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守一不移是一种人生信念——再谈新版《敦煌女儿》

来源: huangjianhua 2019-1-25 12:54:1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9-1-26 19:32 编辑

            去年12月13日,本人发表了《也谈两个版本<敦煌女儿>中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一帖,照例想要以文会友、交流探讨。未料10天之后,意外地惊动了网站站长,不仅亲自点赞,还将拙作归档到了“沪剧文化”板块。本人真是“受宠若惊”了——区区一篇争鸣文字也可登得“沪剧文化”大雅之堂,岂非降低了“文化”二字的门槛?
       本人当时既点赞了新版超越旧版之处,又提出了“剧本存在明显硬伤”的个人见解。今补充几条意见,再次与网友们交流探讨。
       一、专家、媒体的好评倘若有失偏颇,可能会无意中“捧杀”一部新戏。
       一部新戏上演,专家媒体好评如潮,自然是对主创人员辛勤劳动的莫大的褒奖与鞭策。不过依我个人感觉,眼下有些评论家落笔前并没有做好“功课”,甚至还没能看懂剧情,就开始笔走游龙,而不吝溢美之词。这对于新戏来说,未必算是一件好事。
       例一。光明日报有一篇专家评论说:“该剧用戏曲创作中最常见的情节‘三击掌’,描摹兴致勃勃的樊锦诗在开始职业生涯时,基于学者同行的质疑、工作环境的恶劣、领导的考验而具有的憧憬、徘徊、畏惧、坚定等情感体验。……在《当晚,莫高窟小石屋》一场戏中,创作者让人物外在的生活情节线索与内心的情感体验线索彼此交织,前者设定了常书鸿等众人因打赌而守在屋外喝酒下棋,以此考察樊锦诗的职业定力;后者设定了樊锦诗在陌生的环境中,对着爱人照片流露个人的情感皈依,以此强化樊锦诗的职业热情。”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樊锦诗是学佛教考古的,1963年她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那会儿,职工中还没有所谓“学者同行”。其次,对一个职业新人,仅以一夜考察即能判定其“职业定力”,也是根本不靠谱的。
       例二。中国文化报有一篇评论说:“满怀热情来敦煌报到,‘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却迟疑要不要接收,倔强的樊锦诗被激得与他‘三击掌’,打赌独自守夜;嘴上不饶人,常书鸿却和同事在石屋外摆下棋盘,整整守了一夜;……”
       弱弱地问一句:老师您真的确定常书鸿是在屋外“整整守了一夜”吗?在那种四周“飞沙走石”、又黑又凉的情况下,依靠手电筒之类的照明,整整守了一夜?此举到底是考察新进职工的“职业定力”,还是考验年届花甲的常所长自己(虚龄60岁)和其他职工的身体耐力?
       所长居然为考察一个新进职工而守了一夜!难道说,样板戏时期“三突出”的原则又回归了?
       二、三击掌、小石屋可以写,但应改弦易辙,去掉“大词”,写点实的。例如,三击掌之后,一定要写出女主角的犹豫矛盾过程。又如,小石屋之夜,写樊锦诗在睡梦中被凭空而降的一阵沙砾或者一只活老鼠惊醒,再加一段唱腔,远比一句“这里的艰辛难想象”要来得实在。
       三、守一不移是一种人生信念,单凭热情是不可能支撑的。
       例一作者是一位专职研究戏曲的专家,所以我相信,三击掌确实是一种“戏曲创作中最常见的情节”。但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情节真的就适合于表现“敦煌女儿”这个最不常见的题材吗?
       樊锦诗是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毕业前一年赴敦煌实习时,她想着那些壁画会有多漂亮,常先生他们的文物研究所肯定也很美,先生们肯定也很有风度。“结果一看,不是这样。洞窟呢,进一个,又进一个,确实很震撼,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看了好几天,根本记不住。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75窟那个交脚菩萨,她那副神态自若……可是一出洞呢,房子是土坯的,我都没见过这样的房子,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跟我在上海的家和北京的学校反差太大了。常先生他们呢,如果不是架了副眼镜。不说话的样子跟老农民也差不多。我当时就想,这个文物研究所条件怎么会如此之差。”(注:以上摘自《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一书)
       虽然两个版本都直接写她满怀热情来研究院报到,但是很明显,她的热情更多的是出于对敦煌石窟艺术的迷恋和一个职业新人的种种美好想象。新版前两场所写的,只是编剧想象中的理想化的“敦煌女儿”,绝非生活中真实的樊锦诗。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单凭热情支撑的守一不移。特别是在敦煌这个“风砂时时逞狂”、“寂寞统治着一切”的地方,守一不移就意味着你要随时准备着牺牲一切“小我”的东西。
       譬如风沙,常书鸿称之为“可恶的得寸进尺的东西”。电影《千年莫高》、《红海行动》里面令人惊心动魄的沙尘暴,对于敦煌人来说,却是日复一日的“人生洗礼”。常书鸿为了治沙,种树、构筑多方位的防沙网,耗尽了40年心血。
       再如寂寞。常书鸿创业时全所仅6人,樊锦诗来到后也仅48人,通信、交通都极为不便,几乎与世隔绝。外面的人很难想象,每当夜幕降临,荒漠中的他们会有多么思念远方的亲人、恋人和朋友。得知将要有书信物品寄来,竟然激动到睡不好觉。
       多少画家在冰冷幽暗的洞窟里临摹壁画,画坏了眼睛,累酸了脖子,冻僵了双手和关节。画家欧阳琳甚至因为用煤油灯照明或用煤气烘烤颜料,两次差点死于煤气中毒。常书鸿和同事有一次进入莫高窟第196窟(半悬在30余米高的岩壁上)作调查时,由于梯子不慎歪倒,差点被困在里面出不来。他们原本是可以凭借自己高超的画技,蜚声画坛、享受优渥生活的,却选择了经年累月地驻守在这里,默默无闻地用画笔传播和创造艺术之美。
