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良
发表于 2013-3-5 13:31:28
座谈会上······
乔良
发表于 2013-3-5 13:45:24
郑炳辉主持会议:“感谢大家能在春节前这么紧张的时候出席本次座谈会,在这里我要向北京的专家们说明一个情况:这个戏的成功和宝山区委政府、宝山文广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出好戏要有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但一定要有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从《挑山女人》,《红叶魂》这两个戏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下面就请北京的专家发言。注:(右为编剧,李莉)
申渝
发表于 2013-3-5 14:30:45
{:1_299:}{:1_299:}{:1_299:}
乔良
发表于 2013-3-5 14:56:41
周育德(原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研究院教授):宝山沪剧团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剧团,沪剧演现代戏,或者说演时装戏,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了很多时装戏,很多优秀的作品。宝山沪剧团的表演艺术家杨飞飞老师就曾经演了很多好戏。
最近这几年宝山沪剧团出了不少好戏,昨天我又看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品,一部现代戏的杰作——《挑山女人》,我很兴奋,对宝山沪剧团表示崇敬。
李莉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女性,过去她作为一个女性,经常创作男性题材,很多都是历史故事,都是男性化的戏剧。这个戏写的是一位女性,这位女性形象塑造得很鲜活,李莉是高手。《挑山女人》王美英的形象写的非常好,写这个戏的不容易之处是在于写真人真事,可又并不拘泥于真人真事的事情本身,在剧情里有自己的理想,塑造了一个暗恋十年,至诚君子的形象,十年暗恋王美英,无私的援助,又是一种非常奥妙的状态,所以我对这个剧本的写作很赞赏,写这种题材相当不容易,太容易受真人真事的局限了。
《挑山女人》这个戏的剧场效果非常好,观众的掌声非常热烈。我发现沪剧的观众水平很高,鼓掌都是在点子上,一方面是对戏中人物的肯定,另外是对演员表演艺术的赞赏,整个剧场非常热烈。这种景象在北方的剧场里比较少见,在京剧里这种叫好的捧场声有,但是没有那么多,这个戏从头到尾几乎观众都是处于很亢奋、很感动的一种状态。
从编剧到导演,虹江同志很用心,整场舞台呈现和构思都很好。沪剧有自己的传统,不像昆曲、京剧背负了沉重的历史负担,那种程式化的要求。有人说话剧加唱是沪剧的传统,当然这不太好听,在戏中,能看出导演为了能在舞台上尽量的体现戏曲艺术的舞台观念、舞台原则用了心思,戏的一开头就已经尽了最大的可能,来突破沪剧就是话剧加唱的这一说法。
这个戏的音乐也很好,发挥了音乐的功能。
这个戏的舞美设计,我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整个戏是写实的,舞台中间是个转台,转台在20年前很流行,几乎无戏不转,
龚山荣
发表于 2013-3-5 14:57:15
{:1_299:}{:1_299:}{:1_299:}确实是部好戏!{:1_299:}{:1_299:}{:1_299:}
lee1126
发表于 2013-3-5 15:07:17
{:1_299:}{:1_299:}{:1_299:}{:1_299:}{:1_287:}{:1_287:}{:1_287:}
淼淼
发表于 2013-3-5 15:19:58
看了网友上传的部分场次的视频、确实很感人!愿宝山沪剧团更上一层楼、为我们戏迷带来更多具有时代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谢谢袁老师的攝影报道!{:1_271:}{:1_271:}{:1_271:}{:1_284:}{:1_284:}{:1_284:}{:1_299:}{:1_299:}{:1_299:}
乔良
发表于 2013-3-5 15:42:31
这戏我们也转了,我只能说转的还可以。舞台前面的泉水,我觉得可以减掉,我至少见过五六个戏用这个水······是不是再多动脑筋。现在舞台后面背景比较实,前面比较虚,到底怎么做才好,如何结合好,这需要很大的学问,具有实践性。
总体上觉得,这个戏非常好,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戏的价值在哪里?现在不论城市也好,农村也好,都有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在这个戏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反映的价值在哪里?就是使我们看到咱们国家现在的贫富悬殊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个戏里没有写富人,但是你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有感情的人的话,你都会想到,现在我们中国还有这样可怜的人,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很尖锐,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个戏中王美英就是底层的百姓,生活陷入绝境,三个孩子一个婆婆,她除了选择担当外还有三种选择:一是放弃,放弃责任,不再担当,放弃生命:二是堕落:三是面对绝境产生仇恨,仇视社会,仇官,仇富。
这个戏演出来群众会拥护的,党和政府也会拥护,更会引起大家的反思,思考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事情?正如习总书记在甘肃视察的时候讲到,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看这个戏以后,相信很多人会受到教育,会关注弱势群体,会对社会产生认真的思考,这样这个戏就功德无量了。
乔良
发表于 2013-3-5 15:58:45
未完待续。
浦东大哥
发表于 2013-3-5 16:07:00
乔良 发表于 2013-3-5 1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幕之时,观众纷纷涌到台口······
《挑山女人》演出结束谢幕之际,我准备拍摄台上演出三个小朋友时,正巧袁老师(沪剧网:乔良,左边手持照相机者)在拍摄台下观众的镜头也进入我的照相机之中。现上传供欣赏。
滩簧西乡调
发表于 2013-3-5 16:44:06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3-3-5 16:50 编辑
回复 乔良 的帖子
十分赞成周育德教授“写这个戏的不容易之处是在于写真人真事,可又并不拘泥于真人真事的事情本身”的评价。它讲的是“王美英”的故事,而不是“汪美红”,这样它情节上设计就可以自由多了,舒展多了。而差不多同时上演的另外一台也是真人真事编写的沪剧,问题就出在太“真”了,连名字都用原名,于是,编写时缩手缩脚。沪剧原是很擅长写男女主人公感情戏的,可在那戏中一点都展开不了。把个女主人公丈夫晾在幕后好几场,好可惜哦!
娄江沙子
发表于 2013-3-5 17:29:49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1_284:}{:1_284:}{:1_284:}{:1_284:}{:1_284:}{:1_284:}{:1_284:}{:1_284:}
鸣鸣
发表于 2013-3-5 18:42:53
{:1_299:}{:1_287:}{:1_299:}{:1_287:}{:1_299:}{:1_287:}{:1_299:}
ffdsdwe
发表于 2013-3-5 18:53:46
{:1_299:}{:1_299:}{:1_299:}
芸倩
发表于 2013-3-5 19:13:17
{:1_299:}{:1_284:}{:1_299:}{:1_284:}{:1_299:}{:1_284:}{:1_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