?你要看就去看,不要看就欣赏你录下的音像资料吧。你不去看,天不会落下来,国有剧团不会没饭吃。况且最近沪剧的好多剧目为媒体所点赞呢。 我们这些老观众是老脑子、旧意识,缺乏与时俱进,不能接受新事物。但我们是热爱沪剧的。沪剧有辉煌的昨天,希望有明朗的今天,更希望有灿烂的后天。 在丁老师的忌日时怀念她,比照沪剧的现状,希望丁老师时期的沪剧春光明媚的艳阳天会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