       彭金章是武汉大学考古系的创始人、导师和国内知名的夏商周考古专家。但他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又当爹、又当妈”,边工作边带孩子(一度带两个)。1986年调到敦煌,年近五旬,重起炉灶,带头了钻进北区无人问津的洞窟,一干就是七八年。筛尽每一寸沙土,发掘出千余件珍贵文物,考证了243个洞窟的用途,论著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当时,“眉毛眼睛上都是土,鼻子擤出来是黑的,口罩一天换几个都是黑的,咳个痰也是黑的。”他“进了洞窟,用鼻子就能闻出这个洞是不是曾经存放尸体的。”他自嘲自己是一个“民工头”,而且说得风淡云轻:“如果不是喜欢这里,我也不会来;如果不是喜欢这里,我来了也会走。”他晚年特别怕冷,疾病缠身(2017年7月逝世,葬于敦煌研究院公墓),应该是那段时间落下的病根。
       没有人生来就是铁汉子。不要说是家境小康、生活无忧、初出校门的樊锦诗了,就是受到《敦煌石窟图录》震撼而执意回到国内的常书鸿,他也不是铁汉子!
       1942年冬他在离川赴甘时,也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难道我的一生就要这样陪伴着黄沙结束吗?”然而,斗争的结果是信念的胜利:“从此以后,我将不再是巴黎蒙巴纳斯的画家,我已脱胎换骨,成了研究、保护敦煌艺术的苦行僧。”临别前,梁思成赠言:“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要‘破釜沉舟’!”徐悲鸿赠言:“要学习玄奘苦行的精神,要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把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整理、研究工作做到底!”张大千则给了他一个听似不祥的预言式的赠语:“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呀!”然而常书鸿却表示,甘愿一生去服这个“无期徒刑”。(注:以上均摘自常书鸿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即使十年动乱中遭受到种种非人的待遇(包括被迫跪在地上喂猪食、腰椎因造反派乱开车而颠成粉碎性骨折等等),他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选择了敦煌。
       敦煌很多石窟中都绘有“萨埵那太子以身饲虎图”。它表现的是摩诃罗檀囊国的萨埵那太子,为了救活一只即将饿死的母虎和几只奄奄一息的幼虎,不惜牺牲自己血肉之躯,最后升入天国成佛的故事。常书鸿、樊锦诗不是佛教徒,但对此画都极为尊崇。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常书鸿曾经长夜不寐,扪心自问:“萨埵那太子可以舍身饲虎,我为什么不能舍弃一切侍奉艺术、侍奉这座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呢?”“萨埵那太子以身饲虎”,正是敦煌石窟艺术的缔造者和后世一代代守护者人生信念的写照。
       大画家赤着脚拖起了“拉沙排”,大学者弄得像灰头土脸的“民工头”,普通的江南女子变成了地道的大漠敦煌人,这就是敦煌人从满怀热情到守一不移的蜕变过程。遗憾的是,这种脱胎换骨般的历练,却被新版简单地演绎成了“击个掌、下个赌、熬个夜”。不过,专家们倒很欣赏这种“工笔”,一个个津津乐道的。
       以下再附上一些网络图片(其中部分引自敦煌研究院官网),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图:李克强总理与樊锦诗亲切握手 01.jpg
图:彭金章在敦煌 02.jpg
图:常书鸿画笔下鼎盛时期的莫高窟 03.jpg
图:1943年的莫高窟 04.jpg
图:常沙娜与父亲常书鸿、弟弟常嘉陵在缺少门的洞窟内 05.jpg
图:敦煌研究院早期职工宿舍内景:土炕、土沙发及壁橱。常书鸿将皇庆寺北侧的马厩改建成了一排这样的宿舍。 06.jpg
图: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围绕莫高窟修建了长1007米的围墙,挡住了牲畜对幼林的啃咬和破坏,保障了职工和参观者的人身安全。 07.JPG
图:常书鸿指导工人施工 08.jpg
图:1948年敦煌艺术研究所职工合影,那辆牛拉大轱辘车就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 09.jpg
图:1966年,李云鹤在加固莫高窟第55窟倒塌菩萨像。他从打扫洞窟、学习绘画做起,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国内一流的文物修复专家。他甚至能把西千佛洞两个偏远洞窟的壁画和塑像分解搬迁,复原到了莫高窟的北区! 10.jpg
图:1972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莫高窟南端清除积沙 11.jpg
图:莫高窟窟顶的防沙网 12.jpg
图:89岁的欧阳琳审阅文稿 13.JPG
图:莫高窟第259窟禅定佛陀 14.jpg
图:2014年落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15.jpg
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主题电影《千年莫高》 16.jpeg
图:今日莫高窟 17.jpg
参与人数 8 威望 +40 收起 理由
蝴蝶夫人 + 5 赞赞赞!!!
滩簧西乡调 + 5 老师您这才是做学问的态度。赞!赞!!.
黄英绮 + 5 赞!
笑看风云 + 5 很给力!\r\n神马都是浮云\r\n赞一个!\r\n山.
阿蔡 + 5 又见好文。赞!
zxhanmimi + 5 深度好文!
金丝鸟321 + 5 点赞!
叮铛铃 + 5 赞!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40

