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沪剧的创新理念和传统味道杂谈

2016-6-25 00:42| 发布者: 剑鸣视点| 查看: 2494| 评论: 0|原作者: 子归

摘要: 沪剧节刚闭幕,一些新戏又将登场,可惜我看不到新戏的新意,由改编于旧著和套用老故事,我想再加进所谓现代元素和新的意境也是徒劳,再加上看了一些新戏剧照,依然是老剧照的彩色高清版,欣赏之余还是感叹中国戏剧在 ...

沪剧节刚闭幕,一些新戏又将登场,可惜我看不到新戏的新意,由改编于旧著和套用老故事,我想再加进所谓现代元素和新的意境也是徒劳,再加上看了一些新戏剧照,依然是老剧照的彩色高清版,欣赏之余还是感叹中国戏剧在人物造型上程式化的单调。

由此而想到1941年沪剧改名时倡导的“十化”标准,以一出改编美国电影的《魂断蓝桥》在艺术样式上与传统戏曲拉开距离,而同时文滨剧团的《梁山伯祝英台》也以完美的古装戏一举成名。1949年后戏曲改革,沪剧又在向话剧靠拢的路上走了好几步,据说沪剧在说白和唱词方面向普通话靠拢,韵脚押“中州韵”,让更多观众听懂,企图也像越剧一样走向全国。

回顾在大一统的体制下,戏曲辉煌了三四十年,有改进也有教训,但改即重生是当时的共识。而沪剧也和越剧一样,在说白和唱词方面可分传统版和现代版,传统版以老戏为主,现代版以新戏为主,那时的观众倒也不计雅俗,笼统接受。

到了近二十年,信息爆炸,媒体丛生,观众分流,戏曲又回流到一百年前,返回乡土,越剧在江浙沪一带的农村再上草台,沪剧则也在上海进入银发市场。

近几年来,沪剧主体创作也有新作,也看到改革创新的载歌载舞新貌,可是因市场原因,新作的影响有限,而载歌载舞的样式又混同于其他形式而不显沪剧特色。同时在大众中传唱的还是一些几十年前唱段和老戏片断,我想再过十几年,这些声音也会越来越弱。

戏曲由民间兴,至今戏曲也在民间弱,能延年益寿的只有两条路:

一是不走样的保存好“活化石”,让后人一直能看到原汁原味本地滩簧的《打花包》、《阿必大》,能演几出算几出,如还能保存《贤惠媳妇》、《黄慧如与陆根荣》这样的申曲戏则更好,让后人知道上海老戏是怎么回事。这当然是现在传习所的专业,也应是现在民营剧团正在谋生中营业剧目。

二是集中精力创作原创沪剧,如《芦荡火种》一样,最好不要改编他人著作,更不要在别人作品中掺入新意。题材应有上海特色,上海历史内容丰富,新的生活同样有精彩的闪光点。而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仍可用传统版和现代版,既有原汁原味本地滩簧老风味戏,也可有现代上海方言杂居的新风味戏,这样或许使沪剧可走出一条生路。

同时在舞台表现和人物动作造型方面也应有新的理念、新的形式,虽然老套路有前辈可模仿,但动脑筋不用老套路还是必需的,毕竟“见多就俗”、“见多就厌”,剧照中几代人都是这个造型应不是件好事。

创新是件难事,但也是有作为的艺术家应做的好事,毕竟与几年相比,上海已有好几家民营剧团诞生,如在谋生之余有新作品来活跃演出市场,出一部沪剧上海谍战大戏,出一部沪剧上海弄堂爱情悲喜剧,出一部沪剧上海乡村风情戏,如在表现方式上有突出的文派、邵派、解派、石派、丁派、杨派等流派唱腔,我想这几年的沪剧舞台还是有希望的。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