大神点评9

YAO8890 2019-1-25 13:56:55 显示全部楼层
坚守是一份信念, 何况是历尽艰苦岁月的考古人,我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叮铛铃 2019-1-26 14:15:0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上传!
金丝鸟321 2019-1-26 19:17:18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的记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老师向您致敬!
上海沪剧院在太仓大剧院演出了经典沪剧【雷雨】,演出很成功很精彩!无论从演员角色、 ...
shboyming 2019-1-26 21:54:29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为抢救和保护国家宝藏的老师们致敬!你们的辛劳付出,理应得到国家领导的肯定!
huangjianhua 2019-1-27 09:57:29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审稿不细,文中有三处需要更正:1、彭金章一段中,“发掘出千余件珍贵文物”应改为“发掘出近千件珍贵文物”。2、接下来的“而且说得风淡云轻”应改为“而且说得风轻云淡”。3、“图:常沙娜与父亲常书鸿、弟弟常嘉陵在缺少门的洞窟内”表达不妥,“缺少门的”应改为“残破的”。误导大家了,在此诚意致歉!
朱妙其 2019-1-27 10:45:58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详尽介绍了孰煌,孰煌人为发掘,保护国宝的不寻常经历.
zxhanmimi 2019-1-27 11:57:17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介绍深入细致,使我们这些敦煌门外汉对敦煌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的艰辛度有了一点了解。谢谢老师的深度好文!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阿蔡 2019-1-28 10:51:40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老师的点评好文,点赞!老师的文章论据充分,笔触犀利,观点鲜明,评论独到!然而位微言轻,说有何用?
黄英绮 2019-4-2 12:37:45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对新版《敦煌女儿》的评析十分透彻、到位。除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不足外,新版在经典唱段的设计上也是毫无建树。数十场演出下来,未见有观众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唱段流传开来,不得不说这是新版的的一大缺憾。难怪茅善玉及沪剧院的演员在介绍、推广《敦煌女儿》时,将《守望理想》作为首选的演唱曲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huangjianhua

50
粉丝数
22
帖子数